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30-349)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3 发布于甘肃

第 330 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诸四逆者,四肢厥冷呀,凡四肢厥冷,虚多而实少,不可下,就象虚家一样不可下。

第 331 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胃虚则津少,津液不达四末则厥,故厥就有胃虚呀,就要下利,先厥后来胃恢复

发热,则利必自止,再见厥,还要利,这里说的是厥利与热往复,前几天厥与下利,后几天

又热,而利止,并又往复,颇似半表半里证,颇似厥阴,少阳篇有往来寒热。这里也是邪与

正争,胃气一时恢复,胃气强,发生发热,利就好了,邪胜了则胃气衰,又厥而下利。

第 332 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一到厥就下利,是承上条说的,厥时下利,热时下利止,

可是厥与热不相应,发热六天而厥反而九天(厥之九天是从发热的第一算起,即开始六天,

即有厥又有热,第七八九天只有厥),这个现象不怎么好,就是说阳退而阴进,正不胜邪,

“凡厥利者”厥利是一个阴寒虚衰的一种证候,此时胃虚的很,故“当不能食”,厥逆的进

退正说明阴阳的胜复之机,最终归终到胃气,故在这里点出了,虚而有寒,当不能吃,如果

病人反能吃,很有可能是除中,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恐为除中”,中就是指中气的中,

就是指胃,胃气没有这个人非死不可,那么他这个要试验一下,“食以索饼”,索饼,有人

认为是素饼,即是平常吃的饼,有人认为是没有肉的饼,都行,就是平时吃的饼,如果吃这

个饼不发热,就没大问题,胃气还存在,没有除中,胃是好的,胃气恢复了,必愈。这是一

个倒插语,他说厥逆与热往复的这种病,在厥逆的期间,不应该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如果

此人嗜食,这个与病情相反,医生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恐怕有除中,故作此试验,食

以索饼,如果一下子发高热,那就坏了,暴热去必死,此为除中。“后三日脉之”,它接着

厥反九日而利来说的,原起发热六天,以前经过就是,然后厥,厥不是六天而是九天,第十

天发热了,发热到第三天的时候,合前面发热六天,一共也有九天的时候,此时切其脉,其

热续在者,还发热,就不紧了,这不是阴进阳退的样子,正相当了,虽厥利九天,但厥利九

天后,又发三天热,共九天。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今日晚上说“明天早晨”,

一过半夜就是明天早晨,有这么一种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解释,“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如果后三日,

诊察时,也没厥逆,人也没好,怎么回事?太过了,“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也为要好的样子,此为热气有余,即过于亢奋,“必发痈脓也。”这个热久不愈了,已经满九天,后

头老热起来了,热久不愈,必发恶疮,老在体表发热,在肌肉筋骨之间,营血受伤一定发痈脓的。

这段是这个意思,这个厥与热,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一种情况,如果厥几天,热几天,过

后了,再不厥不热了,这个病就期望在厥热相应的时间好,如果不好热有余,就会变为其它的病了,但不关乎虚寒之阴证了。在这个厥逆的阶段,人要是能吃也不是个好现象,有除中的可能。除中也不全是病理进展造成的,也有人为的,从下面可以看出来。

第 333 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47:59)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这与前面,没有汗

的太阳伤寒,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句是从前面这条来的。虽然太阳伤寒是

表证,但脉浮而迟,里有寒,六七日以要传里的时候,别等他腹痛下利,变成太阴病了,虽

有表,但不要管表,要舍表救里,应用四逆汤,而反与黄芩汤。黄芩汤是去热的药,黄芩汤

彻其热,则胃中更冷了,应不能吃东西,而反能吃,这为除中,必死。这里说明治病不能把

胃气治没有。当救里,即是救其胃。如果胃不好,非得想法调胃气不可。这条是误治而造成的除中。

第 334 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

自止,与前面一样,先厥时下利,后发热了下利必止,如果没有其它情况病就好了,可是阳

进的太多了,阳有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上亢,其喉

为痹,第二种,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是接着前面,伤寒先厥后发热,不是反汗出,而发

