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90-309)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2 发布于甘肃

第 290 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它这个少阴中风它就是跟太阳中风是一样的,它这个没提伤寒,随便说一个,中风如此,

伤寒也如此了,就是古人认为是受风邪了,在太阳病里头特别提出二种治法……(32 集完)

第 291 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 292 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释】:少阴病转属太阴,呕吐、下利、手足不逆冷而反发热者,为胃气不衰,故不死。

假设脉不至者,可灸少阴太溪穴七至。

【注】:①吐利,是少阴病并于太阴的重要标志(见太阴病提纲)。病人太阴可关系生

死,但不是说必死,其预后还得看邪正交争的结果。太阴在里,是人体御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治疗中不可不预先考虑,给予足够重视,争取防患于未然也。

②手足不厥冷,即无四肢厥逆。反发热者(参见 294 条)胃气不衰,当有治愈之机。

③脉不至者,即脉不出。在太溪穴用灸法可亢奋阳气,促其脉至。

【按】在汉代时,针灸比汤液运用普遍而兴盛,一提灸少阴,一般都能知道,故不注明

穴位。本注选太溪穴系后人经验,故从之,其后世汤液盛行,针灸反衰也。

第 293 条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释】少阴病八九日传里而发阳明病,故一身手足热。由于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热在膀胱也。

【注】①少阴病,八九日常为表证传里之期,表示病已传里。少阴病,其人必虚,虚寒较重之人病在表的时间甚短,一般用不了这么多天才传里。

②一身手足尽热,知此传阳明也,为热盛于里。少阴病本虚,虚热相搏,扰动下焦的血脉,

因而便血。热在膀胱,指在膀胱的部位,不是膀胱之内。

【按】热入血室,有少阳证,有阳明证。109 条《金贵妇人产后》的第 7 条属阳明证,150、

151 条属少阳证,热入血室还有自愈证,读者可前后互参。

第 294 条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释】血不充于四末则厥,故少阴病厥者必无汗,谓但厥。若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致

口鼻出血,目出血等,其道不一。肢厥者,血本需,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为下厥上竭,

为难治。

【注】①厥者,四肢逆冷,是津虚血少,血液阳热不达于四末的缘故。少阴病多虚,若

虚的厉害则可致厥,真寒而厥者定无汗。

②因厥而无汗,若强发其汗,或发汗不当而使大汗出,必动血而发血证,夺汗者亡血也。

③血出于口鼻或目,即血竭于上。本厥于下,今又血厥于上,故名曰下厥上竭。此证温

之碍于血,凉之碍于厥,故为难治,但不等于不治,当知。

【按】少阴病表证亦可发汗,但四肢厥冷属真寒证者绝不可发汗,切记。本条述少阴病

而肢厥者,是少阴不可发汗证之一。

自本条以下论转属太阴的死症。

第 295 条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释】少阴病,恶寒身蜷,虚寒已甚。若复转属太阴而下利,是为重虚。手足逆冷者,胃气已败,故不治。

【注】①开始为虚寒在表的少阴病,后转属为太阴病。身蜷,即蜷着手足,团身而卧。

愿屈不愿伸,是恶寒相当严重的表现。

②下利,又手足逆冷,此少阴转属太阴,一派阴寒之象。胃气已败,故曰不治。

【按】少阴病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常二三日并于里而发太阴证,若治不及时,就有死

亡的可能,这也是在太阴篇不论死证而放在少阴来讲的原因。

第 296 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释】少阴病不解,并于太阴则上吐下利。若其人烦躁不宁,四肢逆冷者,为胃气已败,

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注】吐利,少阴转属太阴的特征。曰躁烦而不曰烦躁,因躁而烦,躁多烦少,主精气

欲尽。四肢厥逆,为中气沉衰,阴寒极盛,残阳欲息之象,故死。

【按】手足逆冷是看胃气有无的关键,若于其他阴寒证病并见,则危矣。另外,手足逆

冷还应辨寒热的真假。

第 297 条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释】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胃气不复,精气泄尽而利止,头眩时时昏冒者,为血虚上竭之证,必死。

