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2 发布于甘肃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那么太阴病就是里阴证了,那么就是在里位,同是在里位有两种不同的证候反应,那么

如果为热为实,热实于里的那个我们叫作阳明病,那么这个呢就是虚寒在里,这个太阴病,

那么所以开始讲太阴病啊,就是讲太阴病的提纲了。那们咱们讲的太阴病,这个提纲都概括了。

第 273 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那么太阴病,古人辨证啊,他有一定的病理病型啊。那么他是里虚,咱们所说是胃虚停

饮啊,所以他腹满,那么胃有水呢他就要吐,这个腹满他是一个虚满,咱们头前也讲不少了,

所以胃虚呀,客热邪气他都往胃里头来,所以肚子他就发满;那么里头有停饮呢,他要吐,

吃不下,那么现在辨证也常这么说呀,脾虚有湿不爱吃东西就是这种情况。那么他这个不是

只是有饮而已,由于这个虚呀有饮,他还不能够收涩,自己不能收涩,所以这个自利益甚,

这个自利呀,就由本身虚,自下利,不是吃药的关系而且越来越厉害,他是由于胃虚,里头

有停水而且胃虚这个机能陈衰到这个地步,而不能收涩他,而且这个水在里头还不能保持住,

失去这个收涩作用,所以他自利而益甚。人们这个寒水刺激这个胃肠他是要疼地,那么如果

要是刺激不那么厉害呢,也有时候不疼,所以时腹自痛,也是自痛。那么这类的病,就是虚

寒在里,这是以下为禁哪,应该用温补,温药来补,如果要以为这个腹满,误为里实,咱们

头前讲那个胃家实呀而下之就坏了,必胸下结硬,这个结字呀在《玉函经》他是个痞,痞硬

与结硬差不多,这倒没什么关系。一下呀,更使得上边虚了,这个寒饮更往上冲逆,所以他

胸下部啊更硬满,而为结硬之变。那么这一段他主要是说明太阴病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

临床上遇到的这个虚寒在里,那么反应这个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越来越厉害,这个病

就是属于太阴病。

这跟阳明病正是一个对立,正是一个相反的,那个是热结于里,一派是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呢是虚寒在里,一派地是这个虚寒证。

第 274 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啊这就是暗示由太阳转属为太阴病,所以说他太阴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证传

里而为太阴,这个,这个太阳病,本来是个有余,他是一个阳性这么一个,太阳病传里,以

传阳明为常,但是也兼有传为太阴的,也有少阴。那么这个少阴病传里呀大概都传太阴,但

是也有少的时候而传阳明的,这个,所以这一段呢,他指着太阳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病。四

肢烦疼,这是太阳病的证候啊,是不,这说明这个太阳中风证,在表为里的一个证候啊。阳微阴涩而长者,这个脉呀,阳微者浮见微,这个太阳病,浮而见微者外邪已衰之象,一个脉

虽然还浮但微的很,这说明在表之邪也衰了,阴涩这是里虚呀,涩者为血少嘛,他由于转属

太阴下利,那么丧失津液啊,所以这个阴涩。虽然这个阴涩是由于转属太阴而有虚之象,但

是脉不短而长,说明这个胃有一个恢复的一个倾向。这个水谷呀是来自于胃,那么如果这个

脉短呢这个津液是虚竭之甚了。所以头前咱们讲阳明病里有脉短则死呀,这讲地津液虚时,

但是这个脉长,说明这个胃气恢复,虽然脉涩他是有虚了但是看这脉长呢他是有余于里的一

个征兆。表邪既微,而里气欲复,所以为欲愈。这一节说的太阴病。…… 这一节在这么搁

着呀不怎么好,这一篇说的意思很多了,咱们讲完再说啊。

第 275 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这都是信不得的,像头前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酉上,这个东西都要不得地,

