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

 新用户2049LCRG 2024-05-23 发布于山西

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

读完凌宗伟老师的《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我结合自我破译了教师成长的密码:读—思—写的循环圈。

读—思—写的循环圈是以读促思,以思写文,以文延读,读中思悟,再次成文;在读—思—写不断循环中反哺成长。

读,读什么,怎么读?读,读什么,怎么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就教师阅读而言,可以分为作为人的阅读和作为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人的阅读要宽泛,驳杂,随心所欲,重在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浸润中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和专业书籍借力。非学科阅读和非教育阅读是专业阅读的基底,在坚固丰富的文化基地上再去进行教师专业阅读,会更容易理解与吸收,真正的专业阅读,需要有点“功利”心,读可以让我们“顶天””立地”,即改变我们教学观念的书如《教学中的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服务于我们具体操作的书,如《追求理解的设计》《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更需要你有一个锚点,从一本书中探寻中好几本书如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去学校化教育》到《论教育学系科之争》等无限衍生;选好书,读对书,可以追根求源,找到专业“活水”,培育自己清醒雅正的专业素养;读书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读边勾画,甚至批注,也可以边读边写,在写中更好地理解;也可以几本书同时读,在书本之间形成网络,扩大思维边际;也可以边读边听边看视频讲解等,多种方式读一本书,在不同的方式中感知一本书的意蕴与内涵;共读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读书方式,如果是一群真正爱读书的人共读,那思维的火花会不断跳动,形成盛大的思维焰火。

思,思什么,怎么思?

有所读,必有所思。不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通过读书,我们要联系自我,结合当下,思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进所退。

教师成长更要思教育,思社会,思教师,思学生,思新课标,思教材…思社会上存在与不存在的一切;怎么思,联系古今中外,结合现状,畅想未来,也要寻求专家学者的交流指导等多维度多视野全方位思考;总之,万事万物皆可思,在思中聆听自己的感受,梳理自己的感想,整理自己的感悟。

写,写什么,怎么写?

教师成长要写,在写中厘清自己的想法,明晰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突破自己。写自己,写学生,写教材,写教法,写大环境等,简言之“万物皆可写” 写真话,写真思,写真悟,是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大胆写,怎么想就怎么写;用心写,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耐心推敲。读—思—写循环圈强调“真”,真读,真思,真写,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圈,反哺教师成长。读—思—写”循环圈,是教师成长的隐形圈,它是随着教师成长不断扩大的动态圈。

尊重教学伦理,形成教学理解,提炼教学主张,是本书中三大核心主题,也是读—思—写循环圈中的三把隐秘的教师成长钥匙。

一、尊重教学伦理

教学伦理,即知道教育、教学是什么,不是什么;教育、教学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教育、教学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教育、教学并非万能,它只对接受他的人有所影响,教育、教学也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人类成长的工具;怎么用好“教育”“教学”工具,怎么让“教育”“教学”发挥出最大能动性,是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怎么让“教育”“教学”减少对人类的伤害。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教育、教学伦理,才能真正让教育、教学引导我们成长。

二、形成教学理解

“教学理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宏观角度理解“教学理解”,换言之“你要成为怎么样的老师”;从微观角度理解“教学理解”,即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理解“教学理解”要把为“经师”与为“人师”结合起来。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的“经师”,你必须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钻研教法,备课怎么备,上课怎么上,把上好每一节课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写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并没有做到把每一节课上好,有时候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备课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备课是为了上课,我知道这些情况大都是在工作繁杂时出现的,但其实依然不可原谅,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我,对师生的成长都是一种损伤;在为“人师”方面,自己有时也会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现在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狭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可恶,其实这也折射出自己的教学理解还亟待完善;教学理解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没有教学理解就没有个性化的教学态度;没有教学理解就没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没有教学理解就没有教学发展;没有教学理解就没有教学主张。

三、提炼“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即“你想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学的“道”。

作为教学中的“道”,教学主张统摄着一切教学活动。前几天整理了一下自己从去年到今年的听公开课反思,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我们老师在讲课时更多的关注的自己,“我是否展现出了我的聪明才智”,“我是否让他人觉得我是一位好老师”,至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反而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关注自我并非坏事,说明教师还存有成长的内驱力;只是在教学中,教师唯有放下自我,转向关注学生,把教师的活动指向学生的成长,这才能在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成长;而真正要做到一点,需要教师要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把自己的“教学主张”清晰地梳理出来。当教师把聚焦点转移到“我想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时,教师的一切活动就会更有教育意义。在我看来,每位教师都拥有“教学主张”,但提炼“教学主张”是一件难事,它需要教师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与梳理,慢慢从模糊到清晰,逐渐显现。就我而言,我知道自己想要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但我的教学主张目前并没有提炼出来,这就说明我的成长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教师成长引领学生成长,学生成长反哺教师成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共进退”的统一战线,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去放下自我,关注学生,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将自我与学生融合,从而实现从自我转到超我,达到发展。

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并非难事,破译之后的行动才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力量,这才会使学生真正爱上你的教学。

絮絮叨叨:读完凌宗伟老师的《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快有半年时间了,一直没有把读后感悟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我想除了忙,更多的是自己对感悟的梳理不到位。感悟梳理不到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本书需要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我们习惯于向他人展示美好的一面“华丽的袍子”,隐藏袍子上的“虱子”和袍子下的“皱纹”;只是,如果想要成长,我们更需要去面对“虱子”与“皱纹”,在对“虱子”与“皱纹”的反思中破解教师成长密码。(2024.05.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