热无汗,但以前的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就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往下排的,便

脓血,是热往下,热下排而不上腾,所以咽不痛,这是就病的现状而预后。

第 335 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有没有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

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

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如果现在厥逆很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必定很厉害,否则厥微者,以前的热亦微。如白虎证有四肢厥冷。热重一方

面伤津不能达四肢而厥,另外当热壅满在里,也能阻碍气血的通畅。在这里讲的是实热证,

故用下法。如前面的瓜蒂散,邪实于胸中,则四肢厥冷,应该吐之。此条,如果发汗则口伤

烂赤,发汗进一步丧失津液,伤寒是病在表,开始是热的凶,后来只是四肢冷,这个纯粹是

实热的关系,这个发汗不行。故此条是讲热厥。此种解当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35 集完)

第 336 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六日他不厥了,所以知道他必愈。若热有余,当另当别论。但是这个寒厥,虚寒之厥肯定都是要好的了。

第 337 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这条是专解释“厥”,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个阴阳气指的什么?据我们现在的观察

是指的静脉、动脉的血,古人也是这个看法。古人说这个,这个血管啊,这个六经啊,古人不叫血管了,叫经络,他都记录手足,所以手六经、足六经啊有阴有阳,咱们说的那个阳啊

经脉啊大概就是指的动脉,阴(经)就指的静脉,这个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指的这两个东西。

这个动脉的末梢,哎,他就要,这个静脉的末梢他就要吸收,他这个尖端上啊都在四肢,这

是合乎现在的解剖生理的一个东西。如果他们出(现)的血液供足不到了,他这两个衔接也

就断了,所以他叫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那么厥是什么样呢?就是手足逆冷。逆冷

得由外往里,先由手指头往这里,可以到过腕到肘嘛。逆冷从外面往里头冷,越缺厉害越往

上。这个到这个地方啊,他的这个厥,他全是反复的说有一种,厥、利和热往复;有一种,

也有有热厥;有一种是只是厥热往复没有下利,他也讲了。然后这个厥利往复,要如果阳进

阴退,那么就是厥越来越甚,热越来越少,这是不怎么好,否则,这是好现象。这是关于人的生死的。

那么也有些时候热太过,也不行,那就变到其他的病了。不是虚寒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厥利往复啊是属于厥阴病。

再讲一段吧,把底下这一大段讲完了咱们休息。

第一他讲证治。他说厥,对厥这一大段论得比较细腻,最多可见他也注重这个厥,在这

个虽然是种病,因为这个厥呢与厥阴病是有关系的。我看也是这个样子。

第 338 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那么头一句话,脉微而厥,脉微就是虚啊,再一厥那就虚到家了。他说的这个脏就是指

胃,那就,古人就是指的脾胃。至七八日肤冷,不但四肢厥,而营卫也不行了,所以这个全

身的皮肤都冷了。其人躁无暂安时,这个躁最坏!咱的头前也讲了,这个凡是热,这个躁是乱啊,这个人这个属于邪盛正已经虚,不能胜邪了,这个人的这个只躁而不烦了,这最坏。

而且无暂安时,此为脏厥,这脏气虚败的这么一种厥了。他言外这是死症。就是咱们先前讲

的那个胃气已败,这个不能是说是是蛔厥了。可见这个蛔厥是厥阴病,真正那个胃气腐败的,不行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蛔厥,这个蛔厥者,其人当(自)吐蛔。那么这个蛔厥不但他吐蛔,这个其

人呢,令病者静,这个病他这个脏气也没有虚衰那么样(严重),这个病人那非常安静,没

有躁无暂安时那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他有时也烦呢?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那,这就是胃有

