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陵文化广场雕塑一览

 新用户64611937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兰陵文化广场作为兰陵县的文化和城市地标之一,以其健全的休闲娱乐功能和配套设施,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集会的好去处。

兰陵,虽说是种植“兰花”的“高地”,但我觉着这个是“玉兰”,不知对不对?也没处问。

广场西侧有三尊雕像,由北向南依次为:

“仓颉造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一。在素有“江北第一古镇”的兰陵县兰陵镇作字沟村,古有仓颉在此作字,故得名“作字沟村”,并沿用至今。建有仓颉作字博物馆。
相传四千多年前,皇帝成为华夏部落首领,仓颉是他手下的官员,负责管理饲养牲畜和粮仓。
仓颉很聪明,他用绳子打结和贝壳的增减来记住牲畜和粮食的数量,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个连环结。随着历史的发展,事务繁杂,名物增多,结绳记事远不够用。
一天,他参加集体狩猎,在一个三岔路口,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论不休。一个说朝东,有羚羊;一个要往北,说有鹿群,一个偏要向西,说有老虎,不能错过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根椐动物的脚印认定的。
仓颉心头一喜:既然一个脚印可以代表一种野兽,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从那开始,他果然创造了各种符号来代表事物,并把皇帝交给的任务管理的头头是道。这就是汉字的起源。
仓颉作为汉字的发明者,是智者的代表和象征。
“荀子讲学”
荀子,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遭人诋毁,前往楚国,被任命为兰陵令。长期居住于兰陵,直至去世。
荀子文化开启了秦汉之际以兰陵为中心连绵百年的文化传播,激扬文明,治国安邦。在兰陵,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地方志中有荀子在今兰陵镇至文峰书院,华岩精庐等地设帐授徒,为兰陵本土培养了不少人才。正因为荀子的教泽,兰陵私学秉承先生遗风,达到了相当发展的程度。
“凿壁偷光”
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少年勤学,在兰陵可谓家喻户晓。
西汉时期,在兰陵县的鲁城镇,有一个少年名叫匡衡,他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供他上学堂。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偷偷跟学,一位亲戚见他喜欢读书,很受感动,抽空教他认字。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有时也会替人家干活,换书来读。
借的书要按时归还,他又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家,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匡衡心里难过极了,一天晚上,他从外面回来,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于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在他与邻居家共同的那面墙上凿了一个小洞,一道微弱的光线从墙缝透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看起书来。
凭着凿壁偷光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大学问家,官至丞相。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刻苦学习的事情。有时候外部条件的制约,限制了人的进步,但只要有心,一样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发奋图强,改写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