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嗝、反胃、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症……别慌!试试仲景这个方。。。

 日月76nligx4bu 2021-01-14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旋复代赭汤最全的使用指南来了,快查收!

1
方证、病机

本方原治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表证虽解,却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析其病机,乃经吐、下之攻伐,胃气因之受伤,不得正常升降转输,遂使津凝为痰,浊邪留滞,阻于中焦,气机失畅,而病心下痞硬,气机升降失序。

胃气不得和降反而上逆,故噫气频作,或反胃呕逆呕吐涎沫,舌苔白滑,乃痰浊内田之征;舌质淡,脉弦而虚,为中虚气滞之象。证候以脾胃气虚为本,痰阻气逆为标,临床表现虽然虚实互见,但以气逆痰阻为主要方面。

2
药证、鉴别

本方是为脾胃气虚,痰中阻,气上逆,本虚标实之证而设,法宜“急则治其标”,以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中。

方中旋覆花苦辛咸而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其性主降,功擅下气,药味兼咸,能化胶结之痰,为治痰阻气逆之证所常用,《本草易读》卷4称之为“下气行水,消痰软坚,除噫气而止呕逆”,故本方重用之以下气消痰。

代赭石苦甘而微寒,归肝、胃、心经,其性重坠降逆,长于镇摄肺胃之逆气,故张石顾说:“赭石之重,以镇逆气。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本经逢原》 卷1),本方少少与之,意在与旋覆花相协而加强降逆下气,止呕化痰之功,以平气逆呕噫之标;

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助旋覆花、代赭石降逆而止呕噫。

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复中虚气弱之本。甘草兼调和药性。

诸药相合,标本兼助,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清气升而独气降,则痞满、噫气、呕呃自除。

[类方比较]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中均含有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等药,可治疗虚实错杂之痞证。但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泄热配伍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为主,以温清并用,辛开苦降为组方特点,故适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本方以旋覆花、代赭石之降逆下气配伍半夏,生姜之和胃散结为主,以降逆和胃,治实顾虚为组方特点,故适用于中虚痰阻气逆之痞证。

3
临床应用

本方证为里虚挟实证,虚在胃气虛弱,实在痰饮气逆。临床证候为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呕吐痰延,或泛清水;或头晕目眩;或食欲不振,便秘;或反胃噎食;或咳喘;或气上冲不息而吐血,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滑腻,脉弦缓。

旋复代赭汤临末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扩张、胃下垂等疾病表现为心下痞满和嗳气呕恶症状者。

痰湿重加陈皮,茯苓;胃寒重合良附丸;

偏阳虚者合理中丸,或加丁香,肉桂等;

见脘痞暧腐食臭者,加枳实、神曲、山楂、大黄等,亦可台用保和丸;若暧气频频,反胃呕吐,大便秘结,宜本方合调胃承气汤。

日本学者有地氏在临床上休会到,旋复代褚汤是对虚证有惊人疗效的代表方剂。特别是当其它药物无效时,服用本方能很快奏效。指出胃虚,嗳气,心下痞满是主要应用指征。

周扬俊,喻嘉言诸前辈用本方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噎食反胃的初期仅见气分病症者可取效;者病久已入血分,单用本ガ难取效,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剂。


本方还用于痰湿聚于胃而关乎肺之候,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以咳嗽上逆、痰喘、胸膈满闷,嗳气纳减,苔薄白腻为投药指征。若随证酌加宣降肺气,化痰的药物如杏仁、陈皮、苏子,川贝,效更佳。

若用于支气管扩张所致咳逆上气,咯血不止,多兼肝经气火上升所表现的证候需以本方加凉血止血的药物,如仙鹤草、生地、旱莲草、侧柏叶、茜草、三七粉等。

据报道,本方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症,脑膜炎后遗症,尿毒症所引起的呕吐亦有效。

一般认为:半夏与代赭石均为妊娠禁忌药品,但有人用本方治愈3例重症妊娠恶阻,患者并无坠胎之弊,此即《内经》“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之谓。《普济本事方》、《济生方》等书以本方加减治肝风掉眩,痰积,血崩及呕逆诸证。张锡纯更善用本方加减化裁,如镇摄汤、参赭承气汤,镇逆汤等治疔虚气上逆所致的胸膈满闷喘逆,呕吐,膈食吐血等多见奇效。此皆可供参考。

4
名家注选:

1.吴昆:“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宜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覆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代乘脾而作上逆,逆气于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医方考》卷1)

2.方有执:“解,谓大邪已散也。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旋覆、半夏,蠲饮以消痞硬;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噫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然则七物者,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伤寒论条辨》卷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