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方法错,湿气更猖獗!教你4步精准辨湿寒湿热,对症祛湿才有效!

 呵呵8909 2024-05-24 发布于云南

相信大家对“湿气”两个字并不陌生。

通常我们“胖了、懒了、口臭了”百度一下说要“祛湿”;“倦了、油了、腹泻了”再百度一下还是要“祛湿”。

那到底什么是“湿气”呢?恐怕了解的人并不多。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

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肠胃痉挛。

这时,不少人会想尽各种办法祛湿,但都不尽人意,反而越祛越湿,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辨证祛湿。

中医认为,湿气分为“湿热”和“寒湿”两种类型。湿热和寒湿,看起来都是属于“湿”的范畴,两者却有天壤之别。那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呢?

4方面判断寒湿or湿热

1.观舌苔

寒湿者: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湿热者: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

图片来源:@网络

2. 看大小便

寒湿者:尿液色清,无味,像水一样;大便溏稀,气味相对没那么重,颜色稍淡,黏性也没有湿热那么强。

湿热者:小便发黄,味道重;大便溏稀,气味重,粘马桶。

3. 观头面部

寒湿者:面色无华,发青发白,无血色;时常会感到“头重如裹”,脑袋发沉,就像戴了顶很重的帽子。

湿热者:油光满面,脸上容易出油,长痘,口唇发红。

4. 查体感

寒湿者:汗出肤冷,身上基本无异味。

湿热者:体味很重,容易出现狐臭、脚臭等。

经常有人说:“知道自己湿气重,所以经常煮点红豆薏米来祛湿消肿,但为何往往喝了一段时间,湿气一点没去,还觉得身体越发的肿了呢?”

实际上,祛湿的方法不当,盲目祛湿,不仅祛不湿,还有可能越祛越湿。对于祛湿,大家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祛湿的3大误区,你中了几个?

误区1:祛湿就得多吃辣

民间有许多祛湿的方法,最常见的是通过辛辣来祛湿。很多人说,四川、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欢吃麻辣火锅,因为一出汗,湿自然就祛除了。

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适当吃辣椒确实可以发汗除湿。但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所以中医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而非发汗。

误区2:祛湿喝红豆薏米水最有效

“祛湿”这个概念爆火是在5年前,那时,一款养生界的神仙水—— 赤豆薏仁汤横空出世!

从此,赤豆、薏仁这对黄金组合,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赤豆薏仁”就是祛湿的代名词!

然而,悲催的是,赤豆薏仁并没有去掉国人的湿气,部分人喝了反而湿气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虚。原来,用赤豆薏米祛湿并不适合所有人,它主要针对“湿热”体质!

网络上像“赤豆薏仁汤”这样,只能祛一种湿气的“祛湿良方”铺天盖地!很多人从不辨别自己属于哪种湿气体质,就胡乱吃祛湿食物,结果只会导致自己湿气越来越重,体质变弱!

误区3:只顾“祛湿”不“健脾”

很多人在“湿气重”时只顾着祛湿,却忽略了健脾,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旧湿气刚走,新湿气又来”。

祛湿时最好兼顾祛湿和健脾。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健脾则能使祛湿更容易,进而产生良性循环效果。

那么眼下正值春夏交替,体内湿气肆虐,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的湿气类型进行调理呢?那就不得不提到湿气的克星---艾灸。

巧用艾灸除湿寒、化湿热

艾灸的纯阳之热,可以散寒;引火下行,可以退热,疏通经络,可温固脏腑,增强排湿。

当然,在面对寒湿及热湿症状时,艾灸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需要我们适度调整,对症施灸。

如寒湿者,多为气血凝滞,气血运行受阻,艾灸时除祛湿之外,亦需兼顾充沛阳气之要穴,提阳祛湿,散寒化凝。

湿热者,湿热交困,重浊粘腻,一方面热因为湿气存在,成为於阻,又一方面,湿气为热气所蒸,易损阳气。那么艾灸时除祛湿之外,要配合疏泻火气热气穴位,散热除湿,调和阴阳。

1. 寒湿人群

寒湿人群建议艾灸、、、、等穴。

中脘、关元及足三里穴是常用的调脾胃、补阳气之大穴。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运化水湿的作用;

足三里有升阳益胃之功效,是调理脾胃虚寒、气血亏薄不可缺少的用穴。

2. 湿热人群

湿热人群建议艾灸、、等穴。

曲泉是肝经的合穴,对清肝火、祛湿热有一定的作用;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可以把体内的湿浊毒素排出去,用来养血、调月经、妇科病也很好;

丰隆,则是祛除湿气、化痰的必取穴,不管什么湿都可用到它!

当然,除了艾灸之外,还要舒缓情绪、避免熬夜、忌辛辣大补食物、勤锻炼等养好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祛湿趁现在,让我们一起过个轻松的夏季吧!

家庭刮痧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