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种踝关节后内侧入路的暴露范围及血管神经束损伤风险

 martinbigbird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46%的旋转型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后外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固定后踝,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技术,与闭合复位前向后螺钉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然而,对部分骨折块较大的后踝,或累及内踝后丘的后踝骨折,后内侧入路具有更好的手术视野。为比较3种不同的后内侧入路在后踝显露范围、以及血管神经束张力、切口与血管神经束间距离上的差异,有学者进行了大体研究。发表于近期FAS杂志。本文归纳如下:

目前,从后内侧显露后踝的入路主要有如下3种:

1. 后内侧的内侧入路medial posteromedal approach,mePM)。自内踝后缘与胫后肌腱间进入(图示1为胫后肌腱):

图片

2. 改良后内侧入路modified posteromedal approach,moPM)。自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进入(图示1为胫后肌腱,2为趾长屈肌腱):
图片

3后内侧入路posteromedal approach,PM)。自跟腱内侧缘与踇长屈肌腱间进入(图示3为跟腱,4为踇长屈肌腱):

图片

血管神经束的拉力上,PM入路低于mePM入路与moPM入路,为6.18N,意味着在术中对血管神经束的牵拉损伤可能性更低
后踝的暴露范围上,PM入路也高于mePM入路和moPM入路,PM可暴露71%的后踝,mePM和moPM分别可暴露48.5%及57%的后踝。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图示三种入路对后踝的显露范围。AB为后踝整体的范围,CD为暴露的范围,CD/AB为暴露范围比。从上至下依次为mePM,moPM及PM的显露范围。可见PM入路的显露范围最大。


切口距离血管神经束的距离上,PM入路也最大,达到25.5mm,高于mePM的17.25mm,以及moPM的7.5mm。意味着PM入路术中血管神经束损伤的可能性最低。
图片

▲ 图示三种入路中血管神经束与切口间的距离。从左至右依次为mePM,moPM及PM入路。可见PM入路的距离血管神经束最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