寒而已,这个寒往上攻么,就头前讲那个,那个厥阴病的提纲啊与这个有些相似。此为脏寒,

这下面寒往上攻呢,蛔上入其膈,迫这个蛔啊在胃里呆不了了,它往上跑到膈这块儿了,所以

他这么一闹腾,人就烦,是这么个烦,故烦。虽然是烦,但是很短时间,须臾复止。哎,他

到上面不那么凉了也不闹腾了,不闹腾了这个也就不烦了。不象讲的那个脏厥,真正胃气已

败了,那就是老那么闹腾,那也不是烦而是躁的。为什么要吐呢?得食而呕,那么这时候他

又烦了一阵,这证明这个蛔厥的这个情况啊,他就认为蛔它跑到膈上来了,(蛔)闻食臭出,

你一吃东西,它先得到这个滋味了,它就往上跑,一上跑,你还不恶心呕吐吗?其人常自吐

蛔,这时候你翻译就翻译吐出来也就拉倒了,所以蛔厥啊的确与着脏厥差之千里呢,那确不

一样啊。蛔厥者,那是能治的,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那这个乌梅丸啊不止治蛔厥,久利,有虚寒的情况也可以用。

这段讲的很好,我们看看这个,我是讲的厥阴病,可是呢这个厥阴病这个消渴什么都没

有了,他与那个提纲合不上,所以张仲景在这个地方啊,哎,他在厥这一个阶段,与这个厥

阴病很有必要把它提出来的,而且他还列这么个具体证治,专治蛔厥的这个方子,这个你要

搁在头前呢,我们看看搁在厥阴病这个四个头前,他与这个提纲搞不到一起,所以他没办法,

可见这个提纲与这一段它不是属于,它不是一个人搞的。那么这个方子啊很好,这个方子的确是真正的虚寒久利不已可以治,而且驱蛔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他是既要用这个附子、蜀

椒、干姜、细辛这个诸大温大热之药,以温中祛寒呢,胃阳它不是说了吗;另外他说了呢黄

连、黄柏解烦治逆。这个黄连黄柏的苦寒药啊,虽然苦寒,它燥,他能治啊这个下利,下利这个不用芩连的很少,同时烦,这个,这个蛔厥他也有烦呢,虽然是燥,它也解烦,那么最,

他说这个主要的它是胃不好啊,胃虚啊,血也虚,我们讲的厥阴病津液虚、血虚,这个津液

虚、血虚不健胃不行的,它借用这些组温性药,他又加人参,那么,对于血液呢,他也用当

归,这就是补益其气血的嘛,这不是还是围绕着健胃吗?最妙的——乌梅,以它为主,这个

乌梅这个药啊,是酸药都收敛,他这个酸药是大量地用啊,酸能解渴,而且乌梅这个它是一

个酸敛止渴的这个药,所以这个厥阴病啊,虚他要渴,所以他这个有止渴的作用,但是不是

治消渴。同时他这个酸敛既能够制这个诸温,你像这个细辛、干姜、附子、蜀椒,这个大的

温性啊,不让它太散了。这个治阴虚证啊,太散了不行,出大汗哪(行),这个乌梅呢收敛,

它也能够敛着它辛散太过,同时呢它与这个芩连搁在一起更能治下利。这个乌梅啊,治下利

很好的一个东西。所以他用它为君,有几方面的作用,另外它又以蜜而为丸,这也是安中补

虚嘛。所以这个方子虽然寒热并用,但是是互不相干的,所以是古人的方子,有的是的,不

像现在,一遇到热病啊,马上都是寒药,有一点的热药,一这么搁这个热药,那不是每个方

子必有的这个方子一配伍它有,古人他是根据多实践的。这个方子要是这个久下利,你们可

以试验,用它是挺好的,但是呢,不要用汤药,还是要用丸药,这个还是挺好使的。当然这

个四肢厥冷吐蛔也用这个方也可以用。

今天讲到这,这个很有意思,这个后头越讲越清楚了,准知道它这个与厥阴病无关。但是头

前这个呢还是和它有关系的。有关系的我们讲这个厥,也不净是厥阴病,你像这个热厥,阴

证无热证,是阴病没有热证。热证不会有阴的,这个是他的书讲了。那这个热厥它决不是

讲的厥阴那。那么这个围着这个证治,这个大概他是,虽然他是说得是治厥,有这么种厥,

需要用这个他是,但是这个证治啊是合乎厥阴的。所以他这个用意啊很深远。这个大家看一看。下课。

关于这个厥证的这个说法这个段落很多,528?页,今天得把厥讲完它。六月份呢整个讲完。

(在七月份就热了,你就没法讲了,你的身体受不了了。对)

