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抗战毛主席曾给薄一波“当秘书”

 昵称21405352 2024-05-23 发布于湖南

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曾经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发表一篇《谈话》。本来胡乔木是毛主席的秘书,结果变成了毛主席给自己的秘书“当秘书”。这种情况,多次发生过。1958年10月,毛主席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相当于又给下属当了一回秘书。更早一些时候,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还给薄一波当过一回秘书。这是毛主席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一个伟大创新,体现了共产主义者超越个人名利,一心只为革命工作的思想境界。毛主席带头这么想,这么做,无疑是起到了示范作用,大大促进了革命工作朝着整体性系统性方向发展,从而也就是进一步保障了各项工作完成的圆满性,此为毛泽东文化之圆。

抗战期间我党有一位山西籍的干部薄一波,他在山西“牺盟会”及“决死队”工作中有着极其杰出的工作,毛主席对此极为赞赏。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一次还以薄一波的名义给山西王阎锡山发过一份重要电报,毛主席经常给下属这么当“秘书”的。

图片
1963年4月20日毛主席、周总理和薄一波这张照片,很亲切
图片
这个镜头,与上面是同一刻拍摄的,毛主席左手边依次是薄一波、陈毅、康生

毛主席给薄一波当“秘书”前,薄一波的名声就传开了,主席知道这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抗战前,薄一波因革命工作被捕,国民党把他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十二重犯。可是……华北的国民党当局不干。

理由非常有趣,这个薄一波太厉害了,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华北的国民党当局就要去监狱求教薄一波。

而薄一波也很有趣,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卖了个关子——告诉这些国民党大员——是否给你们出主意,那还得需要我党同意。

国民党那边没办法,只好替他去找组织。就这样薄一波和中共北方局取得了稳定的联系,同意有限度地给国民党“支招”,同时给监狱中被捕同志争取了政治学习的条件,中共瓦窑堡会议文件,这些人就是在监狱里看到的。

图片

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在山西大展风采

青年薄一波英俊潇洒,是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山西新军创建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山西沁县。

1936年9月薄一波出狱,1936年10月下旬被派往山西,组成以他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他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成功地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依据当时抗日救亡的总任务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他提出了“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做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工作”三句话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接办、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大力发动群众,培养干部,使牺盟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

仅1936年12月,牺盟会就训练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村政协助员1000多名,3个月发展了20万名牺盟会员。到1939年夏,牺盟会员发展到300万人左右。牺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中的绝大多数,后来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抗战的骨干,实现了对山西旧政权的改造,使山西105个县政权中70余个掌握在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这样山西县级政权多数在我党领导之下。

图片

1939年1月,一纵队在沁县县城召开晋东南和冀西各界代表万人大会,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前排右二)与纵队政委薄一波(右一)及傅钟(左二)在主席台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不断扩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薄一波同志向阎锡山建议组建山西新军,1937年8月1日成立了新军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他先后任总队、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他创造性地制定了《政治委员制度条例》,提出政治委员为部队最高首长的制度,保证了我党对新军的领导权,使这支力量很快由一个总队发展到四个纵队成为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1937年11月初,他率决死队第一纵队前往晋东南抗日前线,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领导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薄一波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与阎锡山成功地建立统一战线,对华北的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抗战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长期抗战的困难面前,一些人对抗战前途发生了动摇。汪精卫投敌在前,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后阴谋牺牲中国的远东慕尼黑也一直在酝酿。一时间,对外妥协、对内积极反共的乌云笼量了全国。新年伊始,阎锡山就在吉县五龙宫召开部分晋绥高级军官会议,要求陈长捷、王靖国等旧军将领实行强民政治。这表明阎锡山这一时期政策的改变,与一些人对日妥协动摇的想法趋于一致;而国民党所确立的反共政策,又加速了阎锡山在山西的反共行动。

阎锡山于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在秋林镇召开了师长及独立旅长以上军官、各区专员及保安司令以上行政区干部、公道团主要领导干部、牺盟会名中心区及部分县特派员等参加的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

