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贡旧闻:那些让皇帝又爱又恨的外番使团

 where5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653年,荷兰巴达维亚总督派人向新建立的清朝朝贡,并接近申请开放贸易。照理来说,这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毕竟,此时的南明永历政权仍在抵抗,清廷的江山还并不稳固。但北京方面的反馈却是:此使者并未携带表文,于礼不合,拒绝朝贡及贸易要求。
后来荷兰人在南洋华商协助下,重新制作了符合规章的表文,携带重礼才再次前来。终于得到皇帝的破例接见。但当礼部准备让荷兰人每隔5年朝贡一次,顺治又非得改成8年一次。这种现代人都很难理解的反常行为,恰恰反应了古代帝国的现实困境。

图片清朝时期的繁忙沿海运输

其实,受老外频繁朝贡困扰的也并非只有顺治皇帝。在最早开始大规模接待来访使团的汉武帝时期,汉朝就已经深感这些吃白食老外给自己带来的财政压力。汉朝每年用于经营西域、馈赠各国礼物的花费,曾高达到数百万钱。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直接用于赏赐西域各国使者。要是再算上沿途州郡和长安城馆驿的接待费用,那么支出总额就更加触目惊心。
为了缩减日益庞大的开支,晚年的汉武帝曾规定使者不得无故前来长安。颁赐给使者的金银财货数量,也一并予以削减。这才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外交费用,让后人能够从长计议。直到汉帝国彻底崩溃,浩大的赏赐开支也才叫停了大部分。

图片汉朝人就已经为外番的频繁朝贡而头疼

到数百年后的隋帝国建立,万国来朝的盛世又重现人间。为了彰显时代的进步,隋朝皇帝誓要在气派上超越当年的汉武帝。
在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庆典上,隋炀帝专门为到洛阳的外商和使节举办了专项演出。全场总计有18000多个乐师参与演出,规模大的让外番都傻了眼。

图片论排场 隋炀帝从来不服任何人

由于外国商人纷纷请求在洛阳进行贸易,杨广将整个城市都好好装扮一番。为此,临街铺面的小商贩都被要求穿上丝绸衣服。原本铺在地上展示商品的草席,也按要求换成了高档龙须席。哪怕是连沿街的树木,也纷纷缠满了丝绸锦缎。庆典期间,外番可以在洛阳的饭馆酒店内大肆挥霍,所有花费都一律免单。当然,隋炀帝的朝廷也不忘告诉这些友人: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
隋炀帝如此慷慨的招待,究竟对提升隋朝的国际形象有多少帮助?恐怕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但后来的李唐朝君臣就不愿意继续当冤大头,给外国使臣的好处就明显下降。

图片洛阳在隋炀帝的要求下也浓妆艳抹

根据唐朝规定,外番进贡者会按照地域远近作相应区分。如印度、阿拉伯、波斯等遥远国家的使者,可以给予6个月的口粮和饲草。比较近林邑等国,就只给3个月的粮草。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也就够使者们的路上所用。
至于各国派来学习典章制度的留学生,倒是按太学生的待遇给予衣服粮食。不过这些人也并不被唐朝看作是外人,因为他们中的佼佼者在通过科举考试后,也会成为唐朝的正式官员。所以,就将留学生一律看成自己培养的太学生。

图片唐朝给予外番使节的待遇就下降不少

明朝时,朝贡造成的财政压力又再次凸显出来。由于大明需要继承蒙元的国际地位,前来朝贡的国家数量也多的史无前例。同时,自由贸易的中断,又让大明赏赐的货物利润也发幅提高。当然,这都和明朝对外国使节的优待有一定关系。
琉球使节的朝贡记载就有提到,外国使团登陆后,明朝立刻要派百户三名和100名士兵来保护使者和贡物安全。所有使团还必须配备专职的厨师和主事跟随。按照来访使者的级别高地,每天供应大量食物。如果使节团里有负责翻译的专员,每天可以得到1只鸡、2斤猪肉、1斤豆浆或豆腐、1斤蔬菜、1瓶酒和各种调味料。每个使团少则十多人,多者可能有几百人,长期累积下来的花费自然非常可观。

图片明朝又把使节待遇提升到新高度

如果使者呆在北京,这部分开支可以由国库负担。但朝贡路上的时间要多出不少,使者的沿途食宿花费要由沿地方百姓承担。因此,过于密集的朝贡往来,使得地方上财穷民困。特别是有使者仗着自己是皇帝客人的身份,随便抓人和所要牛马替自己搬运私人货物,让普通百姓视外国使节为畏洪水猛兽。就连皇帝也对这些没事就来的老外感到头疼,但事关王朝的国际脸面,也就只好不厌其烦,亦无可奈何。
清朝眼见朝贡给明朝带来的巨大祸害,在开国之初就严加限制。不但限定了朝贡的频率、人数和贡品数量,还规定使者携带的私人物品不再由国家免费承运。沿途的运输费用必须让使者自掏腰包。加上当时世界秩序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区的传统宗藩关系渐趋瓦解,外番前来朝贡的次数就比明朝时大为减少。

图片清朝皇帝对于使节的待遇也从不马虎

但在优待朝贡使者方面,大清与大明并没有实质区别。尤其是热衷做天下共主的乾隆皇帝,在得知在颇有声威的英吉利国也愿意来纳贡称臣时,感到大喜过望。马上命内务府钦差前往英国船停靠的天津口岸,送来20头牛、120头猪、200只鸡鸭、120袋米面、14箱面包、和1000多各种瓜果,以及一些蜡烛和洋酒等生活用品。仅有不到百人的英国使团,当然吃不完这么多东西,就将剩下的食物都成箱倒进大海。担任公使的马格尔尼还惊讶的看到:许多人不顾危险的跳进大海游,向我们的坐船,只是为了捞取鸡鸭和瓜菜。
这位英国贵族可能并不知道,吃不完的食品很可能就是从这些贫困农家中征收得来的。乾隆皇帝给予的各种礼遇,也并没有蒙蔽他的双眼。在给英国议会的报告中,马格尔尼是毫不客气的将大清朝数落一番。远在紫禁城的皇帝要是知道此事,恐怕会气的直跺脚。但等到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一切依然会照旧发生。

图片清朝几乎将所有交流过的国家都划入宗藩体系

古代王朝总是在外交政策上提倡“怀柔远人”,即通过老外在朝贡之旅的身心感受,体会中央帝国的强大国力和先进文化,进而让所有人心悦臣服。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外交手段,到19世纪后期也渐趋绝迹。
其实,在不会造成财政压力和干扰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用适当的经济手段促进各国际友谊,也未尝不是展示大国风采的机会。至于那些只会用汉堡包或者学校桌椅应付来客的国家,必然是失道寡助!

图片

图片

图片浅尝辄止: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的外交蜜月期

图片拯救澳门:葡萄牙使节与满清帝国的贸易破冰之旅

图片
第一视角:荷兰使团笔下的清初中国风貌

图片北方探路者:万历时代的俄罗斯使团访问明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