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9):如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程教案?

 leeechen64 2024-05-23 发布于重庆
相关阅读:
(1)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新时代教育的璀璨明珠
(2)如何把握大单元教学中“大”的深刻内涵?
(3)全球视野下的大单元教学: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4)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5)中小学实施大单元教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6)大单元与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情境、大项目等究竟是什么关系
(7)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操作
(8)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概念?
第九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程教案设计
在探索教育的真谛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征途中,设计一份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程教案显得尤为关键。教案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蓝图,更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考、全面发展的指南。在单元教学的宏观视角下,教案的编写需要严谨有序,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更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
一份优秀的大单元课程教案,应遵循七大原则,即目标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以学生为中心和评价与反馈,同时涵盖八大步骤,从单元主题的确定到学科概念的梳理,再到单元大观念的提炼、学习目标的设定,直至单元大任务的规划、子任务的分解、学习环节的安排以及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确保教案的完整性和体系性。
在这个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程教案,不仅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重要体现。
一、大单元课程教案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课程教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关键原则,以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目标性原则。教案应明确并细化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相关。确保每一节课、每一个学习任务都为实现这些目标服务。
▪ 系统性原则。教案需要体现出整个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单元主题出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确保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结合。
▪ 针对性原则。教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 可操作性原则。教案应具体、详细、可操作,便于教师实施教学。同时,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 创新性原则。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案应体现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教案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 评价与反馈原则。教案应包含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此外,一份优秀的大单元课程教案还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 科学性:教师在教案撰写时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内容知识以及传授方法都应该是准确的、科学的、富有效益的。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经历懂、深、融的过程,即将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理解透彻,钻研教材理清纵横联系,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交融在一起。

▪ 实用性:教案应具有实用性,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避免形式主义。

▪ 发展性:教案应具有发展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案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修改。教师应避免抄袭和照搬他人的教案,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不断完善和更新教案。

创见性:教案应体现教学改革的思想,展现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和探索。例如,在教案中可以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强化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减轻课业负担等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大单元课程教案设计的步骤

1. 确定单元主题

▪ 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 根据课程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和统领性的大单元主题。

▪ 考虑单元主题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 梳理学科概念

▪ 根据确定的单元主题,梳理出本单元涉及的核心学科概念。

▪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对学科概念进行深入解析和阐述。

▪ 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 提出单元观念

▪ 根据单元主题和梳理出的学科概念,提炼出本单元学习中要让学生形成的大观念。

▪ 这些大观念应能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4. 制订学习目标

▪ 根据单元观念,制订具体、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应涵盖大观念、新知识、新能力三个方面,确保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 目标的表述应具有可测量性,便于后续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5. 设置单元任务

▪ 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单元大任务。

▪ 单元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细化学习任务

▪ 根据单元大任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结构化的子任务。

▪ 子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

▪ 每个子任务都应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确保学习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 设计学习环节

▪ 根据子任务的要求,设计具体的、真实的学习环节(课时任务)。

▪ 学习环节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 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含作业、测评试卷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8. 完成文案编写

▪ 将以上步骤中设计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整理,编写完成教案(教师用)和学习任务单(学生用)。

▪ 教案应清晰明了地呈现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信息。

▪ 学习任务单应简洁明了地列出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和评价方式等信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大单元课程教案设计的详细流程

(一)单元主题的确定与构建

单元主题是在核心概念(主题、要素)的引领下,将原本分散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单元作为最小课程实施单位,课时则作为其实施的具体阶段。
1.确定与构建单元主题的标准

▪ 核心性。单元主题应反映学科或领域的核心内容,体现学科的本质和精髓。

▪ 生成性。单元主题应能与学生的校内外经验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

▪ 探究性。单元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 趣味性。单元主题应能激发师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确定与构建单元主题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单元整合的目标与范围

▪ 分析教材内容。详细研究教材,识别内容重点、难点以及与其他内容的关联。

▪ 解读教学目标。明确本单元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契合。

▪ 确定单元范围。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决定是整合原单元作为大单元、跨册形成大单元还是同册内不同单元进行整合。

▪ 命名大单元。为整合后的大单元命名,确保名称能准确反映单元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依据维度与领域对大单元进行分类
1.明确三大维度。确定大单元所属的教育维度,如知识维度、技能维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 知识维度: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技能维度:包括实践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 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涵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

2.六大领域的分类。根据具体学科和教学目标,将大单元的内容归入以下六大领域(这里的六大领域仅为示例,具体可根据学科进行调整):

▪ 基础知识与理解:涵盖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

▪ 技能与应用:包括实验技能、计算技能、应用分析等。

▪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 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 跨学科整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跨学科学习。

