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267)

 中医闫大夫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伤寒论》六急下

《伤寒论》少阴病三急下:“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六七日腹胀不大便”,热化超度,恐火邪亡阴,投大承气汤。阳明三急下:“发热汗多”,“发汗不解,腹满痛”,“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胃家实,火邪弥漫,泄热存阴,抑制水竭阳亢,亦开大承气汤。阳明病发展至严重阶段,出现急下证,乃正常现象;少阴转阳属于变,为佳事吉兆,但超越界限则成夺命利剑,能发生矫枉过正,由好转坏,机制转化,人随病终。要掌握“物极必反”的规律,揭示“道穷则变”,抓住灵活施治,患者才会得安。
1956年老朽诊一景县干部,因流行性感冒住院,口渴、烦躁、高烧、大便数日未行,曾给予白虎汤加味,体温稍降,不仅没有更衣,且感觉头昏、眼睛视物障碍如花,希望先解除腹内胀满,减轻病情。当时就考虑从阳明急下处理,和同道共议,授予大承气汤加石膏,计枳壳15克、厚朴15克、大黄15克、石膏30克、元明粉15克,水煎,分三次服。饮了两剂,泻下三次,排出燥屎十余枚,情况缓解,起床而愈。本案同阳明“目中不了了”相似,说明火邪炽盛、肠道秘结,确可带来奇异症状。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提到的六急下症,皆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论》中并非仅仅重视阳气,还十分重视阴津,重视津液的充盛与否,这也告诫我们治疗任何疾病时都要时刻注意患者的阴津和阳气,不可偏颇。
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小郎中认为是少阴转阳属于变,为佳事吉兆。众所周知,《伤寒论》中的三阴证的病情程度要重于三阳证,也有人认为三阳无死证,三阴多死证,因此《伤寒论》中三阳的篇幅较多,尤其是太阳病篇,三阴篇幅较少,小郎中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仲景针对于三阴的病证也无能为力,四逆汤就是他能使用的最终手段了。而针对三阳证来说尤其是太阳病病情相对较轻,且病位较浅,在表汗之可也,通过解表就可解决问题,即使出现一些变证和坏证也很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太阳病篇中很多变证和坏证的原因,但是如果是三阴证出现变证或者坏证有可能就会危及生命,医者就没有机会再治疗了。所以现代有一些伤寒专家认为临床中治疗三阴证时如果能把三阴证转化成三阳证则病易愈,就像张老文中提到这个少阴转阳属于变,为佳事吉理论观点一样,由里出表,由阴转阳则属于病情好转,即把一个复杂严重的状态转化成简单轻微的状态,这样病情易治易愈。在这段话后面张老还紧跟着一个提示,任何转化和转变都要适度,至于其它更深层的含义小郎中还没有能力解读,诸位如果有高见可评论区分享。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