以薄一波为首的牺盟会、决死队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旧派的主要领导人也都参加了。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一条:取消新军政治委员制度,文官不能兼任军职。从秋林回到太岳后,薄一波立即向北方局汇报了秋林会议的情况和研究的对策,北方局完全同意他们对形势的分析和布置。

秋林会议以后,阎锡山一直在准备力量,观察形势,等待解决新军和一切进步力量的时机。阎锡山原以为在“晋绥军中,以我的地位为最高,就作官说,我要舒服,谁也不能阻挡我”,事变前,他与梁化之估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部署,除了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共产党力量强大,不易得手外,其余的三个纵队他们都可以控制,只要他一下命令,他的“扫荡晋西南,掌握晋西北,摩擦晋东南”的行动总方针就可以大功告成。但是,他大大低估了他当时的对手薄一波领导的那部分共产党人的力量。

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充当了反共的急先锋。是年12月,他派王靖国和陈长捷率十九军、六十一军进攻正在抗击日军“冬季攻势”的决死二纵队。二纵队一边抵抗日军,一边进行自卫,在八路军协助下,给王、陈二部以沉重打击,后苦战突围,转入晋西北。阎锡山又命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作进攻晋西北决死队和八路军的准备和部署。在晋东南,阎锡山派孙楚勾结日伪军和国民党军进攻决死三纵队。由于纵队内部反动军官的叛变,使三纵队和五专区各县抗日政权遭到重大损失,3个主力团都被拉走了,许多优秀干部惨遭杀害,这即史称的“十二月事变”。

在事变前薄一波的周密部署,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防患于未然。事变中,薄一波发电要求所有新军部队,必须明确表态站在二纵队一边,予以支持。一纵队也动员了三个主力团,准备前去支援。各部队和牺盟会的领导人,也纷纷致电阎锡山,抗议王靖国、陈长捷、赵承绶、孙楚挑起的反革命事件。与此同时,八路军大力协助新军。因而,事变的结果远不像阎锡山计划的那样美妙。

事变以后,中央指示薄一波等人,在痛斥阎锡山的部下进攻新军、破坏牺盟会,残杀抗日人员的罪行以后,要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山西内部问题,并愿意在阎锡山领导下继续团结抗日,以免被敌人利用。事变中,新军除了三纵队有4个团,二纵队有极小部分分离出来外,其余33个团全部离开阎锡山。阎的部队虽然扫荡了晋西南,却在晋西北遭到彻底失败,晋东南也让国民党的中央军乘机插足进来。他的地盘损失了四分之三。

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给薄一波当了“秘书”。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采取措施,敦促阎锡山和平处理事变。

194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表示愿意调解新旧军矛盾冲突,使山西恢复团结抗战局面。

2月11日,毛主席又亲笔起草了致阎锡山电文,指示用薄一波的名义发出。此电不提任何条件,只提两军团结,使阎及旧军好转弯。待萧劲光去谈判时,再与阎磋商条件。

以薄一波名义的电文发出后,给了阎锡山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于是,阎复电中共中央,表示不拒绝谈判。

2月25日,萧劲光、王若飞持毛主席给阎锡山的亲笔信到秋林见阎锡山。萧劲光、王若飞向阎及各方转达中共中央及八路军赞成新旧军团结,拥阎抗日,赞成新军仍属晋绥军,不受国民党中央政府改编,巩固阎之地位的意见。阎锡山及王靖国、薄右丞等表示欢迎。在融洽气氛中,萧劲光、王若飞向阎提出了和平解决办法。

阎锡山公开说,他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力量,他的存在是于团结有利的。阎锡山答应我党提出的恢复晋西兵站线的条件,但不同意沿线驻兵。

随后,双方代表又经过谈判,终于在4月初正式达成协议。晋西事变的斗争至此告一段落。此后,薄一波有一段时间依然在山西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图片
薄一波一家

