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捋清绫罗绸缎?1分钟科普,换来4000字来愤怒 | 离谱织物吐槽

 传统服饰 2024-05-24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其实之前写《问商家「绮」为何物?第一批货直播间有售! | 网络织物鉴定》的主要原因是想铺垫一下这个系列,真正让我觉得这可以搞成一个吐槽系列正是因为这个视频。

1

绫:被当成粉皮的低价货?

这篇完全按照视频里的句子来,因为我真的很久没看到每一句都是槽点,且离谱到令人发笑的“科普视频”了!

原视频截图

开头就是暴击啊!

作者没发现自己的文案和配图就已经互相矛盾了啊?就配着的两张图,哪张是“斜着织”的?

绫一般被认为是斜纹地组织,这是作者提出“斜着织”的原因,但实际上绫是有平纹地的,这个《「绮」为何物?》里刚说过。但作者把斜纹组织直接理解为斜着织,这个视频就已经奠定了作者织物文盲的基础。

实际上只要是机织物经纬线都是相互垂直的(非得跟我杠有时候无法行程严谨的90°我也没办法)被称作“斜”纹是经纬相交后呈现了倾斜的布纹。这就好比,我们堆硬币,每一块硬币都和前一块相差一点,硬币就能堆出倾斜的效果,但硬币本身还是平放的。

(斜纹棉布,图/网络)

(不同方向的斜纹[经纬线异色便于辨认],图/csdn.net)

但不懂绫就不懂吧,作者还给“绫”泼脏水。这“绫”但凡会上网,看了这个点赞量也得投诉作者搞织物网暴!

原视频截图

作者到底是哪里看来的资料,竟然能得出绫“制作原始”“档次较低”“价值最低”这种结论?从有“绫”这个名称开始,人家都没受过这么大的侮辱!

看看书上说的,“绫,东齐谓布帛之细者曰绫。”“绫,文缗。绫纹,夫增帛之有文(纹)者多矣,而必以绫纹释文(纹)……则以绡帛之中,惟绫为最多文也。”哪句话像是说它“价值最低”的样子?绫一直都算是高级丝织物!而且,咱也不知道,啥时候丝织物都开始搞“丝竞”了。绫罗绸缎本来都是对高级丝织品的统称,怎么作者啥也不懂还得在这里排个榜呢?

这是不是除了分贵的贱的,还有拿“三尺白绫”玩梗,就编不出别的花样了?而且作者逻辑堪忧,“三尺白绫”的梗源自于杨贵妃的戏曲故事,作者自己都说“适合宫廷上吊”又怎么能得出价值高低方面的结论呢?

作者似乎有一个异于常人的资料库,比如他的这句“薄如蝉翼,明若窗绫”说的是汝州粉皮,它却拿来佐证绫的价值。

(汝州粉皮介绍)

明代《装潢志》里的确提到了一种“糊窗绫”,但说的也是在装裱书画所用“绫”中“糊窗绫”都是一种比较次等的选择。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生活常识问题,一样是“绫”,也分不同的产品等级啊

而且,丝织物“轻薄”也不等于它价值低。这不是菜市场讲价,丝织物“轻薄”反而会成为它高价的理由,主要看造成“轻薄”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现“轻薄”所需要耗费的技术和人工

2

罗:不及格的小学语文?

下一个倒霉蛋就是“罗”了,没错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依然是作者文案和配图互相矛盾。

原视频截图

请问,有什么机织物是经线没有绞缠在纬线上的?经线和纬线要是脱离了,还怎么织成一块布啊?作者真乃神人也!

(平纹织物经纬线交织示意图)

“纱罗织物”又名“绞经织物”,是因为经线没有像一般织物那样平行。而且,看起来是至少两组经线通过纬线相绞,实际上一般是一组绞经、一组地经,“运动”的是那一组绞经。

(纱罗组织中的“绞经”和“地经”)

接下来,类似“三尺白绫”的戏码又出现了,这次往下三路走。我很好奇,是不是只要和织物服饰相关的科普,就一定要擦边,无非就是多擦少擦的区别。

原视频截图

可惜,这上面几乎每一句作者都没有提供依据或出处,每一句都有很大的漏洞。套用作者前面的逻辑,有“三尺白绫”这个词就说明绫适合上吊,那适合做贵族裤子的应该是“纨”啊,因为有“纨袴子弟”这个词(不过作者可能没意识到“纨”也是一种织物名)。“罗裙”在诗词中常见,但之前《裙下有裤:古人也要防走光么?》里已经聊到过,古人不单穿裙子或裤衩,所以作者想要的那种“若隐若现”就别想了

