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案例丨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愚然楼 2024-05-23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主编的《“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2021年)》已在我社付梓出版。2021年共有49所本科院校和企业申报教学成果666项,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172项,涉及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课程、专业建设,双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该评选优先奖励教学一线教师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调动了纺织类院校相关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申报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成果奖在院校和教师中的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为此,本站特设置专栏刊登部分获奖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彰显这次活动的积极意义,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服装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欲知所有获奖项目的精彩内容可查阅该图书。

       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西安工程大学

01

    成果简介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中现存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在服装专业的本科教育中要树立“传承·融合·创新”的新思维,即“传承”服装专才教育中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类的通识教育,“融合”工程、艺术及经济管理类课程,最终实现服装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提升。为此,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培养目标重塑、模块构建、平台搭建、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国际化拓展等方面构建了“一个中心、二元驱动、三维一体、三段协同和四步进阶”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能力培养 素质内化”的二元驱动、形成基于社交媒体的“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三维一体、“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协同、遵循创新能力进阶规律的“基础、综合、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四步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该成果基于6个省部级、校级重点教改课题而形成。主要包括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省级教改项目)、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省级重点教改项目)、中德本科专业教育比较及探索实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德本科专业教育比较及探索实践(西安工程大学教改研究项目)等。自2010年9月开始,2016年12月完成,经过五年实践,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02

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解决服装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和过于狭窄、创新思维受限问题

2.2 解决服装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2.3 解决服装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

0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该成果主要思路为:针对现存问题,该成果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等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形成了三个创新点,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实施举措。图1为该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技术路线图及其逻辑关系图。

图片

具体如下:

3.1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的适配性理论,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利用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方法,经文本内容分析构建了服装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见图2),以及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其因果逻辑;

图片

3.2 

其次,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受制于学科视野的问题,提出了服装专业高等教育的创新理念(见图3)以及功能定位(见图4),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素质内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各阶段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全链条无缝链接,以解决服装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和“立德树人”效果不足的问题;

图片

3.3 

第三,基于服装专业培养目标重塑,从模块构建、平台建设、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基地构建以及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为:在驱动要素上转变之前单一知识获取的驱动为“能力培养 素质内化”的“二元驱动”;在教学模式上,率先将社交媒体应用于专业教学当中,实现“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三维一体、形成学生课前虚拟学习平台协作学习、课堂教学及课后“一对一”面对面辅导为一体的“三段协同”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基础、综合、应用和创新”的“四步进阶”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即“一个中心、二元驱动、三维一体、三段协同和四步进阶”的“12334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5)。

图片

3.4 

最后,根据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维度,提出“基于项目/任务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修订培养方案,改变学生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形成 “学院和学校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虚拟仿真与线下实践结合、国内外院校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解决方案(六结合)包括:(1)校院结合:依托校内时尚文化创意园,以工作室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2)教科结合:以导师制为引领,基于科研项目驱动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3)教科结合:以SDGs 专项基金项目为来源,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思路;(4)教管结合:加强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协作,共同内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5)校企结合:基于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项目进行课程内容改革;(6)校企结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加强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话;(7)虚实结合: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服装专业供应链各环节的虚拟仿真与线下实践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8)国内外结合:利用外专引智和暑期国外交流项目,拓展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04

成果的创新点     

4.1 理念创新

该成果立足服装行业,突破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方法之间的隔离,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率先提出了“一传承、三融合、四创新”的创新理念,对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4.2 模式创新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受制于学科视野的问题,率先提出在服装专业教育中要树立“传承·融合·创新”的思维,并通过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中心、二元驱动、三维一体、三段协同和四步进阶”的“12334”型人才培养模式。

4.3 实现路径创新

基于项目/任务导向,通过“学院和学校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虚拟仿真与线下实践结合、国内外院校相结合”的“六结合”实施举措,形成了多层次实践教学和考评体系。

05

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5.1 学生素质改善初见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立德树人效果增强。自2016年以来,服装专业923名学生毕业。根据毕业生多家用人单位反馈和评价,毕业生总体上以“踏实勤奋、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认真”、“实践动手能力强、肯吃苦”等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2)大创项目、“互联网 ”等大赛成绩斐然。2017年—2020年间,服装专业学生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9项;在“互联网 ”、“大广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8项;先后在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行业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荣获奖励15项,教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12项,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3)学生作品展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自2016年,服装专业一年一度的学生创新作品展已连续举办五届,曾多次被搜狐网、亮宝楼(微信)平台、共青团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官方平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学生作品受到了社会和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并由此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区域。

(4)学生就业范围、就业率、就业层次略有提升。自2016年至今,服装专业学生从事信息化、智能化及管理类岗位数量有所提升,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依次为85%、81%、91%、92%、95%。

5.2 教学成果、教学奖励及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累累

(1) 教学成果和教学奖励:自2017年以来,荣获教学成果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励6项;吕钊教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梁建芳教授荣获西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名师。

(2)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优秀教材:服装专业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项、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省级优秀教材1项、校级优秀教材1项;2020年,我校服装专业荣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

(3) 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教改项目:教师获批获批省部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项目3项、教改项目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服装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5.3 校内成果推广,加速了服装相关专业的交叉和融合

该教学成果经过在服装商学探索,后推广到服装成衣、内衣方向、服装艺术设计、针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卓越计划等多个专业和方向,实现了不同专业资源的共享及有效利用,加速了服装相关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提升了服装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5.4 研究成果发表及国内外推广,引起广泛关注和采用

(1) 研究成果受到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梁建芳教授主持完成的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结题答辩中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成为当年陕西省377个结题项目中唯一一个服装类的教改项目,名列49项“优秀”项目之列。

(2)在纺织服装行业高水平专业教育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9篇。其中《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基于“传承·融合·创新”思维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社交媒体的服装专业“三段式”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等论文下载量达250余次,引起业界关注和认可。

(3) 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梁建芳教授与山东舒朗服饰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服装市场营销》教材中实施了该成果中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设计,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龚英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永进教授等的一致肯定,先后被青岛大学、西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闽南理工学院、安微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中原工学院等多所高校采用或服装行业培训使用,应用效果良好。其发行量已突破 10000 册。

(4)国内院校间交流提升了我校服装专业的吸引力。该成果第一负责人曾在西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等展开成果交流活动,吸引相关专业教师来校交流学习8次,吸引外校学生考取我校研究生12人。尤其是在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上通过论文重点推广了该成果,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采纳。

(5) 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实现深耕细作。自2016年起,先后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德国洛特林根大学、香港知专等建立交流和合作渠道,提高我校在国际范围内的行业影响力,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拓展视野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