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的正反结构(3)

 读写侠 2024-05-23 发布于江苏

上篇文章“议论文的正反结构(2)”,我们介绍了《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中收录的示例作文“逆境与成才”。

下面,我们根据这篇示例作文,分析正反结构的特点。

示例作文“逆境与成才”的提纲

1段,采用正反相对的分析论证进行立论,提出作文总观点: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2段,提出总观点的正面子观点: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并展开论证。

3段,转向总观点的反面,提出子观点: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并展开论证。

4段,进行结论,升华作文内容。

这篇作文,采用正(反)论证方法来论证作文总观点,因此采用正反结构作为作文结构。作文中,提出了正反相对的两个子观点,来间接论证作文总观点。这是论证方法决定作文结构。

前面介绍并列结构时,是作文内容决定作文结构。而正反结构是由作文论证方法决定的。因此,当我们构思作文时,如果决定采用正(反)论证方法论证作文总观点时,就应该使用正反结构作为作文结构。

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作文结构具有自己独有的写法,所以,决定采用并列结构作为作文结构后,就要使用并列结构的写法来写自己的作文。这是作文结构决定作文写法

从上述对这篇作文的分析看,正反结构的写法特点有:

一是关于整体结构,作文采用总-分-总整体结构的写法。具体为:

这篇作文开头段采用立论方法提出作文总观点:逆境更能催人奋进。尔后,第2段、第3段分别提出总观点之下的正反相对的两个子观点,并展开论证,最后一段进行结论,升华作文内容。

正反结构的整体结构与并列结构的整体结构,都是总--总的整体结构,在写法上也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这里的子观点,是作文总观点之下,处于正反对立关系的子观点;而并列结构作文的子观点,是作文总观点之下,处于并列关系的子观点。

二是关于各部分的具体写法:

在前“总”部分,仍然采用立论方法提出作文总观点。特别之处在于,这篇作文采用了正反相对的分析方法,即正(反)论证方法,进行立论,这种写法之前没有见到过,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在“分”的部分,第2段第1句:“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提出子观点,提出子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小技巧,就是使用“历史事实证明”的子句,增强了子观点的说服力。第3段第1句:“逆境能够出人才,但是,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前半句“逆境能够出人才”,是对第2段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后半句“但是,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提出本段的子观点。也就是说,第3段第1句使用前半句内容,实现了与第2段的过渡衔接,转折联词“但是”,实现了子观点转换。正反结构的子观点之间具有正反相对的关系,有“正”才有“反”,有“反”才体现出“正”。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紧密的逻辑关系,有必要在观点段落之间作过渡衔接转换,以体现子观点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在后“总”部分,仍然使用结论方法照应作文主题,升华作文内容。

三是关于作文总观点和各子观点的描述。这篇作文,对总观点和两个子观点的描述是非常严谨的。比如,总观点:“逆境更能催人奋进”,并没有写成“逆境更能使人成才”,因为一个人成才是很难的事,“逆境更能使人成才”是不够严谨的,而“逆境更能催人奋进”,就是说,逆境能够在精神上激发人奋进的动力,是比较严谨准确的;再如第1个子观点:“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就是我们讲的“逆境能够在精神上激发人奋进的动力”的意思;再如第2个子观点:“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类似于“绝不意味土地就一定能长出树木”,也是很严谨的。

并列结构作文中对子观点的描述,注重统一化描述,以体现内含上齐头并列的关系和字面上整齐划一的形式美。而正反结构作文中对子观点的描述,则注重描述的严谨性,并通过必要的过渡衔接转换来体现子观点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摘自《高考议论文写作深讲课》

既然读到这里,请随手点赞、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