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脚后跟疼别大意,或与4种疾病有关!小心久拖不治变“废”人

 hercules028 2024-05-23 发布于河北

王女士,45岁,从事销售工作,平时身体健康,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底部疼痛,经休息、热水泡脚后症状会稍有好转,所以当时也没有太在意。

3天前,王女士在进行了长距离行走后,足底疼痛症状加重,且无法站立行走,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医生为其进行足部检查,发现足弓生理曲度存在,局部无红肿、皮肤无破损,沿足底向足前掌部扇形压痛,诊断为跖筋膜炎。

随后,医生为王女士进行弧刃针标准疗法配合臭氧注射进行治疗,治疗后王女士的足部疼痛得到缓解,可下地行走,同时医生为其开具中草药,让在家进行泡洗。

2周后,医生随访时,王女士表示恢复良好,足部疼痛症状消失,可正常行走。

医生提醒,跖筋膜主要在足弓下方,可维持足弓稳定性,对于喜欢长期长跑、跳远、越野运动,或者部队中的士兵进行拉练,及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容易发生跖筋膜炎。

在足底筋膜炎的早期,患者可以通过尽量多休息,减少运动或工作来缓解疼痛,同时还可以选择局部进行理疗、热敷,用热水泡脚等方式来缓解不适症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足踝健康是我们站立、行走、运动的最基本条件,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体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足踝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尤其是当脚后跟长期出现疼痛现象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要警惕!

01

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是最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多与长时间站立、行走有关,部分患者与运动损伤有关,如长时间跑跳的专业运动员、舞蹈家,长期徒步旅行者等。

长期站立或行走使跖筋膜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使足底筋膜起点部发生微小撕裂,导致局部损伤、出血,进而引发跖筋膜炎,引发疼痛。

跖筋膜炎常见的疼痛部位为足底靠近足跟或足部中央,患者表现为在早晨起床行走头几步或久行停止再走时疼痛较重,出现刺痛甚至钝痛,活动后疼痛可部分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疼痛又加重。

跖筋膜炎一般可以采取以下4种方法进行治疗:

1. 按摩治疗:按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一般每周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2.中草药泡洗:可以采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草药煎煮以后泡洗,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水温不宜太高,以38~40℃为宜

3. 局部药物注射加小针刀治疗:将消炎药直接注射到局部病变组织内,因为炎症时间久了后,筋膜炎常常会伴有增生、肥厚、粘连,小针刀可以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效果独特。

跖筋膜炎一般经过上述方法完全可以治愈,尤其是局部药物注射和小针刀治疗效果更好、更快。

02

痛风

痛风是典型的代谢性疾病,当体内的血尿酸水平过高时,可导致尿酸结晶盐沉积于关节内,诱发痛风。

足部的一些关节,通常是痛风最容易侵犯以及最早侵犯的部位,而脚跟处主要器官是跟腱,当沉积的结晶堆积在跟腱周围,可导致跟腱出现炎症,从而引起足跟部疼痛。

痛风患者引起的脚后跟疼痛,一般需要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然后制动,并且后期还需要给予降尿酸药物的治疗,缓解痛风引起脚后跟疼痛的反复发作。

在饮食方面,建议以低嘌呤饮食为主,尽量避免或少吃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火锅等。

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控制体重,同时还要多喝水,保证每日饮水量在2000~2500mL左右,而且还要避免饮用果汁饮料等。

此外,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能会造成骨的破坏,导致患者脚后跟经常疼痛。

03

跟腱炎

跟腱炎多是由于运动量过大或是锻炼方式不对而导致跟腱承载超负荷,如长期剧烈跑跳活动等,对跟腱过度牵拉刺激造成细微的劳损,甚至引起挫伤或撕裂,从而诱发炎症,引起脚后跟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

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

跟腱炎可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个区域早期表现为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的疼痛或者压痛。

随着肌腱的肿大,在病变区域可出现结节,除了清晨出现跟腱疼痛外,走路尤其是爬山及上楼时也会感觉跟腱疼痛,慢性跟腱炎多长期且持续存在。

跟腱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支具治疗、药物治疗和封闭治疗等。

患者可通过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绷足动作,加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力量,从而减轻跟腱的负担,还可以使用支撑垫将踝关节抬高,减少对跟腱的牵伸。

在疼痛缓解期,患者可以用脚尖站立的方式进行提踵练习,逐渐由双脚提踵过渡到单脚提踵。

患者还可以口服或局部外用消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及肌肉松弛药物,及使用中药局部外用,同时还可以采用超声波、冲击波及激光治疗等物理因子治疗跟腱炎,但是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这些疗法的禁忌证。

04

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由于慢性劳损导致,患者可出现后脚跟疼痛、足弓加深等症状,通常进行X线检查可确诊。

骨刺可导致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炎性介质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一般患者行走超过半小时就会出现疼痛。

足跟不能着地,一着地就痛,痛如针刺,局部无红肿、发热,且疼痛可呈现持续性,行走时加重,局部有固定压痛点等。

患者需经常卧床休息,减少足跟部位的外力刺激,可在水中放入具有活血通络、祛瘀镇痛功效的中草药,如红藤、虎杖等,定期熏洗、泡脚来缓解疼痛。

另外,患者还可以采用针刺、艾灸的方法刺激足跟部穴位(如昆仑穴),通过疏通经络,恢复足跟骨骼内正常的气血运行来缓解疼痛。

严重的跟骨骨刺患者,可以在骨科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可应用抗骨质增生类及镇痛类药物,如骨筋丸胶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

如果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反复发作,或程度进一步加重时,也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将增生的骨刺切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