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欧几里得那样生活 01

 襄子的箱子 2024-05-23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几天突然有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想法,像欧几里得那样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像欧几里得生活呢?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集大成的数学家,在数学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公理化”,简单来讲,公理化是一种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指的是,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用纯逻辑的方式来演绎出一套完整自洽的数学体系。

我在想,如何将“公理化”引入日常生活中。但是麻烦就来了,因为数学是纯理性的,是纯逻辑的,而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在数学中,我们知道了“1+1=2”,那么由此推出“1+2=3”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总有反例。

因此,首先声明一点,这种引入只是一种偏概率的引入。

公理化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是公理,公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公理是最简单的,也就是到头了,不能往前推了。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则是定理。

其次,因为公理已经到头了,没法往前推了,因此公理又是不证自明的,这就又回过头来要求公理要尽可能简单,尽可能人人都看得懂,尽可能消除歧义。

最后,公理与公理之间不能出现矛盾,否则,这个基础就不牢靠。

结合以上几点,我试着寻找一些可以用于个人生活的公理,这篇先列出前两条“公理”。

邓巴数字:150

“150”这个数字不是我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由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简单来讲,一个人能够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中所涵盖的人数大概是150个。

这是上限,也就是说,甭管你是社牛还是社恐,这个天花板就摆在这了,你所能建立的稳定的社交网络只能覆盖到至多150个人。

再进一步,也就是一个人的大脑带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最多只能和150个人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再多多不了了,你的大脑CPU会烧坏的,但是少一点可不可以呢?可以。

随着我对邓巴数字的思考,我觉得150份精力可能会比150个人更有助于生活中的安排。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在我们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一样的,父母能和同事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我们会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家人上,比如父亲就占去了150份能量中的10份,母亲也是10份,但一个同事可能就占去2份,甚至几个同事加在一起才占去1份。

那么这和公理有什么关系呢?

从这条公理出发,我可以得出三条比较实用的定理:

1.别把精力与时间用在可有可无的关系上,因为人的社交数量的天花板是有限的。

2.不同的人在我这占用的社交能量是不同的。

3.社交的质量高于数量。

有的时候想想,我的社交天花板是有限的,这不是说我多读几本高情商的书,多热情一点,多结交几个朋友就可以突破的。也就是说,我撑死了只能维持有限的社交,既然如此,为何不把更多的社交能量用在亲近的人身上呢?


抬头三尺有神灵

记得曾仕强曾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一个无所畏惧的成年人,其实是挺可怕的。

当时我对这句话还不甚理解,觉得无所畏惧不是人的优点吗?为何会是可怕的呢?

后来我才慢慢感觉到,一个人一定要有“怕”的东西,当然,这里的“怕”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害怕,而是一种“敬畏之心”。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整个自然世界有敬畏之心,他才会活得坦然,活得潇洒,至少不会坏到哪里去。

这几年看热点,有些朋友跟我说,现在的法律好像和道德没有多少关系了。有些情况下,违反了道德,却不违法,而现在的人也学聪明了,在法律的边缘游走,不违法,但仔细想想却不符合道德。

我们诚然不能回到过去,靠严刑峻法来维持表面上的道德。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己。

有的时候看着别人“潇洒”,自己人性中的恶也会冒出头,毕竟,这个时代笑贫不笑娼嘛。然而,每次当我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又会觉得特别别扭,就好像是一个声音在跟我说:你知耻乎?

这个声音,是自己的良知,是自己的价值观,当然也可以是抬头三尺有神灵中的“神灵”。

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他律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因此我个人觉得,一个人非常有必要加强自己的自律。

再者,更进一步,抬头三尺有神灵中的神灵,又何尝不是一种外部视角呢?

我们人有个特性,就是自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站在内部视角看,自己哪哪都对。为了避免长期陷入这样的误区,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外部视角。

在做事之前,我会想,如果孔子在我身旁,他会如何建议我?如果孟子看到了我的选择,他会不会骂我?这里的孔子,其实就代替了“神灵”。因此,抬头三尺有神灵可千万别认为是迷信的,是神神叨叨的,因为神灵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你可以随意将其替换,换成良心也好,换成你的偶像也罢。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

我经常会设立两个外部人物,一个是十年前的自己,一个是十年后的自己。

现在的我,如果哪一天遇见了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自己,我会如何?他会讨厌我吗?他讨厌我的时候,我会为自己辩解吗,“大家都这样,等你以后经历过就明白了。”

很显然,我知道十年前的自己并不会对这句解释感到满意。

如果真的遇到了十年前的自己,我想,至少不会太让他失望。虽然也没取得太大的成就,到现在也没赚到什么钱,也早已没有了他当年的雄心勃勃,但至少,我没变得那么坏,我没变得那么无可救药。

还有一个外部视角是十年后的自己,如果十年后的自己遇到了现在的我,会如何呢?每次一想到这,我都感觉有点毛骨悚然,他一定会对现在懒散的自己而失望透顶。有的时候,我长时间刷抖音入迷,或长期坐着玩游戏,我都会把十年后的自己搬出来,让他看看现在的自己在干嘛。顿时,抖音不香了,游戏也不好玩了,只想说一句话:“大哥,别骂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十年后的自己会骂现在的你,但为何现在的你不去骂十年前的自己呢?这岂不是双标吗?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不然,骂十年前的自己并没有什么用,你总不能骂他:“你怎么还在睡觉,起来学习,给我考个清华北大,给我多去买几套房子,让现在的我成为一个富翁。”

这是一种埋怨,是一种抱怨。无论是哪一个外部视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我现在的生活。

有人可能还会说,干嘛把自己逼那么紧,轻松一点不好吗?

首先,我并不推崇圣人,因为圣人文化带来的是伪君子,因为很多事情我们根本做不到。对于人性中的需求,我们该满足还是得满足,但是对于欲望,就要考虑一下了。

其次,这可能也和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到现在,没有人能管得住我,而且我也不是一个服管的人。从小到大,我是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我天性中有狂傲的一面,当这种性格占据我人格主导位置的时候,我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恋与自大。这显然很不好。

因此,我需要给自己的人生装一个急刹车,抬头三尺有神灵便是那个急刹车。

还有一点就是,在现代社会,人要堕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灯红酒绿,香车宝马,哪个不会助长人性中恶的部分呢?

明代周怡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其实对于人性,也是如此。

当然我知道肯定有人说,你对自己太没自信了,你难道不能坐怀不乱吗?你难道不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吗?

抱歉,我还真没这样的自信。

昨晚忍不住点了个夜宵,又没忍住熬到了两点。(这并不是需求,而是欲望)

一说到这,我想十年前的自己若是遇到现在的我,肯定会骂一句:“你TM怎么又胖了?”

还有一点,我们常说不要去考验人性,不要去考验别人的人性,当然也不要去考验自己的人性。看到前方有条沟,我干嘛要跳进去来证明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换条路走不行吗?

今天就先讲两条,剩下来的八条,下次讲吧。


西方大通史系列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 【启蒙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