【按】头眩,时时昏冒者,有似于今所谓脑贫血证。本条所述为精气虚竭所致也。

【注】此少阴病并于太阴。下利止,要辨佳恶。胃气复,利止为佳;里虚已极,无利可下而利止为恶。本条属后者。眩为头晕、头眩者,由于吐利而津液丧失太过所致。冒为头发

沉,其重者为昏冒,血虚不足以奉上也。以上都是虚脱衰竭的现象,故曰死。

【按】阳气尽者死,阴血竭者亦死,此阴阳互根之理,兹不赘述。少阴病并于太阴当虑此变也。

第 298 条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释】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者,虚寒至甚也。脉不至者,血不足而气衰也。因无

热,故不烦。神欲离,故但躁。病属不治,必死。

【注】①四逆,恶寒而身蜷,阴寒甚,虚已极也。

②脉不至,血不足,且心脏已衰竭。

③烦者,正邪争,热也。因无热,故不烦。躁者,乱也,躁动无暂安时,只躁不烦,有

阴无阳,邪盛正衰,神欲离散也。

④死,孤阴无阳也。

【按】无下利,未传太阴。波及心脏,为少阴并于厥阴。四逆,脉细欲绝者,与当归四

逆汤尚可治。但若脉不至,不但血不足,心力亦大衰,尤其不烦但躁,死在顷刻也。

第 299 条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释】少阴病六七日,已传入厥阴,若气促而息高者,为气脱于上。此大凶侯,主死。

【注】①少阴病六七日,传半表半里厥阴之期。

②息高者,呼吸短促而声音很高。气息出入全在胸上位,吸浅呼急,形容呼吸困难,竭

尽全力的状态,为气脱于上的凶候,故主死。

【按】此亦为少阴并于厥阴之死状。上条为心衰,本条为气脱。两条均无太阴病特征,

故知系少阴厥阴并病也。

第 300 条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释】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本有的脉和证。始得之病在表,宜服麻黄附子细辛汤。

微细之脉见于沉,可知为寒饮在里。汗出不烦者,暗示原来还有发热心烦,因过服麻黄附子

细辛汤,汗后表解而烦亦去也。寒饮未除,故自欲吐。太阴病的为证渐显,急与附子汤温中

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因胃虚无力收摄而自下利。复烦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机

欲息,难得暂安之象,故终不免于死。

【按】少阴病本虚,若里有水饮,势必转属太阴。其过程由渐至著,先有自欲吐,而后

自利、烦躁不得卧。通过这条正告医者,要知防微杜渐也。学者宜与后之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汤、四逆汤条互参而细研之。

【注】①微细,少阴脉。但欲卧,少阴证。脉不浮而见沉者,里有寒饮。此少阴病里有

水饮者也。

②此亡阳激动里饮的反映。少阴病始得之,有发热而烦者(参见 306、309)。服药后,

得微汗而热除烦去,以有里饮,虽热除烦去而病未已,反自欲吐。脉沉为寒饮在里的确证,

此少阴并于太阴之始也。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烦为无热扰,反映气已不足。汗出促使阳热欲息,不是好现象。

③至五六日,或因误治,或因未治,或因人甚虚,终于并发太阴下利,乃至烦躁,既不

得卧又不得寐,此正不胜邪,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按】少阴病传里为里阴证(太阴病)或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有可治者,有不

可治者。以上六条均为少阴转属太阴或厥阴的死证,确属危险凶殆,学者宜细观熟记。吐利

为表证传里的见证,宜把握阴阳属性。又阴性病入里时传变迅速,不可等闲观之。

小结

自开始至此,可作为少阴病篇的总论。少阴病与太阳病同在表位而阴阳两种不同的证,

历来注家误于经络名称,不承认少阴病亦属表,但以上有三条论述少阴病不可发汗,如不是

病在表,列这些禁汗条岂不是废话。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二三日即常传里或

半表半里,传里多属太阴,传半表半里多属厥阴。此与太阳病传里多属阳明,传半表半里多

属少阳者正好相反。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其死证均于太阴或厥阴时见之,最后诸条乃其例

