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自然田野 2024-05-23 发布于云南
原创2024-03-22 19:22·荔枝姑娘诗词歌赋

今天,我为大家精心挑选了15首苏轼的诗歌,废话不多,首首都是令人茅塞顿开的哲理佳作。

篇幅较长,可先收藏,请诸君务必耐心看完,请诸君务必耐心看完。

都说现在的游戏,现在的短视频,现在快餐式的洋垃圾正在浸透着中华孩儿,请孩子们多看看历史,诗词增加文化素养;

请家长们务必学习了转化之后教育孩子们,必定受益良多。

我们泱泱大国,中华五千年文化,根基不可动摇,传承正能量,请收藏转发。

【01】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苏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他原来写过一首诗的基调是怀旧。哥哥苏轼收到信之后,便依照原韵和作,便有了以下的对话。

人的一生到所到之处留下的痕迹像什么呢?应该像飞来飞去的鸿雁踏在雪地的泥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老僧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残破的寺壁 也无法看见曾经的题诗了。
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那我们不是也过来了么?

苏轼以鸿雁居无定所以感叹自我,既形象又生动的寄予弟弟,经历这么多风霜,当哥哥的我也承受住了。

苏轼再以曾经夜投诗庙留下的诗词已不复存在,寄语他最深刻的人生态度,即使颠沛奔波也要乐观向上。

是啊,人在大自然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人生虽珍贵,却不能把自身看得那般重,明白这一点,其实一切也释然了。

【02】

《龟山》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苏轼赴任杭州时途中路过龟山这个地方。想起自己五年前经过此时的是护送父亲的灵柩,五年后却因政途不顺再次经过此地,不禁感慨万千。

我一生到处漂泊,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再次来到龟山,眨眼之间就已经过去了五年。

这些年来我东奔西跑,足迹快要遍布半个神州;而山中寺院里的老僧每天不离寺院,过着恬静的生活,才刚刚白了头发。

此地与皇城汴京隔着一个中原,想念圣君时只能向北眺望;江潮汇集到浩瀚的大海,海上

还有蓬莱仙境,令人忍不住渴望东游。

时过境迁,谁人还记得元嘉年代的很多往事,谁还记得那些被毁坏的残垣断壁呢?

苏轼不论生活如何奔波劳顿,仕途波折,始终有一颗为国效力的忠心。只是五年后的故地重游,只不过增添了伤感的情绪,所谓世事多舛就是如此的难以把握。

【0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熙宁四年(1071)。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作大量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的上半首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有晴天的绰姿,也有雨天的美态。下半首却转而以貌取神,用经典传神的比喻描写西湖的神韵。从而成为歌唱西湖的名句。

其实我们细品一下,原本心神气爽的天气,突然间就下雨了,只要你细细欣赏,就算下雨风景也很美。

既然天气会突然由晴变雨,也会由雨转晴,反复循环。

人生也是这样,漫漫长路,会遇到阴晴不定的天气,跌宕起伏的路途,只要你乐观,你会发现,其实不论自己处于哪个时期,苦也罢,乐也罢,其实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04】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赴任徐州后,是《和孔密州五绝》的第三首。

全诗写梨花盛开,却又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前两句描写春末夏初时节梨花和柳树的特征。

后两句则紧承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是苏轼所作并不多见的伤春感逝类诗歌。

那梨花开得雪白,柳叶长得深青,柳絮纷飞时,梨花开满全城。

开在东栏边的一株梨花让人失意伤感,人生在世,谁又能在这短暂的时光中对世事看得清净明澈呢。

经常我们都会虔诚地求神拜佛,求菩萨,佛祖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其实我们寻寻觅觅,但今日种种不正是昨天所求吗?还有何不知足的呢。

【05】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要倒霉起来,喝水都会呛着,苏轼曾经因为写诗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成反诗,结果被捉了,被关押在京城御史台的牢狱里(乌台诗案)

根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入狱后曾与长子苏迈约定,送牢饭的时候只送菜与肉,如情况危险的话就送鱼。

苏迈有次出门托付亲戚送饭,忘记交代送鱼和肉的情况,谁知亲戚有一次将鱼送到狱中,苏轼收到后大为吃惊,身陷囹圄的他以为自己凶多吉少,死期将至,于是写遗嘱交给狱卒梁成代为转交给弟弟苏辙。

狱卒也不敢隐瞒,于是报告给朝廷,宋神宗读了这两首诗后,为苏轼的兄弟情深所感动,不久就放了他。

圣明的君王让世间万物沐浴春光,焕发生机,而无知又愚蠢的我,却在春光中自取灭亡。

未满百岁的我却要偿还前世的孽债,身后的家中十几口人没有归宿,还要连累亲人,一家老小,唯有托负给弟弟好生照料。

到处都有青山,我死后葬在哪里都不重要,只是他年风雨之夜,弟弟你会因思念我而伤怀。

你们今生有幸成为兄弟,更要和你预定下一生,来世我们再结未了因缘,再续我们的兄弟情缘。

世人都知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古人有言,鸟将至死,其鸣也哀;人将至死,其言也善。