此外,罗虽然在如今的商业面料中不多见,但从出土发现得很早,并且几乎贯穿中国古代历史。马王堆汉墓时期的罗已经是四经绞罗了,而我国发现的绞经织物(或印痕)最早甚至可以推到商代

(马王堆出土的绮罗)

最后这句“唯独它(罗)的名字不带绞丝旁”已经能帮作者将织物文盲中的“织物”部分去掉了。

原视频截图

“罗”是繁体“羅”的俗字,元代《俗字谱》中已经出现,民国时期被定为“羅”的简化字。所以,罗是带“纟/糹”部的。比作者这段发言更迷惑的是粉丝评论,有一种虽然大字不识一筐但格外理直气壮的感觉。

作者不仅错误地认识了“罗”字,还错误地认识了“绞丝旁”。因为“绞丝旁”跟绞经织物没有关系,绞丝旁来自于象形字“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糸”的甲骨文)

用“绞丝”作为偏旁名称的原因可能是,传统生丝的卷装形态就叫“绞丝”,且就和这个字形很像。虽然如今是不常见了,但对于以前的人来说还是很熟悉的。

(通草画)

(图/《纺织品标准应用》)

如果作者愿意去百度,百度百科的“绞丝”甚至还配了一张很形象的照片。

(百度百科图片)

现在也有一些文章指出,“糸”字所指的不是蚕丝,而是指加捻合股的纱线或绳。但不论是哪一种,显然都不是指织物,很显然作者在忘记小学语文的前提下把“绞丝”和“绞经”自作聪明地混为一谈。

3

绸:天下就你不识我

当我看到“绫”“罗”都这么离谱的时候,想着也就四个,后面两个应该能改善一下……然后,“绸”就给了我暴击!

其实看得资料多了,大概看一下这些科普视频就知道用的可能是哪类参考资料,是书里的还是百度里的,又或者杂糅别的视频的。但这位实在是超出我的认知了,我怀疑作者要么是听了什么墙根,要么是玩的什么传话游戏,又或者显示器坏点很多,否则无法解释作者是如何做到带上了一些有关联的关键词但又全是东拉西扯的错误,现在数据损坏这么严重的吗?

依然是一句一槽,三句N槽的文案配方:

原视频截图

上面这四句可以至少写四千字吐槽,但篇幅原因就简单归纳一下:

1,以“绸”为名的,有平纹,也有斜纹,还有更复杂的分法;

2,“绫罗绸缎”都可以用“丝滑亲肤”形容,理论上来说,缎的浮长会更长一些,会更具有光滑的视觉和触感,“绸”则相对紧致细密;

3,“绫罗绸缎”都适合做贵族衣衫,这个作者一直试图把这四个分成适合制作不同部位的面料的逻辑很神奇;

4,“绸”在早期写作“紬”,原来指的是区别于长丝的绵纺织成的平纹织物,而长丝所得的平纹一般可统称为“绢”。到了明清时期词意有所改变,常用来指是平纹或斜纹的暗花织物,而这类织物早期可称作“绮”或“绫”。也就说,不论是哪一种“绸/紬”的概念,都无法等同于“绢”。

(古代平纹织物分类,制图参考/《中国丝绸艺术史》)

接下来,更离谱的概念出现了:

原视频截图

作者的逻辑是:绢→(起褶皱)→皱子→(加绞丝旁)→绸子……且不说“绢”和绸的关系前面已经谈过了,只说这个推导逻辑,别的丝织物不叫“绸”难道是因为不“容易起褶子”吗?

实在是没听过有啥面料叫“皱子”,但联系上下文怀疑作者是混淆了“绉”。“绉”是平纹织物,只不过使用加捻纱线,所以织成效果在布面上会有一些颗粒状的起伏。“绉”类织物在明清时期也常被称作“绉绸”,算是进入了扩大词意后的“绸”类家族。但“绉绸”不等于“绸”,这个词的重点更在于绉,往下分类也习惯性称“X绉”而非“X绸”。

(乔其纱,绉类织物)

正是因为晚期“绸”的词意扩大,所以“丝绸”才成为如今常见的对于丝织物的统称。在此之前,丝绸的统称还使用过“帛”“绢”等。但对于一些更为高级的丝织物,人们提到的时候还是会使用它们原本的名字,比如“锦”类织物。

原视频截图

晚期被称作“绸”的织物里,至少包括了平纹素织物、绉类织物、平纹暗花织物、斜纹暗花织物等。

4

缎:我的反面见不得人?

