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官制【7】:国子监·太学——以曹彦约史料为例

 湖畔黄昏 2024-05-24 发布于湖北

公众号湖畔黄昏262篇文章

全文2200

宋朝教育体系包括官学、私学

官学包括中央(宗学、国子监等)、地方(州学、县学)等各级教育机构。

本篇聊聊常见的中央官学国子监、太学

▲宋朝官学体系

国子监别称“成均”,其职能具有二重性:

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武学等等,类似教育部。

二是生员就学的最高学府,类似中央党校。

宋初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生员叫国子生监生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副长官为司业,主管国子学、太学等政务。

故国子祭酒类似后来的教育部长、中央党校校长。

曹彦约的岳父萧之敏1112~1177年)曾任国子祭酒。

明年(1175年)三月,迁国子祭酒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周必大《秘阁修撰湖南转运使萧公之敏墓志铭》

《都昌县志》载朱门四友之彭蠡长子彭方除国子监司业,升祭酒

▲国子监

国子学、太学等官学中讲授各种课程的教授称为博士、学谕

宗学(学生为皇室子孙)博士称“宗博”国子博士称“国博”,太学博士称“太博”。

比如曹彦约诗文《通南康守桂宗博》、《送钱文季国博赴召》。

参阅曹彦约与钱文季:《送钱文季国博赴召》

秦少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担任过太博

朱门四友之一冯椅长子冯去非曾任宗学谕

宝祐四年(1256年),召为宗学谕

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理宗下诏禁戒,且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名。

《宋史·冯去非传》

▲国子监

宋初仅设国子监,宋仁宗时,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设立太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

太学的长官称太学正,副长官为太学录

曹彦约诗《送易彦章以太学正》,易绂即自荆湖南路帅幕召任太学正

参阅曹彦约与易祓:《送易彦章以太学正召》

太学生员叫太学生,最初仅200名,宋神宗时增至2400人,设80斋(班级)。

学生分成三个年级,即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

南宋时将岳飞故宅扩建而成太学,有生员700人,即外舍(570人)、内舍(100人)、上舍(30人),分为20个斋。

太学可不好进,必须有州县官员的举荐信,还必须通过入学考试,称“补试”。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秋七月,陆游赴临安参加当年的太学入学考试,因“古学”之不足而败北。

太学

根据三舍法,生员刚进太学,都只能当外舍生。

外舍生每月一“月书”,每季一“季考”,每年一“岁考”,每次成绩都优秀,参考平日行艺,才有资格变成内舍生。

“月书”、“季考”为私试,由学官出题。

“岁考”为公试,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内舍生也是考试不断,需连续三年品学兼优,经太学博士和太学正、太学录多人保举,才有资格升为上舍生。

上舍生两年考试一次,按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分为三等。

两优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相当于进士及第。

宋时普通百姓穿褐色衣服,进士及第即“释褐”,换上官服。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释褐状元恩例》载:

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褐状元”,例补承事郎。

南宋赵升《朝野类要》载:上舍试中优等者释褐,以分数多者为状元,其名望重于科举状元

钱文季、易绂“以两优释褐”,故后人皆称之为状元。

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省试,直接参加殿试。

省试为礼部组织的考试,录取率为人取一,通过者方可参加殿试。

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直接参加省试。

解试为各州府举行的考试,录取率为百人取一,通过者方可参加省试。

▲南宋太学石经

宋朝太学被视之为“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

一则太学生生活清寒,学习刻苦,仿佛带发修行的苦行僧。

二则太学生大胆敢言,好像没有乌纱帽的监察官。

比如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请诛六贼”,后因积极主战,与江西布衣欧阳澈一同被害。


再如秦桧死后,其党汤思退执政,继续对金国妥协求和,“于是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思退、王之望、尹穑等奸邪误国,招致敌人,请斩之。思退忧悸死。


“庆元党禁”时,赵汝愚被罢身死,太学生杨宏中、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等6人上书宋宁宗,结果被问罪下狱,史称“庆元六君子”。


嘉定年间,史弥远授意其党羽胡榘与金人和议,何处恬等273位太学生相率上书,请诛胡榘以谢天下。


故朱熹赞之:太学作养风骨之士,亦是高远气象。

《事林广记》中的南宋太学平面图

检索曹彦约史料,可知曹彦约有诸多亲友曾入太学。

彭蠡的祖父、萧之敏的舅父彭图南,“首选上舍”,赐进士。

三舍法行,而淮宁君(彭图南)每冠多士。既首选上舍,赐政和二年(1112年)第。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撰墓志【8】:梅坡先生彭公墓志铭

都昌龟山曹氏第一位进士曹省,和彭图南是上舍同学。

其大父昔同舍而处,政和对大廷又同年而第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撰墓志【9】:梅坡孺人曹氏墓志铭

朱门四友之黄灏、黄灏长子黄杭也都是太学生。

幼敏悟强记,肄业荆山僧舍三年,入太学,擢进士第。
《宋史·黄灏传》

还有曹士兖的岳父晏子中

入太学以胜己者为师,月书季考之外……子中锐然发愤,上书阙下,率同舍争之。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朝奉郎致仕晏子中墓志铭》

都昌龟山曹氏14世曹孝庆

文天祥《贺曹尚书孝庆兼给事中》赞曹孝庆“兰台璧水,安定龟山”。

璧水者,太学别称也。

都昌龟山《曹氏大成宗谱》载:曹孝庆“宋理宗丙戌(1226年)入太学

曹馵(伯渊)的父亲,都昌龟山曹氏16世曹厚

讳厚,字子载。上舍。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入太学,壬申(1272年)受定。
都昌《曹氏大成宗谱》

还有都昌籍南宋丞相江万里等等,不一而足。

▲乾隆三十一年《曹氏大成宗谱》

宋朝中央官学概述如上。

地方官学诸如府学、县学,还有私学诸如家塾、书院,容后再叙。

阅读更多

宋朝官制【1】:官·差遣·职·爵——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2】:县·府州军监·路——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3】:台谏官——以萧之敏、曹孝庆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4】:奉祠·请祠——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5】:谥号——以曹彦约、曹孝庆为例

宋朝官制【6】:选人·磨勘·改官——以曹彦约史料为例

曹彦约仕途与官衔略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