苏轼的遗书先是谢主隆恩,其次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而皇帝是一个惜才的人,断然是不会杀他的,但是后面也是将他贬到了黄州。

其实人吧,应该幸庆有这样的机会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不应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精忠报国,心直口快就过于锋芒,咄咄逼人,招人妒忌,最终也惹祸上身。

世间最大的苦难莫过于生与死的煎熬,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有了大梦初醒的豁达:人,应该似水,收放自如。

【06】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被贬谪黄州后居临皋亭,一个戴罪之身的犯官(且理解成现代的取保侯审吧),实则也没什么事可做,闲暇之时会造访一下朋友。

此时春意正浓,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他和好友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曾经游玩过的村落了。

一路走来,他看到了满地的春色,想起去年来时走过的路,不禁感叹“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南来北往总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出来欢迎。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我在这里生活得也挺好的,你们就不必为我的事担心挂念了。

被贬到黄州之后暂居于定惠院,跟随寺庙僧人一起生活。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僻陋多雨,气候不好,被发配的人自然心情也不会好。

他由学士变成了农夫,学着种稻,建房,开始了苦中作乐的生活。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就这样,对着亲戚朋友, 总是报喜不报忧以宽慰他人,以免家人担忧,大概自己也可以安心一些吧。

【07】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的爱妾朝云,产下四子苏遜。按照风俗,出生后的第三天或满月,亲戚朋友来道贺时要为婴儿洗澡,称为洗儿。

世人养育儿子都希望望子成龙,我却感慨自己一生总被聪明所误。只愿我的孩子愚钝而且刚直,无灾无难一直到高官厚禄。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

只是苏轼本人一生聪明,曾名噪京城,却仕途受大挫,受尽迫害,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这就是实情。

苏轼表面上写对儿子的教育和愿望,其实是对自我一生的嘲讽,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

回想起昔日在京城的无限风光,再看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心中涌出无限感慨,更多的还表达了对当时官场黑暗的悲愤,对昏庸之辈的痛斥。

自嘲归自嘲,孩儿“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

人啊,真的不必锋芒毕露,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披件“愚且鲁”的外套,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才是内核。

【08】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湖北黄州改迁河南汝州时,途中寻访弟弟苏辙因而游览庐山。

西林寺又称为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的西面,全诗虽然描写山水,却是蕴含哲理,

苏轼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们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从写庐山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哲学的眼光说明认知万物真谛的道理,还有看待人一生的一种感悟。

很多人,很多时候都会画地为牢,只要你跳出这个局,作为一个局外人,你就会看清事情的真面目。

红尘中的我们,只是凡夫俗子,你想不明的,你念念不忘的,因为你还没有选择放下。

你只要静静的想一想,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你所求的功成名就,财富欲望,拥有得太多,也是一种负担。

你内心里的恩怨,你埋藏得越多,越痛苦,跟别人没有半毛线关系。

看不透世间的风雨,只会深陷其中,最终只剩自我折磨,受尽苦楚。

【09】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晚景》是惠崇高僧画的两幅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每次读到这首诗,画面感就特别强,那灵动的小鸭子们懒懒得在水面上抖着柔软的动作。

这首诗明白如画,小学低年级就已经朗朗上口,而我要说的只一个字“美”。

尽管你身不由己,饱受挫折,可是,你看看春天,桃花盛开,翠竹相称格外令人欣喜。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题画诗,处处都在展示着万物逢春勃发的生命力,一次次冲击着心灵。

劝君打开心灵的那扇窗,让阳光照进来,目光所及,一草一木皆是风致。

【10】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初到惠州就感觉自己好像曾在梦中来过此处,所到之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就连新丰的鸡犬看到我似乎认识我一样。

惠州的官吏与庶民都关心我,因何事被贬,父老乡亲相伴搀扶着出来迎接我。

苏武也未曾想自己会有机会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也是想要在辽东终老。

(苏轼的借古代的苏武、管宁表明自己的心迹,既来之则安之,我来了惠州就没有回归中原之意)

他们以“岭南万户酒”款待我,此地定会有精神和我相通的“幽人”与我相伴。

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再次被贬到广东惠州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年过半百的他身上带着岁月的沧桑。

但是在他的诗里再也没有了被贬谪的苦难情怀,而是描写初到的喜悦气氛处处展示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枫叶遇霜打才能更红火,意志经磨炼才能更加坚强,人生如此。