这是古人根据这个五行地推算的法子,不一定准确地,这个不可随便信,没什么大意思。他

是一种照例的文字。因为太阴是至寒至阴了所以他这个旺时呀在亥至丑。所以他这个书都是

在旺时他这个病好,这是根据五行的看法,这个不可靠。

第 276 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段啊其实不是太阴病,他冲着下利说的,这个下利这类的,虽型似太阴病,但他不是的,就是一般的下利,这跟我们头前讲的那个,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用葛根汤主之是一个

问题,那么为什么这里搁个太阴病呢。他这两条你要是对照看就好了,有虚实之分,虚实在

表证不在里证,那么真正太阴病啊虽有表证也不能够发汗。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下利清谷,

那么这种虚寒,像上面咱们提纲的这个样子,他只能救里不能解表,那么这个都是冲着下利

说的,这个下利病要是脉浮有太阳病的征候,如果实,你可以用葛根汤,那就是麻黄剂了,

发汗。那么如果是虚是桂枝汤的显现,显现的是桂枝汤证,这个当然是脉浮弱,那个当然是

脉浮紧了,从脉上来说,那么就从症状上来说呢那么那个一定是无汗,这个可能是有汗,他

用的是桂枝汤嘛。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很有用。但是这一段他搁到这是另有旁的意思,以

后我们再解释。那么主要在临床上他是很有用,这个无论是腹泻无论是痢疾这个讲的都是痢

疾呀大概都是痢疾呀,这个痢疾呀这个病如果显现表证,就说明这个病啊还是有表解之迹呀,

那么这时候抓紧时机而用发汗药,十有八九要好的,这咱们要注意呀。这点这个痢疾快有了,

那么这个呀,他这西医呀不可理解,说是用发汗药还能治痢疾。不是发汗药治痢疾,因为痢

疾呀他这个证候以太阳病反应出来,那我们就要用发汗类药,没有表证那你千万不要发汗,

是不行的,那么这一段呢他是冲葛根汤证那一条说的,那个说是太阳阳明合病,那么这个偏

虚,他说一个太阴太阳合病的意思,所以搁个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那么这个治疗的手段呢,同这个葛根汤是一致的,后来少阴病上有,那么少阴病下利,

他用的是白通汤,那么这个白通汤啊也是一个发汗药,他是以大葱为君呀这个方剂呀,葱白

他用十四茎,那么里头搁干姜与附子,这个阴证,你得用温性药呀亢奋温性药不可的,他现

于脉微细这类的下利证,他要有表证,那你用葛根汤也不行桂枝汤也不行,那非用白通汤不

可,所以这在后头有,那么这几条啊意思都是一样的!虽然下利这是病属里呀,但是他反映

以表证反映出来的,我们还要跟适应这个表证应用发汗剂就可以好病的,要没有表证是不行

的啊,所以他这个书啊,他古人的词句,所以咱们对这个书的认识应该掌握他的这个规律。

不要认为他的这个词句之间,那什么,就坏了,这个是太阴病,那个是阳明,什么太阳阳明

合病,其实是一个,其实一样,就是所现的证不同,所用的方剂也就是不一样。

第 277 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一段他呼应到头一节了,太阴病所说的这个下利呀不是咱们所说的一般的那个样子的,不渴,所以自下利而不渴,这个渴与不渴是我们辨寒热的主要的一个证

候,这个在临床上咱们也是常遭遇的,这个人说口干口渴,那么他一定里有热呀,那不是太阴。

所以自下利,口中和,这个三阴病都口中和,那我们看也是没舌苔,这口中啊挺滋润,

而不渴,这种自下利,这属于太阴。那么为什么要不渴呢,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里都是有里

虚有寒,所以他不渴,他没有热,那么这个只能用温补,当温之,用什么药呢宜服四逆辈,

这个四逆辈呀概括很多了,像咱们说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等等地吧,附子汤啊,

同是,你像真武汤啊,我们用什么呢?因证而施呀。

所以仲景这本书啊,注重最后是在方证,他通过六经,六个类型,然后他要分析寒热虚

实,又分析八纲,那么最后这个具体证治,通过这个六经八纲还得落到这个方剂上,所以他

搁个四逆辈,这就是让你临床上啊具体要分析,该用理中用理中,该用附子汤用附子汤,该

用四逆汤用四逆汤,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适应证必须要搞清楚。那么这一段看出来那么太

