分享

古人的新年

 闲月山堂 2024-05-22 发布于河北

资料主要来源于《风俗通义》(汉应劭)《四时月令》(汉崔寔)《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白氏六贴事类》(唐白居易著)、《初学记》(唐初徐坚)、《四时纂要》(唐韩鄂)、《清异录》(宋陶谷)

lofter真的很sb,不能一边写一边保存.

元日习俗,有北南之分,有古今之别,古今所称又有不同,因辑汇材料在些,以便写者。

正日,又称元日、上日、正朝、三元、三朔;

除夕,又叫除夜、岁时、岁日。

汉朝的除夕风俗

汉朝时朝元旦会放鸟。传说刘邦为了躲避项羽,钻到井里,有两只鸠在井上盘旋,项羽见了,就说,井里要是有人,就不会有鸟飞在上面了,刘邦因此免于难,所以汉朝有正日放鸠的习俗。但也有说,有邯鄲人在元日向简子献上鸠鸟,取典"鸠占雀巢”,简子很愧疚,就重赏他。但也有人说,有放鸟就有抓鸟,为体现元日有放生之恩,这个抓鸟还被赏,不如不赏。(不知真假,未求证,但是感觉很虚,不是很可信)

汉朝时除夕会在门上装饰桃人,悬挂苇索,画老虎,表演观看傩戏。元旦会祭祀祖先,向家主进花椒酒,贺词祝寿。

除夕:

風俗通義 》:《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縳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

《风俗通义》对此习俗的解释是:

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戰國策》、《齊語》:「孟嘗君將西入秦,諫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過於濇上,有土偶焉,與桃,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天霖雨,濇水至,則子殘矣。」曰:「之土也,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桃木也,削子以為人,隆雨下,濇水至,流子而去,汎汎將何如矣!」夫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入之,則不知其可。』孟嘗乃止。」

也就是说,桃梗就是桃人,应劭此处引《战国策》和《齐语》,是为了说明用桃人装饰门户用以类似偶人,放在边界的地方,起到守卫的作用。

又引《左传》,说明古时桃是巫觋用来除灾的。

《春秋左氏傳》曰:「魯襄公朝楚,會楚康王卒,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叔孫穆叔曰:『祓殯而襚,則布帛也。』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楚人弗禁,既而悔之。」「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深山窮谷,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也。」

葦茭,《傳》曰:「萑葦有藂。」《呂氏春秋》:「湯始得伊尹,祓之於廟,薰以萑葦。」《周禮》:「卿大夫之子名曰門子。」《論語》:「誰能出不由戶?」故用葦者,欲人子孫蕃殖,不失其類,有如萑葦。茭者、交易,陰陽代興也。

应劭此处说,苇象征繁殖与子孙昌盛,茭,即交,易也,象征阴阳相代。南北朝的苇索无疑是由此演化而来,但却被认为是郁垒执苇索以灭鬼的象征。(前代还没有附会神仙书,后世反而联系上了,不知道是不是和魏晋南北朝的迷信风气(谶纬)有关。马王堆有帛书《黄帝书》出土。)

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悟,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

老虎是百兽之长,能吃鬼,虎爪能避邪。

傩戏:

《呂氏春秋注》曰: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

《論語》曰:鄉人儺,孔子朝服立于阼階。

張衡《東京賦》曰:卒歲大儺。

元旦:

先祭祖,再进酒,全家一起。祭祖就是进酒降神,进酒就是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向家长进花椒酒或柏酒,说点贺词。  

《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正日进椒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食人身轻耐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南北朝与唐的除夕与元旦习俗

因为历史原因,衣冠南湾,加之战乱,汉朝的很多典籍、乐器、器物没有搬到南方,所以有些地方有偏差好像又是很正常的事情 。

南北朝时的除夕习俗主要有杀鸡挂户、釁門戶、挂桃神、悬苇索、插松柏、宿岁、观藏钩戏等。元旦的时候百官要朝贺,普通人要祭祖。喝花椒酒。

除夕:

《荆楚岁时记》:有掛雞於戶。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於旁。

《宋書》:舊時歳朔,縣官殺羊,設葦絞、桃梗、磔雞於門,以禳惡氣。

《荆楚岁时记》:魏時,人問議郎董勛云: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神,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歟?勛答曰:禮。十二月索室逐疫,釁門戶,磔雞,熯火行,故作助行氣。桃,鬼所惡,畫作人首,可以有所收縳,不死之祥。又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怪。謂之仙木。

