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阴阳别论》03

 史仁杰大夫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原文: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 (shuàn)㾓(yuā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解读

1、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周慎斋遗书》谓:“太阳,三阳也。”三阳指太阳,主要是指足太阳,也有认为是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痿”为痿证,即机体或功能萎缩的病证。“厥”指厥证,即突然昏倒或手足逆冷等病症。“腨”指小腿肚,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腓肠肌。“㾓”即酸痛的症状。

  清·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三阳者,太阳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从之,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腨”股也,“㾓”酸疼也,此皆太阳筋脉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而经脉发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热之在上在表,而渐为痈肿痿厥颓疝之在内在下也。”

  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曰:“膀胱水化,小肠火化,故发寒热。寒热郁结,则为肿为痈。热胜则痿,寒胜则厥,或不痿厥,则为酸痛。”

2、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总结前人的解释,“索泽”是津液干枯无光泽的意思,“㿗疝”是疝气肿痛的病症。

  前人对此句的理解各不相同。

  如黄元御认为索泽是水液干枯无光泽的意思,㿗疝是阴囊肿胀坠痛的病症。谓:“水寒木枯,其传为索泽,木主五色,木枯则无光泽,索,尽也。水寒筋缩,其传为㿗疝。㿗疝,囊肿而偏坠也。”

  张志聪认为,索泽是“水津枯索而泽竭”,颓疝是“小腹控卵肿痛,所谓膀胱疝也”。即索泽是津液枯竭,㿗疝是为小腹连及睾丸肿痛的疝气。张志聪曰:“太阳之经气,生于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气化则出。太阳之气,病热于表,传入于里,则水津枯索而泽竭矣。㿗疝,小腹控卵肿痛,所谓膀胱疝也。盖始病标而及本,始病气而及经与筋也。”

  而姚止庵说:“索,消索也。泽,润泽也。热久则肌肤枯燥而无润泽之气,膀胱主表故也。颓疝,睪丸重坠,俗名小肠气是也。疝者寒气不行之病,小肠主火,病久则经虚而寒壅于其中,故传为颓疝也。”

3、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是指少阳,即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对于此句,前人有不同的理解。“善咳”即容易咳嗽发为咳嗽的病症,“善泄”即容易腹泻的病症。

  张志聪曰:“一阳者,少阳之气病也。少阳主初生之气,病则生气少矣。足少阳相火主气,气少则火壮矣,火烁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贼伤中土,故善泄也。”

  汪昂曰:“一阳,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也,二经皆有相火。壮火食气,故少气。火邪乘肺,故咳。大肠燥金受克,故泄也。”

  黄元御曰:“一阳,少阳也,少阳以相火主令,甲木从相火化气,一阳发病,相火上炎,肺金受刑,则少气善咳,胃土被逼,水谷莫容,则善泄。”

  姚止庵曰:“一阳,谓少阳胆及三焦之脉也。胆气乘胃故善泄,三焦内病故少气,阳上熏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内应也。”

4、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心掣”即胁肋疼痛牵掣心胸。“隔”一般认为是阻隔不通的病症,也有理解为食入即吐或噎膈。

  张志聪曰:“饮食于胃,浊气归心,脾胃受伤而为泄,故心虚而掣痛矣。灵枢经云:脾脉微急为膈中。又曰: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阳之木邪干土,亦始病气而后及经与腑也。”

  汪昂曰:“火邪乘心,故掣。三焦火盛,食入还出,故隔。”

  黄元御曰:“胆火冲心,则胁肋牵心而痛。掣,引也。胆胃俱逆,则其传为膈。胆胃俱逆,上脘填塞,饮食不下,则为噎膈。”

  姚止庵曰:“胆者木也,胆病不已,木郁火闭,心气厄塞,若以手掣之者然。隔,闭塞不通也,三焦主气,灌注一身,循环上下,病久不愈,则上下之气闭塞不通矣。”

5、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指阳明,一阴指厥阴。二阳一阴发病即病发于阳阳和厥阴,主要指病发于肝胃,也有指肝、胃、心包、大肠者。“惊骇”即惊慌害怕,“善噫”即容易嗳气。“善欠”是即经常打呵欠。本处的“风厥”是指由于肝胃不和导致的容易惊慌,胸胁疼痛,嗳气较多,呵欠频作的病症。另外,《内经》中还有二处“风厥”病症,含义均不相同。《灵枢·五变》中的风厥是指因体虚卫弱外感风邪后汗出较多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风厥是指太阳与少阴合病,少阴虚火较甚复加感受风邪,导致少阴虚火上逆的病症。

  清黄元御在《素问悬解》曰:“一阴,厥阴也,阳明厥阴发病。厥阴则主惊骇,肝主惊也,阳明则主背痛,背者胸之腑也。胃土上逆,肺金不降,则后冲脊背,而生疼痛。噫者,胃土上逆,而浊气不下行也。欠者,阴阳之相引也,日暮阳衰,阴引而下,阳引而上,则为欠,肺气欲降而未降也。开口呵气为欠,义详《灵枢·口问》。肺气降敛,随阳明而下行,故属之阳明名曰风厥,厥阴风木之气逆也。”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二阳一阴者。阳明厥阴之为病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足阳明之脉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背为阳,厥阴主春阳肝木,故引背痛也。邪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也。欠者,气引而上也,胃是动病。善伸数欠,此厥阴风木厥逆之为病也,风木为病,干及胃土,故名风厥。”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曰:“二阳,大肠胃也。一阴,心包肝也。风火相薄,故惊骇。按四经皆与背无涉,而云背痛,未详。心为噫,阳明络属心,故善噫。阴阳相引,故欠。风木干胃土,故厥。”