也。具体证治论述于后。

第 301 条

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

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少阴病以不

发热为常。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

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

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注】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

常。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脉沉,当责里有水饮。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

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不管是表阳证,

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

尚容时调整方证。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

必须同治。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

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

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第 302 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释】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

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若胃气衰败,则死也。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

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

由上条脉沉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知,本条脉不沉。本方为少阴病发汗主方,亦即伤寒无汗者的发汗剂。若中风汗自出的少阴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类求之,已详于太阳病篇,故不重出。本条告人少阴病本是表证,以其多虚,传变较速,很快传里或半表半里,因此把少阴病看成里证是不对的。

【注】①少阴病津虚血少,即使发汗亦不可大汗,同时应加亢奋药。麻黄附子甘草汤乃

治少阴病的基础方(主方),与太阳病发汗有麻黄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一样。太阳篇 21 条“其

人恶风,汗漏不止”,以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其实也是少阴病,前后互参自明。

②病仍在表,故可微发汗解之。若病以传里,并发太阴病,则不可再用汗法,急当救里

矣。此为定法,需切记。(可与 93 条注互参)

【按】由此可知,少阴病脉微细当为浮而微细,因浮以应表也。

第 303 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啊胶汤主之。

【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睡者,病已传半表半里而为少阴少阳并病,故作虚烦,宜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少阴病传半表半里,以厥阴为常,然亦间有传少阳者,今于二三日以上转属少阳。

以其本虚,上焦复有热故使心中烦,不得眠也,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①二三日以上,指四五日或五六日言,为内传之期。

②心中烦,乃上焦胸中有热扰。不得卧,乃血虚烦甚,不得安卧入睡也。栀子豉汤证是

下后里已不实,但有热扰心胸,为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的虚烦,而是偏于热也。本方证则

是真正的虚证,又有热扰心胸,可见是真虚烦不得眠也。

③病由少阴表证传半表半里,因虚而有热,即使传少阳也不显柴胡证。这与由太阳传少阳常显柴胡证者显然有别,故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胡老按】久利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血便、咯血以及吐血等诸失血证,凡心中烦不得

眠者,用本方均有验。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但本方偏于治虚烦不眠兼有以上诸血证者,栀子豉汤则无此功效。

【按】本方证为少阳方证,而非少阴方证。冠以少阴病,乃始得之的为证。

第 304 条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释】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当温中逐饮,

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也,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贵》“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但口中和,背恶寒,里寒有饮,法当温中以救里,止吐利于未萌,此良工治未病手段

至于灸何穴,书中没有明文,诸家有谓膈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穴(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存以待证。

【注】①得之一二日,且不见吐利之证,此尚未传里也。

②口中和,指口不干,不苦无黄苔等,是虚寒的标志。背恶寒,是胃有停饮,比一般恶

寒重。少阴病见此证,若不早治,必传太阴为防传变,温中去饮正当其时,防患于未然也。

③本证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以表证不明显,亦不发热之故。白虎汤证亦可有背恶寒,

但其证口舌干燥,本证则口中和,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按】本方较真武汤增加了附子的用量,以无吐,去生姜,加人参健胃补虚,防病传里。

主证和组方均有别也。

本方术附合用,共走皮中以逐水气,为治湿痹的要药,根据需要可以加茯苓。若去人参,留芍药以缓挛急,可治关节痹痛。

第 305 条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释】中气内虚则手足寒,有水气则脉沉。身体疼,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

属太阴虚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注】①身体痛、骨节疼属表证,形似外邪,虽冠以少阴病,但有无少阴病的其他脉证,

故实非少阴病也。以身体骨节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属痹症。

②手足寒,是因中气内虚、胃气不振。脉沉,为寒饮在里之应。体痛、骨节痛,为寒湿

之痹。

③寒湿在里而有身痛、骨节疼痛,虽无下利、呕吐,亦当属太阴虚寒证。治之之法,不

应解外而应温中逐饮,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亦有脉沉,也是内有水饮,因而(反)发热,说明表邪重,故

