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走出内耗,从戒掉父母的自负感开始

 爱读书的百合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遗憾的是,父母却总是习惯性把孩子当成“专属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负感就开始膨胀,把孩子当作是自我的延伸。

当你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对孩子时,总是能听到“为了他们好”这样的回答。

为人父母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从高度自恋开始的。不可否认,每个父母都深爱着孩子,可是父母在爱的演绎中,会把爱幻化为牺牲自我和强制要求,于是孩子就有了内耗。

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着自负感,像初中时的严格要求和高一上学期的完全放手,都是自负感的体现。

正是因为我的自负感,没有听进去一句劝,也让孩子在压力之下,陷入了情绪内耗。

父母也要有勇气承认,因为我们身上某些问题,而导致了消极的出现。

不过即便是消极问题,父母也总会把原因推给外界,而不会怀疑自己是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父母的愤怒、悲伤、焦虑、控制欲这些都会凌驾于情绪,慢慢失去了理智。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有个父亲沮丧地向我咨询,他女儿不去考公该怎么办?想让我劝劝孩子去考公,这样才有出路。

在这位父亲看来,女儿大学毕业不去找个“铁饭碗”,而要去打什么零工是自毁前程的做法。而在于女儿的冲突与争执中,双方都说得很绝情,而女儿也不再与父亲联系了。

毫无疑问,父亲肯定是为了女儿好,但即便这样也不能逼女儿就范,顺着父亲安排的人生去延伸父亲的翻版。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不稳定就是不好。这是一种自负感,当父母用自负感来教养孩子时,就理所当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正确的。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就会将孩子驱使入我们自己的世界,要么导致他们错失机会无法进入自己的世界,要么是引起孩子的叛逆。

经常会有父母说:我的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怎么长大后就这么不省心和叛逆呢?

恕我直言,乖孩子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

从心理学上来看,乖孩子背后意味着委屈和压抑,他们只是用了乖的外在来克制和隐忍内心真实的想法。

曾经有很多年,我都为养出一个乖孩子而沾沾自喜。心想我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就自己上下学,作业从来没管过,有时吃饭也是自己做,整个小学都没让我费心过。

可是临近小学毕业,我们的关系陷入了“冰点”,原来我眼里的乖孩子是那么仇视我,埋怨我从来都不管他,不关心他。

我的自负也让我失去了与孩子童年时原本美好的亲子关系,当关系变得一片空白时,信任感和亲密感也随之远离。

当孩子的表现不如家长期待般如意时,就会产生抗拒心理,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当父母无所不能时,会把孩子养成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废物,价值感也就降低了。当一个人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时,内耗也就发生了。

而正确的教养方式,是爱和接纳,是教会孩子“渔”而不是赋予孩子“鱼”。

我常常对孩子说: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承认错误,承认内心的胆怯和不安全感不丢脸。不盲目追求完美,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

当父母远离自己的自负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共情孩子时,就是在变相告诉他们,要接纳眼前的一切,不用在意别人的偏见。

只要愿意,就可以多做一些不太确实的事情或不太熟悉的新领域。不错,也是足够好。

身为父母,放弃对孩子的设想,放弃主宰孩子的未来,这个过程是艰难和煎熬的,但也是足够好的决定。

生活本身不会严丝合缝,处处都是漏洞。怎么补漏洞,比我们担心和焦虑要有用得多。

在事情不顺时,尤其考验父母的自负感,不拿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不拿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

这需要持续学习的态度,更需要时刻的察觉,当发现自己偏离轨道时,及时将自己拉回来,如此就是父母对孩子足够好的陪伴与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