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栀子豉汤不是催吐剂?

 经方人生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胡希恕经方医学

栀子豉汤方后注曰:得吐者,止后服。

依据方后注,再加上吐法的瓜蒂散(瓜蒂、赤小豆、香豉)中有豆豉,因此很多医家认为栀子豉汤是催吐的。其实栀子豉汤并不是吐法方剂,服药后一般也不会导致吐。

依据如下:

第一,临床应用本方后,大多并不出现呕吐。

第二,栀子豉汤见于发汗吐下后,岂能再给予栀子豉汤吐之?

第三,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但其方后注说“得吐者,止后服”,栀子生姜豉汤是治呕的,怎么服药后得吐呢。是矛盾的,肯定不对。

栀子豉汤不是用来催吐的,不是吐剂,那么如何理解服栀子豉汤后,会出现吐的现象呢?

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用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某些情况下,服小柴胡汤后也可见到汗出,但不能说小柴胡汤是发汗解表方剂。服小柴胡汤汗出的机理在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不是发汗解表。

吐也是祛邪、排泄的一个途径。伤寒错误治疗,下之则引邪入里,邪气郁于胸中,邪热被气机郁阻不得宣散,故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用栀子豉汤火郁发之,气机得宣,也能达到类似“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得吐而解,也体现了给邪以出路的意思。

豆豉是黑豆发酵而成,制作方法不一。文献记载,豆豉在古代主要有两种制作方法,发酵原料以黑豆最为多见,一种是与桑叶、青蒿发酵而得,一种是与麻黄、苏叶发酵而得。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炒制程度对豆豉药性的影响较大。

在北方地区,农村有把大豆发酵制作酱豆的习惯,可以当菜吃。《伤寒论》栀子豉汤中称之为香豉,就说明了豆豉的气味口感还是可以的,有酱香感。《本草纲目》中有淡豆豉、咸豆豉,目前药典里面只有淡豆豉。

《本草备要》记载的制作方法是: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覆,候上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盖,浓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 

《中国药典》2020年版指出,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黑豆)的发酵加工品。制法: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简单说就是黑大豆用桑叶、青蒿水浸泡后,蒸熟,覆盖桑叶、青蒿,晾晒、发酵而成。因此淡豆豉具备了一定桑叶、青蒿的作用。《本草备要》载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ǎn),故能升能散。通治伤寒,发表。《本草备要》认为豆豉苦寒,宣,解表,除烦。当前药典认为其苦、辛、凉。作用为: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大豆性温、桑叶、青蒿偏凉,豆豉为大豆加入桑叶、青蒿发酵而来,只能说近似于平性,偏于辛凉,凉性不重,重点在于宣透气机,兼有一定解表作用。《肘后方》葱豉汤,用代麻黄汤解表发汗治疗伤寒,温病学派第一方银翘散中也有豆豉,用豆豉来配伍荆芥穗、薄荷来辛以解表。

吴鞠通在条文中说: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重订通俗伤寒论》有辛凉发汗的葱豉桔梗汤,豆豉与葱白、桔梗、薄荷、栀子、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等同用,辛凉解表、清热泻火,体现了豆豉的宣透气机的作用,利于解表。

豆豉辛平发散,主要作用在于宣透气机,兼有一定解表作用(不大),配合栀子苦寒清热,可以宣透郁热除烦,用于治疗虚烦的心中懊憹等。

栀子豉汤的清热除烦,在于栀子的清热,在于豆豉的宣透,并不是说栀子有透散作用,因为栀子苦寒,火郁发之,更多在于豆豉。我们之前讲过,辛味才有透散,苦寒只是清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