(这里是人有向董勋问这样过元旦合不合礼,可以说,过元旦要怎么样,这时侯才作为“礼”,也就是规矩,确定下来)

杀鸡挂户又叫“帖画鸡”,《荆楚岁时记》对他的记载是“或斲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以前的虎变成了鸡,《荆楚岁时记》对此的解释是:

雞鳴而起。按《周易緯通卦》驗云:雞,陽鳥也。以為人候。四時使人得以翹首,結帶正衣裳也。注云:禮內則云:子事父母,婦事舅姑,雞初鳴。,盥漱櫛纚笄,則惟其常,非獨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慶吊,官有朝賀,私有祭享,虔恭復位,宜早於餘辰,所以標而異焉。

听听这是人话吗,每天都早起,但是元旦不一样,要朝贺,要祭祖,所以更要早起。我还以为一年到头终于有可以晚起的时候了。这不会就是守岁习俗的由来吧?既然要早起,那就不睡了。

《风俗通义·典祀》时有雄鸡一节:

俗說:雞鳴將旦,為人起居。門亦昏閉晨開,扞難守固。禮貴報功,故門戶用雞也。

《青史子》書說:「雞者、東方之牲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

太史丞鄧平說:「臘者、所以迎刑送德也。大寒至,常恐陰勝,故以戍日臘。戍者、溫氣也,用其氣日殺雞以謝刑德。雄著門,雌著戶,以和陰陽,調寒配水,節風雨也。」

謹按:《春秋左氏傳》:「周大夫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歸以告景王曰:『憚其為犧也。』」《山海經》曰:「祠鬼神皆以雄雞。」魯郊祀常以丹雞,祀日:「以其朝聲赤羽,去魯侯之咎。」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殺雄雞以傳其心上,病賊風者作雞散,東門雞頭可以治蠱。由此言之,雞主以禦死辟惡也。

就是雄鸡这个东西,因为是可食用的肉,所心古时候用来享祠的,然后又能报晨,东方,向来是阳的象征,不过重点还是能用来祭祀。然后给他附会了一个避恶的功能。

(另外,我猜挂鸡是为了炫耀自己家里有肉吃,果然放生这种虚的东西是抵不过实在的肉的。但是不管是死鸡还是活鸡,挂门上都很麻烦啊。)

釁門戶:就是在门口烧一堆火,以行气驱不祥。烧火的时候把竹节扔进去,竹子燃烧会发出爆炸声,可以驱赶山鬼。而且这件事要早点做。

《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如下:

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樸熚有聲。而山臊驚憚遠去。《玄黃經》所謂山鬼也。俗人以為。爆竹燃草起於庭燎。家國不應濫于王者。

挂桃神:汉朝的桃人/桃梗是长条的雕的桃木作的小人, 南北朝的时候是画了小人的桃木片。

桃梗就是桃木,也就是桃符。又叫仙木,因为桃是五行之精,能制百怪。桃符是桃木上面画了两个人,即神荼、垒郁(一说郁和垒),神荼在左。郁垒在右。很明显,雕桃人太麻烦了,所以变成了画桃人。

悬苇索:苇索,又叫苇绞,索苇,用苇草编的绳索,据说桃都(度朔)山有棵大桃树,上面有只金鸡,下面有住了神荼、垒郁(一说郁和垒)兄弟二人,他们两个拿着苇索抓鬼,抓到了就杀掉(感觉有点像黑白无常)。这个习俗基本也是沿袭的汉朝。

荆楚岁时记(后面都简称《荊楚記》了,打字好累)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有神荼壘鬱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下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

插松柏:

松柏这个意象也是历史悠久了,魏晋时候也很流行,

最早是孔子的“知松柏之后彫也。”儒家里松柏是坚韧的象征。

道家里,松柏是长寿的仙药,魏晋时候黄老玄学又很流行,插这个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南方松柏在冬天真的很绿,现在还有祭祖采青的习俗。)

藏钩戏:在腊日之后,除夕之前。腊日是十二月八日,妇人要祭灶神。也要驱邪避恶,所以有傩戏、藏钩戏之类的娱乐(神)活动。藏钩就是猜猜手里有什么,据说起源自汉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据说她长得很美,手握成拳头,几百人试了都打不开,汉武帝一试就打开,原来她手里有一钩。魏晋的时候很流行。

《荊楚記》曰:

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史記陳勝傳。有臘日之言。是謂此也。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繫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按禮記云。儺人所以逐厲氣也。呂氏春秋季冬紀注云。今人臘前一日。繫鼓驅疫。謂之逐除。晉陽秋。王平子在荊州以軍圍逐除。以鬥故也。玄中記。顓頊氏三子。俱亡。處人宮室。善驚小兒。漢世以五營十騎。自端門傳炬送疫。棄洛水中。故東京賦云。卒歲大難。毆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茢。倀子萬童。丹首玄製。桃弧棘矢。所發無臬。丹首帥赤幘也。逐除所服。宣城記云。洪矩吳時作廬陵郡。載土船頭。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頭云。無所載。土耳。小說。孫興公常著戲頭。與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覺其應對不凡。推問乃驗也。金剛力士。世謂佛家之神。案河圖玉版云。天立四極。有金剛力士。兵長三十丈。此則其義。

《风土记》曰:

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即敌对,人奇即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三筹为一都。

《荊楚記》曰:

歲前又為藏彄之戲。始於鉤弋夫人按漢武故事云。上巡狩河間。見青光自地屬天。望氣者云。下有貴子。上求之。見一女子在空室中。姿色殊絕。兩手皆拳。數百人擘之莫舒。上自披即舒。號拳夫人。善素女術。大有寵。即鉤弋夫人也。辛氏三秦記曰。漢昭帝母鉤弋夫人。手拳有國色。世人藏鉤起於此。鉤亦作彄周處風土紀曰。進清醇以告蠟。竭恭敬於明祀。乃有藏鉤。俗呼為行彄。蓋婦人所作金環。以錔指而纏者。臘日祭後。叟嫗各隨其儕。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較勝負。得一籌者為勝。其負者起拜謝勝者。周處。成公綏並作彄字。藝經。庾闡則作鉤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戲令人生離。有禁忌之家。則廢而不修

宿岁:有点像今天的团圆饭。从年前开始准备,到新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喝,但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二,最后吃剩的就扔到街上(很怀疑还有没有剩)。

《荊楚記》曰:歲暮家家具肴蔌(一作核),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孔子所以预以陪宾,一岁之出,盛于此节。

元旦:

祭祖和向长辈进花椒酒:《月令》里面有记载,《荆楚记》的记述更详细。从小到大饮酒,小者要向长者祝词。胶牙饧(麦芽糖)、五辛盘,吃却鬼丸(灭鬼丸),吃一个鸡蛋。因为梁朝信佛不吃荤,所以后来就不吃鸡蛋了。还有说,吃鸡蛋和赤豆各七粒,以避瘟疫。还有一个打灰堆的习俗,又叫打如愿,就是用钱贯绑在棍子上,一边打垃圾堆,一边说“令如愿”。

《白氏六帖》:椒酒:董勛《荅》曰:開歳首祝椒酒,以飲之。 ……獻椒花之頌:劉臻妻元日獻椒花頌。

《荆楚记》:

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按《四民月令》云: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讀作耐老。柏是仙藥。成公子安椒華銘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晉世。典術云。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董勛云。俗有歲首。酌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香。又堪為藥。故此日採椒花。以貢尊者飲之。亦一時之禮也。又晉海西四令問勛曰:俗人正日飲酒,先飲小者,何也?勛曰:俗云: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飲酒。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月元日。五薰鍊形。注: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是也。莊子所謂: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也。食醫心鏡曰。食五辛以辟厲氣。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又天醫方序云。江夏劉次卿見鬼。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眾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以至於此。書生言。我本無術。出之日。家師以一丸藥絳囊裹之。令以繫臂。防惡氣耳。於是劉就書生借其藥。至所見諸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令調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周處《風土記》曰:正旦當吞雞子一枚。謂之鍊形。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取膠固之義。今北人亦如此。(南方士族对北方胡人的鄙夷由此可见啊。)

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煉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氣。又《肘後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十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云: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十七枚。雞子。白麻子。并酒吞之。然麻豆之設。當起於此。