第 339 条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这一条他就说的这个热厥,所以这个热甚者厥亦甚,热微呢厥也微,所以这个厥呀,不是咱们遇到的手足厥冷就是属热,也有属寒的,也有属热的。那么这一段呢他就说热少微厥,

热甚者厥亦甚,热少者厥亦微呀,它是对于那个而说的。他这个厥微啊,所以啊他仅仅是指

头寒。咱们头前讲那个阳微结,那段不也讲了吗,手足冷,那也就是微厥,那个那是柴胡证,

里头有热,热往上亢,常常有厥逆发生。嘿嘿不欲食,这证明,正说明这个少阳病柴胡证,

嘿嘿不欲食嘛,烦躁,心烦喜呕,这不正是柴胡证嘛,那么这个微厥只是手指头寒,那么发现呢他是少阳柴胡证,那么经过数日,如果小便自利,而色白,那么这说明这个热没有了。

热没有了,厥也就要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欲得食,其病为愈,那就没问题了。原起它

热,咱么讲过柴胡证,讲过了,讲过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也就是热郁于半表半里的时候啊

他不能吃东西,如果热除,而能吃东西了,那么这个微厥是一定能好的。这都是论厥啊,他

就这个厥的寒热虚实啊,他反复的深论,假设要是厥而呕,开始是指头寒那,这又进展了,

真正变四肢厥冷了,而且以前只是嘿嘿不欲饮食而已,现在反倒呕了,胸胁也烦满,这就说

明病进了,这就使变成整个小柴胡汤证,开始的柴胡汤证并不明显,到这就极明显了。如果

要是不治,使这个热往前加深,这个厥加重,那么久后,一定要陷入胃肠而便脓血的,而便

血,这个热伤阴的时候他就要,他说未来的时候可以有这些症状发生,这也是热有余嘛,那

么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到,这个柴胡证常常手足冷呀,不要认为那是寒,那正是一个热微厥

微之象。这个常在临床就能看见这么个情况。

第 340 条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所以这个厥证,是各式各样的。他上边说的是这个热厥,不过热轻而厥亦微,那么这一

段呢说的是沉寒客冷积于下焦,那么也可以致厥的。他开始就说了手足厥冷,这个是寒厥了,

虚寒之厥了,言我不结胸者,上面没有结,没有病,没有结胸,或者是胸满胸闷啊这种情况。

那么小腹呢,满,上面没有病,病全在下焦,那么小腹满,可见在脐以上,上腹也不满,不光不结胸了。那么这个小腹满,按就痛,肯定里头有结,有所结,那么这是冷结在膀胱关元,

积冷结在膀胱关元这个部位,不是结于膀胱里头,这个寒呢它就下,这个热它就要上炎,这

是个物理属性啊,在人身上也如此。你看这个热,你看咱们说的那个结胸证,它是结于心下,

热结于心下啊,那么由热和这个水呢结于胸胁,他有一个主要是热的关系,那么这个寒呢它

都是在下焦,沉寒积冷结于膀胱关元这个部位,所以小腹,小腹满,按着它也就疼,那么这

个他就没说治法,那么治法也在其中了,这就所谓“寒疝”之类的,你将来研究这个《金匮要

略》就有咯,所以这个大乌头煎都是治这个病的,咱们后头这个大建中了,或者是这个附子粳

米汤,都是治下面这个沉寒客冷,这个治法是在旁的节里有说的,在这里是概言之,说是这

个厥呀有热,有热甚厥甚的,有热微厥微的,厥也有下焦有寒的、积冷的。(23:31)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

