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把这2个字运用好的,基本都是人精......

 曾仕强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095戳上方蓝字关注

中国人有了面子,他是非常好商量的;中国人没有面子,他是天底下最难商量的。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527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有这样两个字,一个是经,一个是权。可以说我们的为人处世都需要围绕这两个字展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个比方,领导或长辈的话该不该听,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

设定的规则要不要遵守,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遵守?上级的命令是不是要完全执行,还是看情况而定?

这些事情都需要我们考虑是保守听命还是随机应变。

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经”、“权”这两个字到底该如何运用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

01

上司的命令就是经

对中国人来说,凡是听话的都叫“奴才”,凡是不听话的就叫“叛逆”。

我们既不要做奴才,也不要叛逆。

所以,要把听话和不听话合在一起想,应该能够寻找出一条两全的途径。

也就是同时兼顾听与不听两个部分,听到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没有听到好像听到一样,这样就成功了。

当老板给我们下达一些指令、一些命令的时候,你一听就知道它们是行不通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马上做出反应,否则就是叛逆了。

一个聪明的人,老板无论怎么讲,都说老板永远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根本行不通,怎么办?

你就回去,隔一段时间以后,把难处向老板透露一点,老板就会知道自己有缺失,自然愿意主动调整,这样事情就容易商量多了。

对于老板的指令,我们当场就做出不听的反应,他是十分不高兴的,因为这样做,使老板下不了台。

中国人有了面子,他是非常好商量的;中国人没有面子,他是天底下最难商量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上司的命令和指示,若是不符合组织的管理共识,就应该提高警觉,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是不合理的,是错误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照着做,但不能讲出来。

西方人可以讲,中国人最好不要讲。

命令和指示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不可以妄加改变,要设法让上司知道,把行不通的地方反馈给上司,由上司来决定改变。

其实,聪明的部属从来不改变上级指示。但是,聪明的部属会想办法让上级自己去改变他的命令。这是最高明的。

02

自己的斟酌即为权

上级的规定经常是不切合时宜的。

因为职位越高的人,越不了解实际的状况。现场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

只有现场的人最了解情况,不在现场的人,统统不了解。

部属在执行上司的命令时,可能会视实际情况而加以合理的调整。

部属依实际情况来斟酌,做出来的调整便是“权”。

凡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彻底执行上级命令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都是没有责任感的。

部属要依据上级的命令,把它当作“经”。但是,部属要看实际的状况,去做合理的调整,务求“经”“权”合理配合,这才是好的部属。

盲目依据上司的“经”,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有时候会造成执行上的困难。

所以,上级都不要牵涉太多零零碎碎的事情,只能指示大方向,细部的操作要交给部属自己根据实际状况去斟酌,以求权宜应变。

只要切合时宜,便是良好的经权配合。

我们听命令办事,不如用心把工作做好。现在许多人是不用心,只知道听命令。

03

经权必须密切配合

管理一方面是科学,一方面是哲学。

如果我们认为管理只是科学,只能一辈子呆在基层,连当主管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一个基层的员工讲“我一切按照规定做”,这就是好的员工。

但如果一个人当了主管,还说“我一切按照规定做”,那这个人就没有当主管的资格。

但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想不通,他到了四五十岁时也还在讲 :

规定就是规定,就是不能改动。我看这样的人什么事都不要干了,而且可以证明他是毫无管理经验的。

因为凡是一切照规定办得通的事情,基层都已经做完了,不会去请示主管。

凡是去请示主管的事情,是基层按规定已经证明办不通的事情,才会来找你,道理就这么简单。

如果当主管的人说 :“按照规定去做,不要找我!”部属听了一定会觉得很好笑,他会想:“连这都不懂,你当什么主管?”

一个人只要当上主管,就应知道很多事情照规定做是行不通的。

凡有规定,必有例外,规定就叫“经”,例外就叫“权”,这是随时可以发现的问题。

“经权”并不是把管理分成“不可变”和“可变”两大部分,分别来加以处理。

因为“可变”和“不可变”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分开来看。

经权是把“不可变”的部分当作“经”,作为判断的依据 ;把“可变”的部分当作“权”,“权”就是变通,叫作“权宜变通”,从而达成最合理的决策。

经权的对象是人、时、事、地、物,彼此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连带性。

经权是“常”和“变”的配合,同样不可能加以分割。

经权配合,一定要有整体观,要顾全大局,才能够收到持经达变的功效。

而不是说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能仅站在个人的立场,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对的。

对,有时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此还不如不对。

04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级的“权”,变成下级的“经”。这一级的“权”,就是次一级的“经”。

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层层串联的必然现象。

因为上有政策,叫作“经”,下有对策,即为“权”。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坏介乎一个字,到底是公还是私?

因公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好事一桩 ;为了私利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定是坏事情,仅此而已。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去争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底对不对,而是要看是因公做的调整,还是因私耍的花招。

道理就这么简单。

只要你是为公的,最后大家都会接受调整 ;只要你是营私舞弊的,结果自然是很难逃得过责任的。

从整体来看,“上有政策”的这个政策,应该是正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地方性的因素、局部性的变数或者一些突发性事件。

假如政策本身不妥,根本行不通,或者不能因时制宜,这种盲目依照既定政策去执行的做法,只能叫作“愚忠”。

这种人也是“害群之马”。但是,不依据上级的政策,盲目制定自己的对策,叫作“目无长上,自以为是”。

这种人是很可恨的、很可恶的。所以,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须以贯彻上级意旨为目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以公为出发点,并无不妥。

虽然暂时会有一些误解,也没有关系,我们要敢于承担,这就是道德勇气。

本文依据曾教授著作汇编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