阴病他这个自下利,纯粹是里虚有寒哪,否则那不是属于太阴病,那么里有寒,只有温之一法。

第 278 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这一段很重要,他这阳明病啊就提过,那么这个里证之所以发生,他这个前后都是一贯

的,咱们这个证候的反应啊在古人看,他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起作用,他是疾病和我们人体的

这个抗御疾病的这个机制啊的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反应。

咱们头前也讲了,在太阳病就是正邪交争于骨肉在体表,这意思呢要达到发汗的目的,

这《内经》说的很详细了。你们回头可以自己找一找,在这个《素问·热病论》就有这一段,

阴阳交那一节,我上次也说一回了,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津,夫邪气交争于骨

肉,而得汗出者,精盛也。精盛当能食而不复热。他那段说的很好,那就说正邪,咱们说太

阳病的阶段啊,他就是相生在体表,那么达到发汗呢,他就好了,达不到呢,他就显出太阳

病征候了,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咱们讲这个半表半里,讲这个少阳病的时候,也讲过,

他这个少阳病啊,也是咱们这个机体他要主动的改换策略,他要在体表,他不足以驱邪了。

所以这个人身上咱们说的这个正气呀,咱们这个医书呀都说正气呀,老与邪他是斗争的,一

惜不存,他要不斗争,人就完了。所以这半表半里证也是,表不足以驱邪了他退到里头,退

到哪去呢,所以结于胁下的,外表是血弱气尽了,他打算由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什么地方啊,

就是我们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就是胸腹腔间,他利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泄系统,这些

脏器的官能,协同把病的这部分排出,要排出去也就没问题了。没排除,就形成少阳病那种口苦咽干目眩的那种症状了。那么这个里证呢也是一样,那么无论是在表或者半表半里,不

足以驱邪,他就把这个病啊尽量的包围 在胃肠里面,也想由胃肠里面或者涌吐,或者泻下,

把病驱出。那么这一段呢,你看看这个,所以在阳明病他就提出来了,这个伤寒脉呀,他本来浮紧,太阳伤寒嘛,这头前都讲过的东西了,那么这个他浮而缓,浮而缓说明什么呢,津

液不充于外了,这个伤寒是没有汗的,没有汗这个脉应该紧,这个外表啊充斥津液,他退到

里头去了,他同那个血弱气尽是一样的,他往里头来了,他这个脉就缓了,他再往里头之后

呢,他不但缓,他还要沉了,沉实嘛他整个进里头去了。那么这一段他这个脉已经浮而缓,

这个气不充于外了,有内传之势了,内传要传阳明呢,他不光手足温哪,他是一身手足俱热

呀,那是真正阳明病。所以品咱们头前有嘛,生于热汗自出,真正算阳明了,他只是手足温,

那么说明这里面呀,不够阳明病那个证候,他所以说,说系在太阴,还有虚寒的这一方面,

与太阴有联系。这个说明什么,我们讲阳明病讲过了,这阳明他是里热呀,那对人身上的水

份蒸发的非常地快,小便数,汗自出,那么他这时候呢系在太阴哪,就是那个将脉浮缓,而

没到那个程度呢还,里头恐怕还是有湿 呢,没到大便结硬那个程度,那么这个时候常常发生,

发黄,如果里面湿这个热在里头有了,要是热郁于湿,那就要发黄了,他说太阴者当发身黄,

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其实我们遇到这个太阳伤寒要是脉浮缓手足温哪,也有的时候这种征

候,就是发黄一个先驱者,拿咱们现在话说,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他有这个先驱证。那么

也有不是的,这个病将传里他是里头 蕴热的这个阶段,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古人把这个拿出

来,一并说,说这时候啊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可以发黄,另一种情况呢,小便自利,说明