后必便脓血。

这个头前咱们有一个厥利和热交替往复,那么这个呢只是厥热有往复,意思差不多。那么可

见厥也有这种的。这个由这个厥热往复可以能够看出这个病的进退之机。这俩节都是这个。

他说那种,伤寒得有这类的病,开始发热四日,厥反三日,他又不厥了,到第四日复又热了,他热呢连续有四天,那么发热的日子多,而见厥的日子少,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这就是阳进阴退,这个他说的是真正的虚寒之厥。那么他要是热太过呢,也不咋好,所以由

这个四日到七日,他这个热始终不断下去了,而热不除,那这个热就是伤阴的,就是伤营血

的,那你后来是要便血的,便脓血的。

底下那条呢也这个是相反的。

第 342 条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这与上面正相反,这个就是阳退阴进,这个要是在虚寒里头就是个坏现象。这由于寒逐

渐其多,热逐渐其少,这是阳气在退,那么病在进了,所以在病上说是往前、深入。这个不是

我们方才讲的那个热厥与这个不一样了,热厥热退病好了,这回说的这个寒厥,虚寒之类的。

在临床上就得细心观察了,发现了一个厥,你随便就处理就,那都是不行的。

第 343 条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这是说的厥有生死之机。这一段你们回头看一下,头前这个 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他为什么论蛔厥脏厥,他没说治疗,也没说呢

这个病怎么地,我们当时讲,说这个病是个死症。那么所谓脏厥者,就是脏气衰败而发生的

厥冷,那么这一段呢就是说的脏厥。可是这个脏厥啊,它只是,你看他的日子啊,所以这个

数你要注意看,他六七日的时候,那个是七八日肤冷。他这个六七天的时候只是脉微,手足

厥冷,他没再进了;到那个七八日的时候,他开始肤冷了,这营卫已经厥于外了,没到那个

时候,这就说那个脏厥意义啊,一发作的时候有可治的机会,那么如果在六七天以前,只是

脉微,手足厥冷,也没到那个,虽然烦躁,没到躁无暂安时,躁无暂安时就正不胜邪了,那

正气衰败到,已经衰败了那非死不可了。这个还烦,所以说烦躁,在这个阶段呢,他赶紧抓

紧治,可以灸厥阴。可见这一段那,脏厥说明的是厥阴病,对厥阴病这个脏厥是不是指肝脏

呢,这不一定。咱们讲这个半表半里呀,这个部位它是诸脏腑所在之地,你象半表半里是胸

腹前间这一大块儿地方,所以上边有心肺,在这个胁下两侧有肝脾,心口以下有胃肠,再往

下,膀胱、肾,在妇人子宫。就是人这个脏器大概都在这个胸腹前间。凡是这个胸腹前间这

个地方要是脏器有病了,大概都反映出来,不是少阳病就是厥阴病。他这个本脏有病,我们

说的这个里啊,是胃肠的里面有一种这个病邪的反映,是一种里证。那么假如说这个胃有病

呢,胃里边本身有病所反映出来的这个,未必是里面的病,它本身要是机能方面有问题,也

有时候为少阳病的,也有时候为厥阴病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啊。那么这个他说这个脏厥

不一定指的是肝脏,但是这个他说是半表半里的证候,而陷入于阴证这种厥冷,那肯定就是厥阴病,所以他灸厥阴。这个厥阴那么他没说那个穴,那么各家的注这一段呢全是说的这个

太冲穴。这个太冲这两个穴啊在足大趾下边后二寸(空白!)