【11】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广东惠州在宋代就是在蛮荒之地的范畴,据说发配到岭南的官员,很少有能活着回来的。

可是,在苏轼的笔下岭南可谓是风景如画,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苏轼是一位食货,遇到挫折就化悲痛为吃量,整天捣鼓各种美食,荔枝、东坡肉、竹笋,那是应有尽有。

这就是苏轼,他从从美食中悟得食材非根本,人才是根本,他吃的是美食,得到的是心境,人生旷达。

在苏轼看来,能像陶渊明这样隐居田园固然是理想生活,但是如果能借助自己的智慧帮助一方百姓也算是功德无量。

他在惠州期间为惠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所以,得到地方官员与百姓的爱戴,于是有了他日吃荔枝三百颗的闲情。

荔枝姑娘想说的是,今天之惠州小城非常合适居住养生,又因曾有葛洪在罗浮山炼丹,此山更有仙气,更因苏轼在罗浮山吃荔枝而闻名。

本人家住罗浮山脚下,苏轼说的都是真话,这里四季都是春天,山里空气清新,水果、美食一年四季不缺。

荔枝姑娘家有一个果园,俨然就是一个百果园。特别是荔枝之多,每年五六月份那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满园像红灯笼似的四处飘着荔枝香,令人醉倒在果树荫下。

我经曾幻想过,他日,我若随孩子生活,离开广东的,我得多挂念家乡的荔枝。

【12】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刚到惠州的时候,水土不服,吃了不少苦头,好在有爱妾朝云衣不解带的侍候着。

他生性旷达,又喜交朋友,还做了不少政绩,在惠州攒下不少的口碑。

一日诗兴大发,住在寺中的他执笔写下这首小诗,也是因为这首小诗而让他步入更糟糕的处境。

花甲之年以后,白发越发稀少,好似被寒风吹过一般,养病卧在寺中小小阁楼的一张藤床上。

我此刻春睡香甜,道人也不敢打扰,只是轻轻敲打五更的更鼓。

这首诗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苏轼当时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传至朝廷后,大家深深为之震动,尤其是章悙,他读出了其中的安适、愉悦和自在悠闲。

他将苏轼贬到惠州,是让他去受苦的,不是让他去享福的。于是,章悙再次出招,在宋哲宗面前说尽苏轼的坏话,请求将苏轼贬至更偏远的儋州。

宋哲宗毫不犹豫地下达贬谪调令,将苏轼发配至儋州,不仅如此,苏辙也被受到了牵连贬到了雷州半岛。

都说读历史,不单是背诵年历、大事件,而是从故事里悟出道理。

在生活中的我们,内敛财富而不张扬,幸福不显山露水,为人谦逊低调的态度,做事谨小慎微可保一生平安也。

【13】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世人都怜悯唐代刘禹锡被贬了23年而为他意难平。

苏轼也是命运多舛,一生被贬了好几次,62岁病魔缠身,从惠州再次被贬到更加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六月,他从海南岛返回之时。诗中回顾他在南蛮之地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九死不悔的决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三更时分,参星北斗横挂夜空。连绵不断的风雨也终于放晴了。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海天一色的景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本来我就想乘桴(小筏子)退出官场,远离政治旋涡,如今已经领会黄帝雅乐。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但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人生啊,随着年龄,阅历,经历的增加,走到最后,一切都通透了,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放下了。

【14】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被赦无罪,从海南经过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过润州准备到曾经购买了房产的常州居住。

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见到画家李公麟所作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

此时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

我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回首这一生,居无定所,大起大落,饱受了这么多的磨难,壮志未酬,临了临了只是轻描淡写的写了短短24个字,这里有太多难以言状的情绪。

苏轼一生为国为民做过很多政绩,主要是杭州,密州和徐州。而他说自己一生最大的功业却是在黄州,惠州,儋州。

他从仕途失意的悲伤中走出来,在恶劣的环境中最能体悟到人生的奥义。

人生就是如此,失意也好,得意也罢,最终还是如梦一场。

来到常州后,苏轼突然一病不起,他感到大限将至,临终前留下遗言:“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世间万物,人之生死,他早已看透。

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听闻哥哥病重,马不停蹄奔袭而来,可惜也未能见上一面。

苏轼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给世人留下最绚烂的人生。

【15】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很直白的诗句,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琴声发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 ?

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佛经所说的妙音与妙指的关系,主要是阐释了有_无相生之理。妙音为无,妙指为有。无待有生,有本于无。有无之间相互错合一起。

如此看来,王维的《鹿柴》也就有这层意思了。空不见人,静中有声响,返景入深林,动中有静,阳光照在青苔上。

人们经常念叨的禅意是指什么?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来到最后,还是一句,禅意只可悟,无以言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