注:也有学者认为,六大领域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科学探索、社会与人文、艺术与审美、技术与实践等。
3.归类大单元内容。将大单元的内容根据三大维度和六大领域进行归类,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参考模板:

        表1:三大维度、六大领域内容

表2 义务教育阶段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第三步:细化单元内部结构与活动

▪ 设计子主题。在大单元下,根据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子主题。

▪ 规划教学活动。为每个子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方式等。

▪ 制定教学计划。按照时间顺序,合理安排各个子主题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步:评估与调整

▪ 初步评估。在实施教学计划前,对单元设计进行初步评估,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不合理之处。

▪ 反馈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单元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样的步骤,可以确保单元主题的确定与构建更加系统、科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单元主题构建
一、背景
在编制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连贯性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出具有内在联系的大单元。
二、整合教材内容
原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包含多个独立单元,如“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等。在构建大单元时,经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对比,我们发现“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两个单元都涉及图形的变换和性质,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将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新的大单元,命名为“图形的全等与变换”。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还进行了跨册整合。考虑到八年级下册的“平行四边形”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全等三角形”单元在证明和推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这两个单元也整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命名为“图形的性质与证明”。
三、归入三大维度、六大领域
在数学学科中,我们设定了三大维度: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将六大领域细化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数学应用与创新、数学文化与历史。
在“图形的全等与变换”大单元中,我们将其归入“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具体地,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学生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在“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维度上,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全等和轴对称的知识进行图形的分析和推理,解决相关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学生需要体会数学的美和对称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结论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归类,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图形的全等与变换”和“图形的性质与证明”两个大单元。这种整合方式不仅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同时,归入三大维度和六大领域的做法也使得单元主题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确定单元学科概念
布鲁纳指出,学科的本质在于其关键概念。这些关键概念不仅构成了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实践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被验证为有价值的“假设”。学科概念与学科思想在某种层面上具有一致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科的核心。
如“力”和“加速度”,既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也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这些概念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学科概念还是形成物理学科思想的基石。例如,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我们可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物理思想。
如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既是学科的核心概念,也体现了学科的基本思想。这一概念体现了数学中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学科概念还是形成学科思想的基石。例如,在数学中,“平行”和“内错角”作为基本概念,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形成了“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的学科思想。
因此,在确定单元学科概念时,应深入剖析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提炼出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和价值的关键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应涵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科思维,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怎样提取“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埃里克森提出了下面的标准:

表3 埃里克森关于“核心概念”的操作标准

表4 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三)确立单元大观念
在完成单元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确定单元学科概念后,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单元主题、学科概念、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个性特征,确立单元大观念。
1.单元大观念的构成要素
单元大观念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科或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表现为具体词汇;二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的判断或命题,表现为句子。
以物理学科为例,“力”与“运动”是“机械运动”相关主题的关键概念,它们通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命题形成大观念。学生在学习后,不仅能用“力”和“运动”的概念视角理解物理现象,还能形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理解,以指导对实际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标志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2.构建单元大观念的标准
▪ 非事实性:大观念不能是简单的事实陈述,而应是对关键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可迁移性:大观念应能在新情境中迁移和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 探究性:大观念应源于对概念性问题的探究,是核心概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3.确立单元大观念的具体步骤

一是针对探究问题(概念性主题),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大观念。例如,从“温度差异”到“物态变化”的因果关系,或从“人类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相互依赖关系推导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观念。

二是理想情况下,每个概念性问题对应一条大观念。如《梗概与写作》单元可形成多条大观念,涵盖梗概的撰写原因、定义及其作用等。

三是记录并整理上述步骤的结果,形成完整的单元大观念。

由于“学科概念”和“大观念”体现了学科的本质、思维和实践,其确立应由学科研究专家、教育专家、教师及课程专家合作完成。这些概念和观念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或假设,而非既定事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将其教成定义或事实,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形成概念性理解。
我国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明确确立了部分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大观念”,为教师实施大观念教学提供了基础。对于其他以主题或“任务群”构建课程内容的学科,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立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科概念或观念,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四)制订单元学习目标

1.明确目标结构

▪ 大观念:确定单元主题下的核心概念性理解,确保学生能在单元学习中形成可迁移的深层次理解。

▪ 新知识:列出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且有助于达成大观念理解的关键事实或知识点。

▪ 新能力:明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需要运用的一般能力和具体学科能力。

2.制订目标步骤
(1)研究课程标准

▪ 仔细研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部分。

▪ 特别关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描述”,明确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和目标。