这热还是盛的,这个湿往外跑啊,湿越于外,光热他不会发黄的,咱们在阳明篇说一个大便

硬者,七八日,大便硬者是阳明也,就是变成阳明病了,这个他没说那种,这个他说什么,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他在这他就是变化了,因为这个病啊有三种情况的结果,一种他如果真正这个邪都进于里,而为热结于里的时候,汗出小便数大便一定硬,

那就变成阳明病。第二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应使这个热郁于湿而为发黄。第三个就是,

像我方才讲的这个,他也没大便硬,这个时候他暴烦下利,他这个病也就好了,这就是我们

说的那个,这个病之所以,为里证,这个身体呀就要达到这个目的,如果这个胃不是虚,这

胃气相当强,而且还达到驱邪的目的,下利,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这个病是一定要好的,

什么道理,就是脾气不虚,脾不虚,究其实还是胃了,这个他讲的太阴病呀。那么这个阳明

病,他是这个人身上一种抗病机制啊,这是一种良能啊,这个良能不是一个万能。常常的把

这个病啊包围到胃肠里面了,达不到这个治愈的目的,反而大便不通,这是一种,那就变成

阳明病。可是虽然大便通了,这个脏器虚衰,他达不到驱除疾病的目的,而本身又病了,那

就是所谓的太阴病了。那么如果脏器不衰,也达到下利了,这个病一定好,这就是这里一个

问题,所以这一段相当重要,他这是谈病理的问题。为什么他老搁这呢,在阳明篇,那也讲,

他讲的是阳明病,他没讲到自愈的这 方面,他说如果不发黄,小便自利,这个内在的水份都

没有了,他光有热了就变成阳明病了,大便硬者属阳明病。那么这一段呢他讲的太阴病,太

阴病啊如果像头前讲的这提纲,那就是脏器虚衰了,虽然下利不足以驱邪,那么假若脏器不

衰而下利了,那正是这个机体达到目的了,就是正胜邪去了,他这一段段主要是这个。所以

他前后的这个他稍稍变化变化,他这个意思呀,充分到这上发挥了,这阳明病到这个地方,

整个就把这一段的意义发挥到了完备。那么再一个就是说,你不能看到他腹痛下利全是太阴

病了,那么这一段正是大相反。这是病愈的一种反应了。

第 279 条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这段是有语病的。但是他那意思不是这个,他说本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哪,不可

以吃泻药,遇到这么一个糊涂大夫,而反下之,一下虚其胃肠,引邪入内了,所以因而腹满

实痛者,这个腹满实痛者,怎么叫属太阴也,他不是太阴病,要是太阴病还能用大黄吗,是不是呀?

太阴病不可下,你看那头前,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那么他这个就证候让你鉴别呀,由于

太阴病啊有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有腹满,那么就证候上说属太阴,他是就这个辨的这个证

候上来说。这正是叫人鉴别真正的太阴这种腹满时痛啊与这个本方证,就是桂枝加芍药,桂

枝加芍药大黄,这种鉴别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不要以片面证候就下结论地,非得全面