只躁而不烦是这个,在相当的这个虚寒的证候和对列的。

第 344 条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说明这个,邪盛,外邪盛;下利厥逆呢,这是正虚。下利就是胃虚了,这个胃虚,这个咱们说的这个,谷气不达于四肢末,这个厥,而且这个胃虚,它就失去收摄他下利,

致下利。那如果躁不得卧胃气已败了,那非死。那么这个证候我们要是看一看在我们头前讲

过的,外有热,就是伤寒恶寒发热,同时又下利厥逆,在这个期间急当救里嘛,那就用四逆

汤,如果要等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不到这个时候呢,还可以救治呀,这我们已经讲很

多了,在太阳病时就讲了。那么要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

下边这段也是。

第 345 条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至甚,也当急当救里了,不管它热不热,,那么厥不止,而且又是四肢厥冷不止,

这个下利至甚,这个下脱之象,那非死不可。那么在那个,也就是开端,所以当大夫,必须

知道这个病,不但知道这现实,而且要知其预后。那么这个上边这两段全是这样,全是有表

又有里。但是我们在临床上有个定法,里边真虚寒,非舍表救里不可!那么在下利的时候就

得救里,不(能)等到这个厥逆无脉,那非死不可了,都和上文一样的,都是一个邪盛正虚。

主要都是应该在这个胃,都是关于胃的问题。胃气是人身之本,胃气败了人必死!这个地方都很好,别看段落小

第 346 条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换这个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应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呢,便发热而利,这很不是好现象,这说明这个六七天不利的时候,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

候,正败了,邪胜了,所以发热它是邪,而利呢是这个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了,所以这

个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所以我们在这个临床上也要注意这个。以前

他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他邪胜了,那么而利呢是正败了。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这个下

利伤人津液,这个汗出更伤人津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一个虚脱的现象,什么虚脱,津气!

就是津液!那非死不可。这个《内经》上讲的很好了,这个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

啊,《素问·\u35780X 热病论》说的: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这个伤寒是太阳之伤寒,这个头

前都是啊,这个伤寒这个阶段,就是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就是人的这个精气和这个邪气拼斗,那个《内经》这段说的很好啊,叫做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

这与我们研究的这个书啊,很起作用的。所以六七日不利者,正是这个正邪交争这个阶段,

就是人那打算由表,机体打算由表啊,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这个《内经》里这么讲的,

如果汗出呢,邪退了,他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了,他那个书上所说的这是精气胜的。

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这就是邪胜了,这个出这个汗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嘛,

开始这个阳,这个正在里头,这个邪气在外头,他阴阳交,他这阴呢就指着这邪气说的,这

一段也是,虽然汗出,这个汗出不止啊,是精气、津液往外泄了,这个邪留到里头了,发挥

作用了,发热。怎么叫有阴无阳呢?是光有邪气了,这个正气他指着阳,就是津液,你看看

这个书啊,所以这个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了这一点,这个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

它这个《内经》上啊,这个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他这个张仲景的书也是,他说此无

阳也,你看这麻黄汤证,阳气重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他由于老不发汗,这个津液冲斥

于外,所以津液少呢,此无阳也,可发汗,都不是指的热。这一段更明白,他由于大汗出不止,人发的这么高烧的,哪来的没有热呀?此无阳也,所以这个注家啊,他就是不是全面看

问题,他也不看旁的书,所以有阴无阳啊,是只有邪而无有正啊,这正都跑哪去了,汗出不

止与这个下利。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胃败了!所以这个

地方都挺好,不但我们要懂得这个书,同时我们看旁的书也容易理解,你们再好好看看各家

著的这个书,有些地方啊简直说的是瞎胡扯。医书啊这个东西不要随便说,误人。这个《伤

寒论》呢,我怕写这个,不论多少次,我教这个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我就没敢写,没往外拿东西出来,始终是怕这东西误人。

第 347 条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这个“亡血”当“无”字讲,这也是太阳伤寒。那么到五六天呢,就是病要是去表传半

