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通俗易懂地解释海德格尔的思想?

 生命的启示 2024-05-23 发布于江苏

​就是海德格尔自己的比喻,存在之为林中路。

想象一下,有一片茫茫的森林,密不透风,你在里面走路的时候,连一点光都没有,是黑暗而幽暗,这就是“存在”。

”存在“是不可言说的,不可规定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无“。但是”无“可以无之无化。

而从“存在”之中开抛了一个“此之在”,”此之在“被抛入存在之中,内立于存在之中,此在被抛的时候,就背负了罪责和自由,他获得了自我解蔽的能力。

这样存在和此在,就构成了微妙的关系,存在通过此在,本质性现身(简称本现)自身,既自我澄明,又自我遮蔽,犹如是林中之空地,茫茫黑暗之中,射下了一道光

射下了这道光,或者以方块状呈现在泥土,形成光斑,后者以长条状,他们就成为了”时-空“的共属一体,换言之,时空本质上是一回事。并且这个光斑就是”此之在“,意味着存在在此。

而此在通过领会存在而存在,通过一方面被抛,一方面又回抛入存在,通过领会存在而存在。

这样的状态,就是存在之天命遣送,即此在被抛(被动状态,意味着命),此在在被抛之中筹划自身,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运),两者正是存在通过此在本质性现身,这个过程演历了本真的历史。

另一方面,其他的一切存在者,又通过此在而得到存在,此在敞开了现象世界,以多种方式解蔽着存在,包括技术、艺术等等手段。

在西方哲学历史,出现了一条歧路,这就是技术的膨胀,即当存在通过此在本质性现身以后,所敞开的领域持留了自身,而哲学家忽视了绽放的动态,而仅仅眼光盯着持留的存在者,于是就遗忘了存在。通过存在者的演变,就将技术这一面越发夸大,成就了现代社会。

而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回到存在之思之中来实现转向。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这种转向,仍然是存在的天命,而不是人为可以选择的结果。

所以,在这里有三重关系,即存在-此在-现象。

存在本质性现身,而缔造了此在,而此在筹划自身,通过操心开辟了现象,而现象之中以在世存在的方式,勾连其他此在和其他存在者,但是当哲学家仅仅停留在最后一个存在者,而忽视存在和此在的时候,人们就会遗忘了存在。

而此在,后期海德格尔又称之为”之间“、”离基深渊“。之间指的是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离基深渊“,指的是既部分地离开存在,又建立基础的双重意蕴。

而那种可以领会存在,从而道出存在之奥秘的人,称之为”存在的守护者“,犹如是守护茫茫黑暗的森林的守林员。


————


海德格尔会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仍然是存在者。存在者有两种,一种是经验的存在者,即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经验的才是存在,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一种是超验的存在,认为上帝等等超验对象是存在的。


但是两者都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存在是不可言说的无,不是任何一个”什么“,而是一种自我遮蔽又自我澄明的运作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