用小汗法以解表。本方证手足寒,里虚已反映出来,故属太阴,即不得小发其汗,亦不亦四

逆辈,用附子汤温中健胃去饮,以除寒湿痹痛也。

另外,风寒湿邪和而为痹,尤以关节痛为常见,并且常以表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太阳

或少阴,临证需分阴阳以治之。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以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者更验。

第 306 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转属太阴,下利便脓血久不止者,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便脓血,即今之痢疾的黏液脓血便。若脉微乳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

者,可与本方止之。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多属实热,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

【注】①此当有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而又下利、便脓血,是少阴病传里而转属太

阴的虚寒下利。便脓血是下利日久,寒湿浸淫大肠,以至滑脱经久不愈,故下利不止。无热

象,应不渴而口中和。

②这种下利宜温中固脱,故以本方主之。阳性病之下利,因正气不衰或里实,故一般有

里急后重,万不可上来即用止泻药,使毒素潜伏于体内留下后患。

【按】临床用本方的机会很少。本条为证不全,应与下条互参。

第 307 条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常传里转属太阴,其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此承上条而详申其证也。以上两条均指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并于太阴,便脓血下利不止,即所谓阴证下利,故以温中固脱的桃花汤治之。

【注】①少阴转属太阴,里有寒则腹痛。里虚寒,水谷不别,水不走前阴而入肠道,故小便不利而下利不止。若下利不止,津水伤,亦可使小便不利。二者互为因果,均可造成虚脱。

②虚寒阴证的下利急需固脱止利,故仍以桃花汤主之。

第 308 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除以温中固脱的桃花汤主之外,亦可用针刺辅助治疗。

刺何穴,如何刺,书中无明文。

【按】可刺,乃可用针灸之法作辅助治疗。愚以为用灸法辅助之更妥。不管针灸还是汤

药治疗,此等下利万不可用苦寒之法。

第 309 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呀,吐的厉害,这个吴茱萸汤证候我遇到多了,真是这个样子,

以前我有个邻居呀,一看这个病,一点也起不来,就是吐,同时头晕厉害,就是先前讲的那

个水饮上冲的那个晕,头眩晕的厉害,他说不时时自冒,与那个病是一样的,手足逆冷,他

一吃药就好了,我就给他吃这个吴茱萸汤,他这一次给记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说“我还吃

那个辣药”,这个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这个虽然说是吐利,利并不厉害,以吐为主

的,当然他里头的水多,它既吐,下边也利,不是一点也不利,同时手足厥冷,这个气冲的厉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气全败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设胃气败,他手足厥冷,那么头

前的就是的,肢燥,燥烦,不得安宁,那个始终是那样的。那么这个手足厥冷,他这个气往上,这个水气冲逆的太厉害了,这个胸中的大气受阻碍,他手足也逆冷,这个用吴茱萸汤,

我常用,不但治这种病,而且在临床上西医说的美尼氏综合病的头晕,这个方剂很多呀,他

只是晕得厉害又吐,那准是吴茱萸汤证,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这个方子他是个温中健胃祛水,

这个吴茱萸汤专治水气上冲,可这些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可不行,你像咱们柴胡剂那个,

那个呕,那不行,那吃了就坏了,阳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

汤反剧者,那就是属上焦也,那就是柴胡证,所以说真正有热的呕,越吃呕越厉害,在这个

太阳篇里有,那么这一段呢,它在少阴里也搁了,因为少阴篇经常的有呕吐下利,这是一个危险的证候,这一个并发太阴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当然也是中虚有饮,这肯定的,那么这个不是说的这个,是烦燥欲死,象,要死之证,这是冲那节说的,

这种病很多,这个病不要紧的,今天就讲到这了。……少阴病,少阴篇你好好看看,这一篇

最不好懂,他这个文字也有关系,你看这二段,他一个烦燥与这个燥烦,它都搁在这个地方了,它容易误解的,那么吐逆,手足逆冷,燥烦则死,为什么还要治呢?一般说这个病与那个是绝然不同,这个不是个重病,这个不是说那个烦燥欲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