抗战时期的薄一波长期从事党的白区工作,一直未能与毛主席相见,直到抗日战争后期,薄一波来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才有机会见到毛主席。

这次见面毛主席与薄一波在枣园促膝谈心长达8个小时,给薄一波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43年11月初,薄一波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见面后,毛主席问:“你就是薄一波同志?” 薄一波回答:“是。”毛主席紧紧握着薄一波的手,自言自语地反复说:“如履薄冰,如履薄冰!”
毛主席又问 :“你是哪里人?” 薄一波回答:“山西省定襄县人。”听后,毛主席讲了汉朝薄昭的故事,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立他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的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南)。”这个话题引起薄一波的浓厚兴趣。

过了半个世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薄一波查阅了《元和姓纂》、《吕氏春秋》。《福建通志》等书籍,了解到薄姓原来是殷商的一支,周武王灭纣后,徙之于亳(今安徽省毫县),以地名为氏。毫与薄同音,后来就写作薄。

接着,毛主席询问了薄一波的个人经历。薄一波说 :“我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那时还是个10多岁的娃娃,不懂什么。”

毛主席说:“我们的革命,开始就是一批普通的年轻人搞起来的嘛。”

薄一波说 :“当时我对马列主义没有什么认识,就是凭一股热情,认定只有革命才有出路。那时,什么书都读,读什么书信仰什么书,《三民主义》读过,《胡适文存》、《独秀文存》、《陈独秀先生讲演录》读过,有关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的书也读过一些。直到入了党,才对马克思主义有点认识,但很肤浅。”

毛主席笑了笑,说:“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也是什么都信过,小时候还同母亲一起到南岳去拜过佛,后来才信了马克思主义。”

这样漫谈式的交流,像是聊天,使薄一波很快就摆脱了初次见面的拘束。

1981年7月1日,薄一波在回忆起初次见到毛主席的感受时,这样写道:“他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话非常引人入胜,甚至他的话题已经开始了,我还没有感觉到,还以为是闲谈呢!”

毛主席对薄一波同志在草岚子监狱中的英勇斗争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他在延安听取薄一波同志汇报时指出:你们把监狱变成了学校,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为党保存了一大批革命同志,这就是胜利。

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毛主席亲自提名薄一波同志为中央委员候选人。

必须指出,毛主席为了革命工作常常代下属起草文件,且不止一次这么做过,这体现了他的个人风格,反映了毛泽东文化的一大特色:从现象上说是——工作不分分内分外,革命没有上下级之分;进一步探究这种方式的道层面含义是讲究工作的圆满——整体性系统性的形成,必然超越工作主体的个人性,也就是说,工作可以有个性,但为了革命工作的整体性,个人因素是需要超越的,更直白说,个人因为工作所获得名利是无足轻重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典型的异而优。

图片
薄一波和铁人王进喜,中间是宋任穷
图片

薄一波对毛主席的感情,与很多老同志一样,极其深厚。所谓深,就是意蕴深刻,这可以从道器变通之根上感悟;所谓厚,就是牢固结实,这可以从道器变通之基上来理解。同时老薄同志的这种感情,在表达上也有其独特性,他在回忆录里,在一些谈话里,可以说比较系统谈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尤其是满怀深情讲述了毛主席对他的非同一般的影响。

薄一波同志在一次回忆中讲了这么一段话:

“毛主席的谈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一句很普通的话,从他的口里说出来,赋予新的含义,使你顿时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并从中悟出哲理……向他汇报工作,谈问题,他常用几句话就对你所谈的问题作了结论,使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获得教益。在延安的一年零八个月,我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特别是从主席身上学到了许多终生受用的东西,进而知识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老薄同志这段话点明了毛主席由道而器的过程中优且异的特征。所谓优,就是道层面的思想境界更高一筹;所谓异,就是器层面具有方法论上的独特性。

只有优,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只有异,才能给能产生不可忘却的印象,也才牢固可靠。

这是毛泽东文化的基本特征。


来源:济学

作者:李克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