看问题不可,他这个本来是太阳病,误下引邪入里,这个腹满是实满,不是虚满,这个痛也

是实痛,也不是虚痛,不像太阴病那个,但是证候呢,属太阴,他的意思是主要在这一点。

所以这个方子呀不是治太阴的哟,他由于表没解呀,他下之后他没发汗,他表未解,所以仍然以桂枝汤为主的,用桂枝汤原方,由于腹满实痛,这个芍药治腹满,同时治挛痛,这

个芍药是个苦而微寒的药啊,它治热不治寒,治实不治虚,所以这个腹满时痛,不是我们太

阴病讲的那个腹满实痛,那么如果大实痛者,拒按而且满的也厉害,大实痛,可见这个大实

痛,与上面那个什么呢那个也是实痛,不过,不大而矣呀,真正大实痛,大便也不见,不但

加芍药还得加大黄,所以这个怎么是太阴病呢。

这个著书的呀,他就是误于他这个一看他有个太阴病这也有个太阴病,他不是太阴病,

可张仲景作这个书啊他是有语病的,他这个也不应该列到太阴篇里头,不是,你往这列干什

么,所以这个,所以我们读他的这个书啊,不能因词害意呀,一个属太阴就认为这是个太阴

病。真遇到太阴病,一搁芍药大黄一治一个死,他不是。他是属于实满实痛,如果实满实痛

轻微者,用芍药就行,他表不解你得配合桂枝汤啊,所以桂枝汤加重芍药就可以了。要是大

实大满,那你非通大便不可,还得加大黄啊,那么太阴病不渴,不可下,这怎么下呢?那不

矛盾吗,与这个提纲就矛盾呀,你怎么统一起来的?就这个不是太阴病。要真是太阴病那仲

景就太糊涂了,那个说不可下,这又说可下,哪有这回事呀!这不对,是吧,但是搁到这一

块呢给这个注家容易迷惑读者,所以读他这个书呀,非要根据他这个全面这个规律啊好好掌

握,才能用这个书,要不然的话不能用啊,这也挺要紧啊。

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啊不应该列到太阴篇里头,桂枝加大黄汤更不能列到太阴篇里头,那

么他这个方剂呢,是个表寒未解,搁一个桂枝汤。芍药这个药啊,咱们头前讲过芍药甘草汤,

是拘挛哪,四肢急,拘急,脚挛急嘛,他也能够治拘挛,这都同时也能够缓急痛,所以咱们

这个是腹急痛大概都加芍药,那么加大黄汤呢就是上面加芍药再加大黄一味,不但缓其痛而且攻其实。你看看后头就有了,当时就怕你误会。

第 280 条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他就怕你拿这个,见到腹满时痛你就用这个,是不行地。他要是真正的太阴病啊,这脉

一定是弱的,这个弱也挺概括,他就是虚弱之脉了,脉沉微呀,沉弱呀,都属于脉弱之类的。

其人续自便利,头前说这个自利益甚类的太阴病,继续他自下利,你也看到这个腹满时痛了,

假设这个腹满时痛像着头前那个样子,而可以用这个芍药大黄,你可不要用,宜减之,不是

减量,不要用。什么道理呢,真正要里头有寒到那个分上,这也一定虚,胃气弱,这种苦寒

药呀,搁上就是下利不止,易动故也。

所以这一段正是给上一段,让你对去,对照着看,所以上边那一段哪能并不是属于太阴,

那么这个太阴病到这就完了,是吗?其实他不是,头前讲了那么很多,你像这个下利清谷啊,

咱们用头前讲的那个四逆汤啊,那个全属于太阴,这个太阴人的死亡啊就在这个阶段,这个

太阴病要是不治,这个胃气衰败到极,是不可恢复的,是非死不可。那么这些病他都没搁到太阴里头,为什么呢,他有他用意思的。这个太阴病啊同阳明病一样,都是从表,或半表半

里转属而来的。他把太阴病的死证啊都搁到下一篇,都搁到少阴篇里头了。他这个也有大道

理的,他这个少阴病共太阳病全在表啊,他这个是人素虚,或者是老年人,气血虚衰的人,

得了外感,一发作就是少阴病,脉微细。……这个表证 就是邪气交争在骨肉啊,在体表,体

力虚衰现这个少阴病,支持在表时间最短,他支持不了,所以我们讲了少阴病就好了。少阴

病,二三日无里证可发汗,可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二三日他就是两三天,无里证,就

