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临印手记|意与古会

 石安说 2024-05-23 发布于上海

这方“意与古会”朱文印的原印来自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

所谓“意与古会”,是指今人与古人心神相契、心领神会的意思,或者作品在风格、形神等方面和古代某个时期或者某件作品相似的意思,其中又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凡尔赛意味在里面。

邓石如刻此印缘由在边款有交待:“此印为南郡毕兰泉作,兰泉颇豪爽,工诗文,善画竹,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去冬与余遇于邗上,见余篆石,欲之,余吝不与,乃怏去,焦山突兀南郡江中,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余游山时睇视良久,恨未获其拓本乃怏怏而返。秋初,兰泉过邗访余,余微露其意,遂以家所藏旧拓赠,余爰急作此印谢之,兰泉之喜可知,而余之喜亦可知也。向之徘徊其下摩挲而不得者,今在几案间也;向之心悦而神慕者,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云胡不喜?向之互相怏怏,今俱欣欣,不可没也,故志之石云。乾隆辛丑岁八月,古浣子邓琰并识于广陵之寒香僧舍。”亦可知此访为邓石如自诩的得意之作。

石安在临刻此印时,注重从形到神去感受和呈现邓石如印作的原貌:篆法和线条上,是玉箸小篆的风格,线条圆转流美,同时笔力遒劲,很好地体现出“篆尚婉而通”的特点。

章法上因字随形,设计成三密一疏的布局,意、与、会密,古疏,圆融自然,疏密对比强烈,呈现了邓石如“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篆印思想。边框稍施残破,主要是印石四角的残破,以增加空间宽疏感和呈现古意。而我在临刻时也有意接近所见原作的处理,包括“意”字上方第一横、“与”字右下角原本无需残破(石安相信邓石如刻成时的作品此两处亦非有意残断的),我也照印蜕原样做了残破——这种非人力所为的残破某种程度上亦增加了印作高古和自然生动的气息——亦是作为今人的我们与邓石如这位古人“意与古会”的一种呈现方式,似也有些许相契之处。

图:石安临刻“意与古会”印原石

在刀法上,总体来说是用邓石如所擅长的冲刀法,以增其线条流美之姿。因为冲刀,所以它呈现出线条的流美,书法笔意也更加明显。这方印也很好地呈现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以书入印”的篆印思想。所以在刻的时候,石安也尽可能地使刀如笔,并多用长冲(结合短冲,及少部分切刀之法),甚至用披、削之法来刻,比如”古”字下方的“口”,“会”字上方的斜线及下方的曲势线条都是用披削长冲刻成——看原石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处理——线条外侧都是呈现光洁且较大角度斜坡的。

整体印风来看,我刻时尽量呈现邓石如印作特有的“刚健婀娜”的印风特点,比如线条的形质是圆转婀娜的,但同时笔力又是雄健有力的——概括来说,就是劲健婀娜、圆转流美的意态——线条细而不弱,圆而不媚,体态婀娜的同时,又呈现高古跟淳朴的气息,这点是临刻邓石如印时一个非常值得注意而且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我看来,这方印可以视为元朱文跟玉箸小篆的结合体,线条既流美又健挺。

这方印我临刻比较满意,因为此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我比较喜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