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五代时期的除夕

 geros 2018-02-15

作者简介:李斌城,湖北省孝感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至今。1990年任研究员。


夏历岁末最后一天为除夕日,是世俗相传久远的民间节日。敦煌佛寺有“大岁日”。习俗常以除夕与元日一起庆祝。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9云:“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打野狐。”他按《论语》所言,认定先秦时,已有驱除疫鬼的习俗,人们在岁末扫除污秽,搞卫生迎新岁,实很合乎情理。汉代守岁时,以弓箭射杀疫鬼,清除灾难。隋代沿袭北朝旧制,选侲子240人,“逐恶鬼于禁中”。唐朝在每年冬季仍有驱傩之类的仪式,“大傩者所以驱除群厉”。《文献通考》卷88记唐代“诸州县傩”的诸种分式,仍维持着古老的传统。


除夕日象征一年即将结束,新岁就要来临。唐以前,已有岁暮家家具肴馔,相聚欢饮迎新年的习俗。人们往往通宵不寐,坐而守岁,隋人薛道衡说:“故年随夜尽,新春逐晓生。”人们饮着柏叶浸泡的长寿酒,品尝美味佳肴,全家团聚,乃是岁末特有的欢欣。


唐代,自朝廷至民间都很重视除旧迎新。太宗召侍臣赐宴,欢饮至天明。正因为除夕和元正紧密相接,很难截然区分。孟浩然说,“守岁家家应未卧”,“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在除夕夜,家门或开或关,或点灯烛,或烧红火,大都达旦不睡,延续至天明。阖家老小;相聚守岁,把酒笑歌,又吃又喝,并忙于准备新年筵席。罗隐除夕诗,“儿童不谙事,歌咏至天明”。时代赋予少年们特有的乐趣,古往今来例皆如此。


除夜来临,薛能说是,“爆竹和诸邻……驱傩看鬼神”。爆竹声声除旧岁,驱除疫鬼,人人高兴迎新年。开成三年(838)除夕,圆仁在扬州所见,“暮际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街店之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即使是困难户,岁末时,“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除夕夜生火辟邪,乃是古旧习俗。贫者拾柴薪生火以求吉利,门窗贴春书以迎接新年。


除夜过去,新年伊始。王《除夜》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时光点点流逝,即是新与旧的分野。张说《幽州亲岁作》云:“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灯火彻明开。”昨夜与今晨,便划分了去岁与新年的元日。如此周而复始,遂出现了众多的节日界碑。


——摘自 李斌成《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