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史 |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沙利文

 心理书单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目录
1、沙利文生平介绍
2、沙利文的理论观点介绍
3、理论评价

一、沙利文生平介绍
1、生平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892~1949)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也是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精神医学界定为研究人际关系的科学,特别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

主要著作:《现代精神医学的概念》

2、沙利文的心理学思想渊源
沙利文没有奥地利正统精神分析思想背景的影响,他生长在美国,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也在美国,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极大。他生活的时期正是世界动荡不安、战乱纷繁的时期,他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这使他对正统精神分析产生了怀疑。
在治疗实践中,他深深地体会到神经病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并非性本能的阻滞。他和好友霍妮、弗洛姆一道倡导了新精神分析和社会文化运动。
二、沙利文的理论观点
(一)基本概念
1、人格定义
婴儿首先与照顾他的母亲建立了感情联系,后来与一切照顾他的人建立了联系。因此,从孩提时起,人就不是孤独的,而是处于一种复杂的、变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沙利文假说,有力量的、健康的人需要人际关系。长时间隔断人际关系的人就会形成病态的人格。
2、人种假设
沙利文承认遗传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饿、渴、性等生理动机,我们每个人都受其支配。人格的这些动物性方面就决定了我们在身体相貌、感受性和智力等特征上各不相同。不过沙利文认为,即便存在着诸多差异,和世界上一切别的东西比起来,还是人和人最相近,和一个人的人格最相近的无疑也是另外一个人的人格,即便是其他物种中最聪明的个体也和人类中最白痴的个体相去甚远,这就是沙利文提出的所谓“人种假设”。
3、人际需要
沙利文认为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
4、紧张降低模型
沙利文认为人类有一种趋向于心理健康的动力,同时他也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每个人都具有降低内心紧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完全的平衡状态,即完全没有内在缺乏感也没有外在压迫感的健康状态。
沙利文认为引起紧张的原因
(1)生理化学需要与睡眠需要
一些重要的生理化学需要,如排泄、饥饿、缺水、缺氧、性欲等,都会导致身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紧张。对睡眠的需要也会引起紧张,但沙利文认为它与生理化学需要是不同的。
(2)焦虑
引起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恐怕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很不愉快的体验。造成焦虑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环境中的强烈不安,比如,突如其来的噪声或者威胁。
(3)温柔
当母亲观察婴儿的行为(如哭闹),看他是否有什么需要时,她就会体验到紧张,这种紧张是一种想要为满足婴儿的需要而做出的温柔冲动。
5、动力机制
沙利文否认存在心理能量,他只承认物理能量的存在,认为有机体通过传递物理能量,而不是力比多来完成满足需要的行动。他强调人格是一个动态过程,他将能量传递的过程称作动力机制。
6、经验模式/简述沙利文提出的婴儿的人生经验必须经历的三个认知过程
(1)分离模式的经验
新生婴儿对外部世界还不能形成明确的印象,他对环境的理解仅局限于一些暂时的、离散的和无意义的经验的串连。分离模式的经验是最原始的,代表着新生婴儿所独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2)并列模式的经验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那些粗糙的经验也逐渐被打破,他开始能够知觉到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连贯的片段,并且能够区分出时间的差异,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
(3)综合模式的经验
是一种最精细的经验形式,最早出现于1岁到1岁半之间。进入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会使用社会可接受和理解的语言符号进行思考和交流,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从此儿童的人际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二)人格结构
1.人格化
沙利文认为,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这一过程称之为人格化。对于能够带来安全和满足的人,个体就会形成好的印象。反之,如果某人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个体对他就会形成坏的印象。
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是指不顾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真实差异,而把某种观念平等地应用于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
2.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3.选择性忽视
如果自我系统遭遇到了可能威胁其稳定性的信息时,它可能只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这些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沙利文称之为“选择性忽视"。
4.非我
“非我”形象也是由焦虑造成的,不过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
(三)人格发展/沙利文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
从出生开始,一直延续到婴儿可以讲出清晰且意义明白的话语。在这一时期,最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因为婴儿最先经由哺乳与母亲发生联系,所以口唇区的意义十分重要,可以看作是婴儿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主要部位。
2.儿童期
大概从能讲出意义清晰的话语到会寻求玩伴。这一阶段,幼儿除了继续发展语言能力之外,还开始与同性的玩伴交往,学习扮演各种角色,接纳一些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也开始具有此较清晰的结构。
3.少年期
大概相当于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的经验成为主导,生活经验从家庭向外扩张,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表现为喜欢和同龄玩伴相处,也逐渐体会到合作和竞争的经验,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产生某些“刻板印象”。
4.前青春期
强调的是与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特别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类似于爱的情感,也是首次出现的对他人利益的真诚关怀。
5.青春前期
在这一阶段里,个体的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开始成熟,引发了对异性爱的追求,与一个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渴望已经代替了对于同性亲密感的需求。
6.青春后期
沙利文认为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如职业、经济等问题,在权利、义务等人际经验中学习成熟。
7.成人期
经过了上述的六个时期,个体就达到了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成人期。它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想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已由原来动物性的有机体变成了真正的人类。
、对沙利文理论思想的
(一)理论贡献
1.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学的方向上,从研究个体内部走向了研究个体之间,从而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化倾向。
2.沙利文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因为他强调这种疾病的非器质性和人际方面的成因,改变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悲观态度,改善了病人的处境,寻找到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3.沙利文关于焦虑的理论明显比阿德勒要完整和细致,说明他对焦虑带给人类极多痛苦的特性有着更好的理解。
(二)理论缺陷
1.虽然沙利文声称自己并不喜欢精神病学的术语,但是他却提出了一大堆自己创造的深奥可怕的术语,而且这些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甚明了,缺乏理论的清晰性和朴素性。
2.沙利文的紧张降低模型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 受到了批评,他的动力论也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
3.他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歪曲。此外,他的理论并没有衍生出多少实证研究,还有人批评说他似乎太过于强调人格的人际部分。
心理学史相关文章
心理学史 |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
心理学史 |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雅可布森
心理学史 |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马勒
心理学史 |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斯皮茨
心理学史 |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下篇文章主题预告: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