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成天价的吴宓日记,空前绝后的知识分子心灵史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4-05-24 发布于江西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留下较为完整的日记的人屈指可数,其中吴宓的日记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宝贵财富。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也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吴宓日记》的时间跨度从1910年到1948年,详尽记录了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其重要性读书界早有定评。

吴宓一生的丰富、矛盾和这套日记的风格高度同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日常的衣食住行,细腻地记录了思想情感微妙的变化,刻意隐藏情感的客观叙述与直抒胸臆的表达犬牙交错。

《吴宓日记》在诸多著述中被广泛引用,仅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中提及《吴宓日记》的就有2200余篇。在旧书网上,也被超成了“天价”。

《吴宓日记》再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跌宕命运下的的独特心境与深邃智识,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个人“心灵史”,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学术史、教育史、经济史和人性史的珍贵缩影。

还有更珍贵的,就是
《吴宓日记续编》,共十册,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1974年,吴宓以他的独特的个性、眼光和人生体验,为我们呈现了那些年间“惊心动魄、天翻地覆”的历史变故。

1949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道分水岭,但吴宓写日记的笔也没有停。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并没有像很多朋友那样离开大陆,而是选择了留下。

吴宓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既得到礼遇,也备受摧残,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迭遭批判斗争及欺辱殴打,受尽苦难。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1978年1月17日,在老家含恨而终。

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忧惧中,吴宓用日记一天天地记录着周围发生的形形色色,记录着自己对“运动”的感受,记录了自己的矛盾和言不由衷,也坦言了自己力求跟上现实的步伐而又不能接受现实的苦恼,包括每次受辱挨斗的过程和他内心的感受。

甚至,在1969年至1971年,在那段遭受一生中最残酷迫害的严酷日子里,吴宓不顾全部日记被抄没后的一再严令禁止,仍偷偷地继续以日记记录自己的苦难和挣扎。

可以说,《吴宓日记续编》不仅是吴宓最后二十余年跌宕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完整个案,因为是不准备公开的私人日记,所以其中的记录更无所忌讳,读起来字字泣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