(2)分析单元主题与教材

▪ 深入了解单元主题和教材内容,识别与大观念相关的关键知识点。

▪ 确定学生在探究中需要使用的具体技能和能力。

(3)设计新三维目标

▪ 大观念:基于单元主题和教材内容,明确核心的概念性理解。

▪ 新知识:列出支撑大观念理解的关键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

▪ 新能力:根据学科特性和单元需求,明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需要展现的能力。

(4)表述目标

▪ 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

▪ 参照“能……”、“会……”的表述方式,使目标更具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3.注意事项

▪ 避免照搬。不要直接从课程标准中复制“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

▪ 集体备课。如果采用集体备课方式,应确保每位教师都理解并同意制订的目标,避免目标过于笼统或偏离学生实际。

▪ 目标适用性。确保制订的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能真正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上述步骤,教师可以制订出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单元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明确的指导。

(五)设计单元大(总)任务与结构化子任务

1.明确大任务结构

▪ 识别大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大任务分为任务设计与量规设计两部分。

2.任务设计流程
(1)使用GRASP工具

▪ 识别GRASP工具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任务要素”和“学生指导”。

▪ 分解“任务要素”:确保GRASP工具的每一个字母(G-目标、R-角色、A-活动、S-情境、P-产品)都有明确的任务元素与之对应。

(2)详细设计任务要素

▪ 目标(Goal):明确学生完成大任务后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 角色(Role):定义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扮演的角色或身份。

▪ 活动(Activity):描述学生需要执行的具体步骤或操作。

▪ 情境(Situation):设置任务发生的背景或环境,增加真实性和吸引力。

▪ 产品(Product):明确学生完成任务后应提交的成果或作品。

(3)编写学生指导语

▪ 综合GRASP工具的设计信息,形成清晰、具体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任务。

3.量规设计

▪ 制定评估标准:根据任务目标,制定明确、可操作的评估标准或量规。

▪ 确保量规与任务目标一致:确保评估标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是否达到任务目标。

3.结构化子任务设计

▪ 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

▪ 每个子任务都应具有明确的目标、角色、活动、情境和产品。

▪ 子任务之间应有逻辑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单元学习路径。

4.文档记录

▪ 将大任务及子任务的设计过程、目标、活动、情境、产品和评估标准等详细信息记录在文档中,以便后续参考和修改。

5.迭代优化

▪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迭代优化大任务和子任务的设计。

(六)实施子任务
1.子任务准备

▪ 在单元整体设计完成后,教师需针对每一个结构化子任务进行具体细致的设计。

▪ 确定每个子任务的目标、内容、所需的资源、学生活动、预期的学习成果等。

2.探究循环设计

▪ 引入“探究循环”模型作为子任务实施的框架,包括“进入探究”“探究发现”“梳理理解”“深入探究”“得出结论”和“知行合一”六个环节。

▪ 根据子任务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并设计合适的探究循环环节。并非所有环节都必须使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环节设计细节

▪ “进入探究。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探究主题和目标。

▪ “探究发现”。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等,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或现象。

▪ “梳理理解”。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过程中的信息,形成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 “深入探究”。针对学生的疑问或难点,设计进一步探究的活动,加深理解。

▪ “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明确的结论或观点。

▪ “知行合一”。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4.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

▪ 在设计每个探究循环环节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或引导学生自行制作,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实施

▪ 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设计的探究循环环节进行子任务的实施。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环节安排。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6.反思与改进

▪ 在子任务实施完成后,教师需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子任务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 将反思和改进的结果应用于后续的子任务设计和实施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编写教案和学习任务单
1.教案编写
(1)明确教学目标

▪ 根据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本次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关注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发展。

(2)设计教学内容

▪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选择教学方法

▪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设计教学过程

▪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践操作等,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5)制定教学评估

▪ 设计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 评估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学习任务单设计
(1)明确学习任务

▪ 根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本次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

▪ 学习任务应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

(2)设计学习步骤

▪ 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学习步骤,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学习。

▪ 学习步骤应清晰、连贯,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提供学习资源

▪ 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资料、在线资源等。

▪ 确保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设置学习评价

▪ 设计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 学习评价应与教学评估相衔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鼓励自主学习

▪ 在学习任务单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编写教案和学习任务单,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习任务单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教案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来进行编写:

学习任务单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来进行编写:


学习任务单也可以称为学习任务探究单,与教案同时设计。其基本结构包括学习任务单名称、基本信息、单元主题、单元内容、单元大观念、单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内容。教师可以用学习任务单来替代学生的作业和学习评价。

单元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如下表:

学习任务探究单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如下:

文章最后,跟大家宣布一个新消息:我开通了专属读书公众号,我会在以下公众号上分享我读过的好书,着力于知识迭代、认知升级和个人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