缎的部分,相对槽点少一点,真的是相对整个视频而言,但依然充满了许多神奇的“想当然”结论。

原视频截图

且不说这段话毫无逻辑性可言,为啥“反光效果好”“反面没光泽”的缎适合做“贵族外套”和“被面”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反正,这个作者毛病就跟一些言情小说要给每一个出场人物配CP且要求“双洁”一样,这“绫罗绸缎”在他笔下就肯定得有一个适合的用途,彼此还不能交叉重叠。

但这句“反正反面不接触皮肤就行”实在让人看不懂,就算不做外套也可以不接触皮肤啊,作者难道不知道衣服有衬里吗?就算是“被面”,作者要么再想想人家为啥叫被“面”呢,不也是因为“面”和“里”是可以分开两种不同的面料。

(传统软缎被面)

虽然“缎”可分正反面,但反面只是相对正面少光泽而已,根本到不了无法接触皮肤的程度。而且绫罗绸缎都只是粗略的分类,实际的织物情况会复杂许多,比如明清时期很流行的暗花缎就是正反面互为花地,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原视频截图

作者的另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在“绫罗绸缎”里打转,实际上这个词也就是将常见的丝绸品种组合起来并且我们目前比较常用。与此类似的还有锦罗绸缎、锦绣绫罗、绫罗锦缎、绫罗纱绢等,倒也没有非谁不可的意思。

和扩大词意后的“绸”类似,“缎”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在明清时期也十分流行,且出现了很多非缎类织物但以缎为名的,词意也处于扩大之中。以“绸缎”来形容,更像是对当时流行的丝织物的总结,如果还叫“绮罗”这么有年代感的词反而不合适了。

“缎”和“绸”在明清时期都出现了以地名命名的品种,如潞绸、瓯绸、广缎、京缎。这些产地命名的织物是否完全符合我们如今对于“绸”或“缎”的定义已经比较难确定了,但明清时期的确有以“缎”为名却并非“缎”类织物的实证。可见“缎”也如同“绸”一样在扩充词意。

5

知识和流量从不成比例

后续强行补充的那几个,也是不如不补充。

原视频截图

前面已经提到了,“帛”算是早期的丝织物统称,但一般指的是平纹素织物(这个时候斜纹、缎纹都还没有出现)。如果非得说要符合“用粗丝织出来”的定义,也该是“紬”。这个也在前面提到了,是用绵纺所得纱线织成的平纹织物,所谓棉纺就是以废丝、茧丝以及短蚕丝为原料纺制出的纱线,相比天然长蚕丝,所得的纱线比较粗。

原视频截图

“纱”则是一个外行人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略微懂一些传统织物就知道谈起来并非三言两语的织物种类。简单来说,只有平纹纱是符合这个作者所说的,并且由于早期平纹织物被分得很细(参考前面出现过的那张分类图),每个都有一个单独的名称,所以还需要符合更多条件,只不过如今的我们从考古实物和文献比对来看,已经比较难以确定了。

原视频截图

“锦”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贵重的一类织物,显然也不仅仅是有花纹而已。要做到“织出来全是花纹”,单层色织物就可以(如果不限定这个花纹必须要有色彩,单层暗花织物也可以),但我们一般认定的“锦”显然比这个复杂许多,狭义的锦是双插合重组织,可以理解为有多组经线和多组纬线交织

(经锦展板,图/丝博)

(纬锦展板,图/丝博)

“锦”作为一种贵重且复杂的织物,几乎没人往上面绣花,虽然这是“锦上添花”的主流解释,但实在是太不符合美学了,就像在一张印刷满图案的海报上再涂抹颜料一样,属实有点多此一举且吃力不讨好了。这个成语更大可能是指锦的图案风格,或者这里的“锦”是一些特例,比如赵丰书中提到的兼用“经纬丝线色彩排列变化和花地组织不同”的单层色织物。

最后,我一定要顺便蛐蛐一下某些人(哦,就是背后说他们坏话)。每次这类吐槽文字下面就有一些小号会冒出来,一边忿忿我吐槽是为了蹭流量,一边又嘲笑我流量少得可怜,我也不知道这逻辑是怎么自洽的。所以上大学的人少,上小学的人多,是因为书越往上念就越不占理?但我不敢真这么问,因为反智的人真的会说是的。

就我写这篇吐槽的时间(从上周五5.17到今天5.21,中间周末我出去玩了),这个视频仅在小红书就从这个数据——

涨到了这个数据——

在这个唯流量是真理的时代,这些视频的高数据只是让我更大概率刷到它并且进入我的待吐槽名单而已。毕竟,我吐槽是为了让自己爽(顺便显摆一下我很懂),并不是来积功德、拯救苍生的。或许每一个自媒体教程里都教博主们要有“利他”内容而让有一些人有了错觉的。现在我来更正一下,那叫“媚他”,而我,“爽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