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提法符合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

 赵文耕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赵老师某次线下课板书】

是的,我经常说,中国的经典教育或者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成圣成贤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成人教育。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其实就是科举制度的表现形式,是让人发财当官的。发财当官有什么不好吗?发财当官可以更好放大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当然,那些为饱私欲当官的人不是我们讨论的对象。

当我们站在生命教育的奇点上重新审视中国的经典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而且,我们发现,毛爷爷是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写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里有深意,这里有奥秘。


【毛爷爷书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曾经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期间在保证不耽误体育锻炼,社会活动,甚至班干部工作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门门优秀,不浪费时间,不虚度时光,很多人都在猜测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结果,这个同学毕业后,有人整理她的床铺,发现了在她头顶位置上,每天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的地方,有一个纸条,赫然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同学就是用这个咒语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的。如果今天的学子们也能够好好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我相信同样会造就辉煌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经典中那些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首先,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描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就讨论了人的不同生命境界,黄帝根据人的寿命长短,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与天地同寿,属于神仙系列;

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也是寿命久远,归于真人;

圣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寿命百岁以上,为圣人。

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比一般人长寿,谓之贤人。

当然,在贤人下面,还有像我这样的常人,人又分三六九等,常人之下还有小人,甚至还有禽兽不如的人。

有了这样的一个蓝图,或者人生发展轨迹图,每个人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位置。这个情况下,每个人都相当真人吧。这个时候,每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对自己有所提高了。

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的内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
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当中,同样给我们展示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最高的是得道之人,之下有有德之人,其次有讲仁爱之人,其次有讲义气之人,最下是有礼之人。也就是说,如果作为人突破了礼的约束,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是人了。所以,在道德经中说,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作为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有一个远大志向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注意,这个只是道德经中说到的入门阶段,这个前提下,还要继续往上,然后争取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正确的三观,这个前提下,再继续向上攀登,争取再能做仁者爱人的人。能够当一个仁者,在儒家学问当中,已经算是佼佼者了,但是,距离有德之人,还有一个差距,不可懈怠,继续提升,如果能够在死之前能够一个德高望重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已经算是万里挑一了。在道德经的蓝图当中,还有提升的空间,那就是要继续保持对道的追求。


所以,作为一个想向上攀登的人,就要好好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好自己的条件,这就是清净六根,善用六根的用意所在。如果这个人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六根,那么这六根就会变成六贼,直至掏空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变成一个空壳,没有精神的人,没有灵魂的人。如果这个人能够好好利用自己的六根,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修身修心的行者,通往彼岸的行者。



【欧阳询书心经】

而且,在中国的三才观的背后,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如果不注意提升自己,不往上走,不就是往下走吗?往下走不就是地狱吗?

所以,中国文化中,经典教育中,无时不刻都在提醒我们,作为人,一定要往上走。只有水才往低处流,那就是下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