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道士开创的大动作导引术—大调手

 无名老熊 2024-05-23 发布于澳大利亚

大调手是以手臂松柔、缓慢连绵、动作对称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传统动功功法,气日练习,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病延年。

大调手功法是一套以上肢运动为主的自我保健功法,具有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调整脏腑机能,防治疾病的作用。长期锻炼,可增强体质、延迟衰老、抗病延年。据说,此功法是明代河北南宫县祗树园一位道士创编的,过去在河北一带非常流行。

基本功法

1.预备式。自然站立,两足分开,略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下垂体侧,手掌向内,十指舒伸,头微前倾,眼微闭,唇微合,舌轻抵上腭,凝神调息后,左右旋转眼球数圈,叩齿、漱津适度。

2.两手按下指相连。两手从体侧向腹部合拢,掌心向上,指端相对,如端物状向胸部移至膻中穴,覆手下按,如按弹性物般向下推至丹田,上下反复3次后,两手置胸前。

图片

3.撒手抛开两肋边。接上式,两手掌掌心向上在胸前互握,撒手前伸,同时两肘抽回,两手至胁处,手心向内,顺体下垂,复原。

4.手撕齐抓鹰爪力。两手钩屈如鸟抓物,从体侧移至胸下脐上,触而不握,上体微前倾,再慢慢复原。

5.双手举鼎斗两鬓。两手从体侧上举至两鬓,手心按太阳穴,举过头顶后再顺两鬓下落,渐至体侧,复原。

6.拳打外甩抱胸前。两手握拳上移至胸前,胸微前倾,两拳分别向左右方冲出,手指舒伸,如抱球状收回胸前。两手下垂至体侧,复原。

7.两手上托擎天柱。两手掌心向内,从两肋向头部耳际上移至头顶,掌心向上,指端相对,如托重物上举,头微后仰,眼视手托之

8.拳击小腹运丹田。接上式。两手握拳,自头顶下移至小腹,轻叩小腹3次,黎覆腹部。吸气,沉人丹田,呼气,腹部放松。

9.翻掌如推太行山。两拳沿体前上移,指渐伸展,旋腕翻掌,掌心向外,伸臂前推,上体微前倾,缩臂,收手至胸前。反复3遍,两手垂落复原。

10.虎背熊腰面朝天。两手提拳移至背后腰际,虎口扣对腰眼,上体尽量后倾,仰面朝天。稍停,胸腰伸直,手指舒伸,两手下垂至体侧。

图片

11.背后圈前挂胸间。两手向左右侧方舒伸,自下向上,向前环绕,两手渐握拳至胸前;提肘向上,两拳下垂,如绳系物状。反复3次。

12.两拳环腰垂相连。屈肘,两手握拳上升平乳,从左右向膻中相聚,再下移至脐;两拳环带脉分别向腰后移动相触,再沿腰线返还至脐相触。反复3次后两手下垂复原。

13.两手搓胁理肝肺。两手移至胸前,搓掌生热,虚覆两胁,形如按摩。

14.上除心火下推寒。两手从胁部上移至胸,向上推至乳上,转向下推至腹,气随之沉人丹田。反复3遍。

15.双手托石扣两肩。两手翻掌向上,伸臂如托石上举,臂渐下落,两手覆扣两肩。然后两手下垂体侧。

图片

16.凤凰展翅伸两臂。两手仰掌,左右侧平举,躯干微向后仰。

17.两手下按送丹田。两手向胸前收回,掌心向内,贴近胸部,顺胸、腹下移,呼气,两手向上移动至胸乳上部,吸气,收腹。复下移,气沉丹田,然后两手移至体侧。

18.反躬仰面观北斗。两手移至胸前,仰掌,缓缓向左右平伸,身向后仰,如观北斗七星。

19.双手提闸似放水。两手移至胸前,上体前躬,垂臂下伸至足前,手渐握,如抓重物,握固上提,身渐舒直;十指舒伸,两臂自然垂于体侧。

20.摇肩晃膀舒自然(收功式)。两足活动,两手互搓,浴面,揉目,两肩如轴旋转,扭腰晃膀,两手在胸前,手指向下,松软如坠;两足原地弹跳,肌肉下紧上松。35分钟后收功。

图片

以上各式在习练过程中须鼻吸口呼,力求深、长、匀、慢,气随意行,手随气动,意、气、力三者协调若一。动作要轻松自然,不可用拙力。本功法简便易行,只要有立身之地即可进行,许多慢性病久经药治无效,而用本功法后往往可以获效,如上肢关节、肌肉疾病及胸腹内脏虚损等,无病者亦可以保健养生。

大调手二十势既有联系,又可独立习练,还可针对病情选择一个或几个式子反复练习。如上肢麻木、胸背疼痛,可选2461618式,以舒筋活血,疏通经脉;清心明目可选5714式;调理肠胃、培炼元气,可选7891017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