表半里,和里的时间啊,尤其是五六日,大概都传半表半里。不结胸,肚子也软,脉也虚,

一点实象没有,而复厥者,那么这个厥肯定是虚来的了,什么虚呢?津液虚、血液虚。所以

他搁个此亡血,没有血。那么这个没有血怎么厥呢?这个我们常说的,就是胃虚谷气不布,

所以这个血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种厥是虚寒之厥了,这万不可下啊,下就那就利不

止,非死不可了。这就是我们遇到四肢厥冷的病,要摸摸人么,不管是摸脉也好,摸摸他胸

满不满啊,心下部分疼不疼啊,摁摁肚子,然后再好好切脉。独虚无实,那么这个厥肯定是

血少,血达不了四末,他厥。所以他说此无血啊,这个不能攻,不但不能泻下也不能发汗呢。

尤其下,他非死不可。他胃虚嘛,他胃不好。所以他厥利呕哕这四种病是处处着眼在胃,所

以他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它是为总结这三阳三阴,他拿出与胃有关系的这么四种病来反复讨论,这地方都特别精彩。

第 348 条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七日下利者,说明五六天以前他不下利,这个病呀都是由轻往重上走,这病都不好治。

他本来只是发热而厥而已,那么到七日呢,反倒下利了,这说明有这个正气虚脱之象,但是

这个病,他不说就死,但是就这个病的进展上来看,这是一个要注意,这是一个凶险的情形,

为难治。这个发热而厥当然也应该有伤寒两个字,这个玉函有伤寒,这个书上给伤寒给落下

了,应该添上,伤寒发热而厥,所以他这底下有括弧 17 页,你们看看后面的注文上就有,应

该有伤寒,那么发热而厥,厥的就是,这也说明这个胃虚嘛。胃虚,津液不达于四末,他厥。

那么这个时候不要紧,那么到七日他下利了,七日这个天啊,这与上面的六七日、五六日你

们好好看一看,到七天,这又要传入阳明的时候,那么这个里太虚了所以到这一天他要下利,

里虚是哪虚啊,胃虚,所以这个胃啊越来越不行,这个伤寒发热始终不去,这也说是正败而

邪独留。所以这个病啊是不好治,看看这人还能吃不,能吃还能治,要如果再不能吃了,那就是胃气已绝了。这个地方只是他说这个难治,让你考虑。

第 349 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这个促脉这个地方啊,我们更清楚一些,这个就是寸脉浮,关位下沉的脉谓之促,这个

仲景这个脉法啊,有以浮沉候表里的,也有以这个寸尺候表里的。这个脉浮见于寸,这说明

表未解,这个促者是里虚,浮为什么底下没有,里虚,所以这个结胸症,寸脉浮,关里下沉,

他这个热在上头,那关里下沉,他这个因为中间有所隔嘛,所以促脉也是一种这个结胸证的

一种情况。在这里头他说在表,在表他里虚,所以关里下沉,那么这种手足要是厥逆,可见

这个里,胃虚相当重了,这要舍表救里,所以他要灸之,专就这个胃说的,那么这个呢我们

叫他吃药呢,吃药呢当然也是用四逆汤的。这个四逆汤啊,就是手足厥冷这个这个主要症状。

这个不象后世这个说法,王叔和说这个促脉啊,数中一止这是错,数中一止那是热极之象啊,

那他这个手足厥是热厥了,那你怎么还用灸法呢?所以这个促脉,各家的解释也错的。不是

数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谓之促,这个脉呀迫于上,就是迫于寸,迫于外就是

浮,又浮又是促的寸口,所以它叫个促,这个王叔和怎么搞一个快中一止,一止就叫做结,

不论你快不论你慢,这个脉跳跳止,这就是结,那不能叫做促。所以后世注家就根据王叔和

他作的《脉经》嘛,就是一系列错下来的。其实这个促不是,在这个书头前有了,那个葛根

黄芩黄连汤,脉促者,表未解也,(第 34 条)他说的很好。这个也是,虽然脉促而表未解,

但是手足厥逆,是里有虚寒应该舍表救里,这个灸不是来治表的,咱们讲的头前那些火攻的

那些段看一下就知道了,凡是表热里证候,没有用灸的。这个灸什么穴位呢,那么根据头前说,也可以灸厥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