是在表了,无里证就是在表嘛,现在一般人都不认为少阴病在表,不在表这一段怎么讲啊,

他就在表,他在表的时间最短,你看我们讲的太阳病七八天,才传里,六七天,甚至于十余

天还有时候在表呢,这个少阴病不行,他几天就是并发里证,一并发里证就是太阴病,呕吐

下利,四肢厥冷都来了,这个马上就死亡,所以他把太阴病的死亡证啊全摆到少阴篇里头了,

干什么?那就是警告医家呀,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真正是脉微细人但欲欲寐的这

种情况,不可轻视呀,转瞬就可死亡,他一病里就危险,所以得抓紧时间,就是两三天的时

间,他是这个表证,那你用这个麻黄附子细辛,那或者麻黄甘草附子呀,这就是还可以望其

生,能够有救,你们看这个报上啊有的是,这个老人得感冒死亡最多,他为什么他就是这个

关系,就是几天他就转变到太阴病,转到太阴病这个死亡的机会是最多的,他本来就虚,又

转为太阴病,那个卫气败那是最快的,所是他这个书是得好好读是吧!他太阴病呢他不讲这

个,这东西都在后头呢,头前他也讲一讲,讲里虚的重要性,所以在太阳篇也讲了,他说下

利清谷,虽然有表证,当救其里,不要管表,因为胃气一败就有死亡的可能,虽然讲了但不

详细,那么在太阴病呢,他把太阴病正面的证候指出来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那么这个病是不能下的,若下必胸腹结硬,这是正面上的证侯,那么也有些是是

而非的,如方才讲的桂枝加芍药,桂枝加芍药大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但临床上要

辨,必须要鉴别,那么如果真是太阴病的那个腹满时痛,则不能用芍药大黄,这是很清楚,

那么太阴病的一切危险证侯和治法,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什么宜服四逆辈,所以这一章别看它短,都全了。

少阴病下利,只是用四逆辈,它这个是不对的,它这个只是略略的说,如太阴病脉浮者

可发汗,是顺差下利一证而说的,这就是照应头前的葛根汤,而且少阴病还有一个白通汤,

那么主要的证侯在这里,所以在下面凡四逆辈就是太阴病,那还有说的吗?不能说是在这是

太阴病的治法,后头越要用它就不是太阴病,哪有那个事呀,那就没法可寻了,寻还怎么辨

证呀,所以它这个书是一贯的,既提出四逆辈,你们后头看吧,凡是用四逆辈者,都是太阴

病里虚寒,它精神在这。所以这几节看者,但无一不备。

所以会读这个书的,你就能够读出这些问题来,不然的话不行。所以尤其是这本书,古

人是通过实践发现疾病的规律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来的,这个东西永远存

在的,客观存在的,可是古人对它是认识呀,有些是不足的,你看象六经,这个六经是自然而然的六个疾病的类型,怎么来认识它,相信我们再讲一讲,讲一讲六经和八纲等等情况,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它就这么几个类型,就这么来认识就对了,古人也是这么认识的,

他就要发挥这个里头的理了,为什么就这么六个类型了,所以就想到针灸经络之说了,就起

了六经来名之,这个就害人不浅了,所以立来这个注家呀,就是在六经上啃,这个六经的名

字又来之于内经,就拿内经来附和,来解释伤寒,这是坏透了,王叔和是首先,咱们这本伤

寒论没有,你看成无已本伤寒论就有,头前有个伤寒例,这是王叔和作的,王叔和采集仲景

遗论,这是功垂千古呀,要没王叔和恐怕这本书传不下来,但是他没认识这本书,他也没法

认识这本书,他是古人嘛,他就认为这本伤寒,就说的内经上的伤寒,所以就在头前写一个

伤寒例,伤寒例头一句话就是阴阳大论曰,整个用内经上论伤寒的这些都抄来了,那后世的

注家受王叔和的影响很大,也认为这本书来自于内经,咱们现在还说,这个伤寒论从内经发

展起来的,你们想象可能不可能,内经不是个方书,它也没多少方子,一个人就通过内经,

就能作出这么旨意,这么样肯定,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它正确,不会有的,谁有那么大的

聪明,那除非圣人,现在咱们就不信有圣人,没有嘛,那怎么可能,那内经还有呢,你根据

内经搞一搞,不可能的事,可是大家现在都这么说,所以一提起这个经,就是经病,又是腑

病,又是腑病都出来了。所以这本书真正辨证的体系、经义,反而灰而不彰,那么现在你问

一个人这个伤寒论这个辨证呀,怎么一个方法体系呀,说不上来,注家都没在这个上下手,

所以这个古人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就是对经络的认识,张仲景也不例外,它也没改嘛,仍

然搁太阳病太阴病,所以这个给后世影响比较大。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我讲的这些大家可以琢磨琢磨,我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