又以錢貫繫杖腳。迴以投糞掃上。云:令如願。按《錄異記》。有商人區(一作歐)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是一少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願。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後至正旦。如願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願以頭鑽入糞中。漸沒失所。後商人家漸漸貧。今北人。正旦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以荅假痛。又以細繩繫偶人。投糞掃中。云:令如願。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译: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的时候,青湖君乘坐车马出现,邀请区明到他家去,对他很是礼待,青湖君问他有什么想要的,旁边有人告诉区明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如愿。原来如愿是个美貌的少女,青湖君很是舍不得,但还是把如愿送给了区明。等区明回家后,凡是区明所求,如愿就实现,因此区明一下就变成了富翁。后来到了元旦的时候,如愿起晚了,区明就用棍子打她,如愿就钻到垃圾堆里渐渐消失了,区明也就渐渐贫困下去。现在的北方人,到了元旦的晚上,就站在扫把垃圾堆边上,让人用棍子打垃圾堆,假装痛呼,又用细绳绑了人偶扔进垃圾堆时,说“令如愿,令如愿。”

唐朝的除夕与元旦习俗

唐朝的时候和南北时差不多,但又稍有不同。

(唐)韓鄂撰《四時纂要5卷》卷一

朝鮮刻本

元日,備新曆日、爆竹扵庭前,以辟,進屠蘇酒,造仙木,即今桃符也。又歳旦服赤小豆二七粒,靣東以虀汁下,即一年不疾病,闔家悉令服之。又歳旦投麻子二七粒,小豆二七粒扵井中,辟瘟。又上椒酒、五辛盤扵家長,以獻壽。旦,可受符録。又元日理敗履扵庭中,家出印綬之子,又曉夜子初時,凡家之敗箒,俱燒扵院中,勿令棄之出院,令人倉庫不虚。又縷懸葦炭芝麻,稽排揷門戶上,却疫病,禁一切之鬼。

唐代已经有守岁这个活动,孟浩然 《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看不卧”,唐太宗《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守岁无聊,所以要在庭中设庭燎(我河南的室友她家还保留有这个传统),大家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喝花椒酒柏叶酒,聊天。

张说《岳州守岁》:“除夜清樽满,守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

罗隐《除夜》:“儿童不谙事, 歌吹待天明”

此外还有燃放爆竹、驱傩逐鬼的活动:“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 侲子乱驱妖”;沈佺期《守岁压制》、“兰萎残此夜,竹 爆和诸邻。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薛能《除夜作》

除夕的时候还要把元日的东西准备好,比如桃符,还要吃27粒红小豆,就虀汁喝下,这个虀汁说是辛辣的食物应该是蒜姜韭之类的五辛。然后又扔27粒芝麻27粒小豆到井里,然后吃晚饭前要上椒酒和五辛盘给家里的长辈,次序是从年纪(或者辈份?)最小的开始。第二天早上可以接受符录(这个符录不会是红包的前身吧?)上椒酒和五辛盘要说祝辞。

元日(正月初一)祭祖,还要把破鞋破扫把处理掉(我们家这边有个习俗是:初一不动剪子等工具,不干活,应该是这个习俗的延续发展),而且这个破扫把烧了家里就能出当官的人,不能扔出去,只能烧掉,再往门上悬挂芦苇、木炭、芝麻之类的东西。

○禳镇。正旦元日,以鹊巢烧之,著厕辟矢。又厕前草,月初上寅日,烧中庭,令人一家不著天行。月三日,买竹筒四枚,置家中四壁上,令田蚕万倍,钱财自来。十五日,以残餻糜熬令焦和谷种,种之辟虫。……

译:元旦的时候把鹊巢烧了扔到茅厕里,可以避兵祸。月初的第一个寅日,把茅厕前的草在庭中烧掉,可以使家里人无病。

屠苏酒。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右八味锉以绛囊贮。岁除日薄晚,挂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于酒中,东向饮之。从少起至大,逐人各饮小许,则一家无病候,三日弃囊,并药于井中,此轩辕黄帝之神方矣。

庭燎。岁除夜,积柴于庭,燎火辟灾,而助阳气。

禳镇。投麻豆辟温法。《鱼龙河图》云:除夜四更,取麻子小豆各二七粒,家人发小许投井中,终岁不遭伤寒温疫。

《清异录》:

迎年佩:咸通后,士风尚于正旦未明佩紫赤囊,中盛人参木香如豆様,时时倾出嚼吞之,至日出乃止,号「迎年佩」。

P.2661V《诸杂略得要抄子》:

三月上卯日……取家长卧席于道头烧,去时气。亦用正月一日平[旦]烧,吉;

凡正月一日,家长卧席四道中烧,厌天行时气。

宋朝的除夕与元旦习俗

这个就好找了,《岁时广记》记载得很详细,就不细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