  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曰:“一阴,谓厥阴心主及肝之脉也。按:二阳胃与大肠,一阴肝与心主,其云发病,盖合四经而皆病,故见证有此四端。注单解肝与心主而不及二阳,且解善欠作肾气乘之,偏矣。夫肝病则惊,心病则背痛而噫,胃病则噫而欠。又肝,木也。大肠,金也。金气凌木,则惊且骇矣。惊骇则风动,木金火土,四气逆乱,是为风厥也。”

6、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二阴一阳发病,指少阴和少阳为病,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善胀”即胀满,“心满”即心胸满闷,“善气”即喜叹息。

  清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曰:“二阴,少阴也。少阴少阳发病,少阴水泛而土湿,少阳木郁而土困,则善作䐜胀。甲木上冲,土败胃逆,而水胜火负,心君莫降,故心满而善气也。”

  汪昂在《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曰:“二阴,心肾也。一阳三焦胆也。心肾俱病则水火不交,胆三焦俱病,则上下不通,故胀满善气。善气,气逆也。”

  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曰:“二阴心与肾,一阳胆与三焦。三焦主气,气治则上下周流,气病则壅闭不通。今四经之病,胀满善气,似专属于三焦。而不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通气于心,下泄气于肾,而中则取决于胆。故四者皆病,则为胀为满,上壅下滞,气聚不行,而有似于三焦一经之病也。注言胆肾同逆,三焦不行,同逆二字既无着落,单说三焦亦偏。”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二阴一阳者,少阴少阳也。少阳之气,生于肾脏水中,经云,肾气实则胀。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此肾气与生阳并逆,故善胀。心肾之气,不能相交,故心满善气也。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三焦、气也,此一阳之气病。故引论于三焦。”

7、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三阴指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三阴指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三阳三阴为病即太阳和太阴合病。“偏枯”即半身不遂,“痿易”即痿弱无力。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三阳三阴者,太阳三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此水腑为病,而逆乘脾土也。”

  清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曰:“三阴,太阴也,太阳太阴发病,水旺土湿,则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土湿胃逆,肺金不布,则右半偏枯,土湿脾陷,肝木不达,则左半偏枯。痿易者,湿旺而筋弛,不能联属关节也。四肢禀气脾胃,脾胃寒湿,四肢失禀,故手足不举也。”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曰:“三阳,小肠膀胱。三阴,脾肺也。小肠行手主液,膀胱行足主筋,脾主四肢,肺行诸气。四经并病,故然。”

  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曰:“夫三阴者,太阴脾与肺也。脾统血,脾病则血少而偏枯;肺主气,肺病则气虚而痿弱。易者变易不定,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故云四肢不举也。然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太阳小肠膀胱为阳经之一,小肠主受化物,膀胱主藏津液。二者同病,则一身乏灌溉之资,而筋络干槁,此皆足以致偏枯痿废之病者也。”

8、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钩当作弦,弦当作钩。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一阴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也。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以应冬藏之气也。溜,滑也。阴阳相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过,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因此“鼓”即脉搏的跳动,“鼓一阳曰钩”指脉搏动有力,显得阳气有余。“鼓一阴曰毛”即脉搏动微涩,“鼓阳胜急曰弦”指脉搏跳动显得阳气有余而呈端直紧迫这叫弦脉。“鼓阳至而绝曰石”即脉搏跳动浮取断续,重按方得。“溜”即滑利,阴阳相过,指阴阳相交的长夏之时,“阴阳相过曰溜”是指长夏时的滑利之脉。

  但也有人认为,此处的经文无实际意义,无须牵强理解。如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曰:“此盖言阴阳为病之邪脉也。然钩为心脉,毛为肺脉,弦为肝脉,石为肾脉,而溜则义无可考。今取鼓一阳等语观之,既非状其脉之形似,又非指其病之因由,实无意义,故注与诸家虽曲为之解,终未见其明确也。余谓素问中如此之类,不必强解,存之可也。”

白话文:

  或谓:发生于太阳的病,有发寒发热的症状,表现为身体下部的痈肿,以及瘘症、厥症、小腿肚酸痛。其病发展后导致机体津液干枯皮肤没有光泽,或发展为阴囊肿胀疼痛的疝气病症。

  或谓:发生于少阳的病症,表现为气短、咳嗽、腹泻;传变后导致胸胁及心胸疼痛,或传变后因气机阻隔导致呕吐、反胃、噎膈等病症。

  发生于阳明和厥阴即肝胃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惊慌害怕、背痛、嗳气、喜打呵欠,这种病叫做风厥。

  发生于少阴和少阳的病症,表现为作胀、胸闷、喜太息。

  发生于太阳和太阴的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痿弱无力,不听使唤。

  脉搏动阳气有余叫钩脉,脉跳动阴气不足叫毛脉,脉跳动阳气过盛端直急迫叫弦脉,脉搏动浮取不足沉取方得叫石脉,长夏时滑利的脉象叫溜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