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素问》称噫,《伤寒论》称之噫气;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胃出而作声,多见于饱食之后。《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嗳声沉而长,常兼有脘腹饱胀感。多因中虚、胃气不和,或挟气、火、痰、食,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 一:食滞肠胃嗳气 嗳气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酸腐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像滑实。 治疗方面常用消食导滞,理气和中,保和丸加减即可。 二:肝气不舒嗳气 嗳气频繁,嗳声响亮,纳呆胸闷不舒,胸肋隐痛,胃脘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这种治疗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三:胃虚嗳气 神疲乏力,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便溏,面色胱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伤寒论》记载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除了以上类型,还有脾胃虚寒,理阴煎;胃虚气滞,十味保和汤; 胃寒、饮食不易消化,养中煎、理中丸; 胃虚挟痰,用和胃二陈煎,胃有痰火,星夏栀子汤; 如属肺气不降者,用苏子降气汤。 |
|
来自: 天宜xz4gehf39j > 《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