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屋记忆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时代的车轱辘啊,滚滚向前,路上的风景线不停变换,影射从它旁边匆匆而过的人、游移过的物件,与自身参照着划过的痕迹。那些留下的记忆,跟文化的进步关联多少?或者说它以什么方式诠释着每段历史人文?

也许,是因为自己浸染了太多乡愁,留在岁月里的很多曾经都无法删除。有代表性的,当属居住过的农村瓦屋,泛着陈旧时光的味道。那些泥砖墙身,桁桷瓦砾组成的简单瓦屋,以及它大概的建造材料、工序也曾经耳濡目染。

泥砖,顾名思义,必然是以泥做材料而成的砖,而且是耕作地上的土胚泥。制作泥砖的工具叫做“砖斗”,材质大多是杉木板或其他不容易开裂的木板。双面刨光成厚度约三厘米、宽度约十二厘米的实木板,按长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多厘米的内尺寸,用卯榫的方式紧固成一个结实的空长方体。窄的两边木板各卯上两根木方到底部,木方上或卯榫或用钉子钉上把手,起到提拉砖斗的作用。此木方高度从砖斗底起约八十厘米,亦可因人的身高设定此木方的高度。

图片


砖泥是粘稠度和韧性都较好的现成耕地泥,首先预估所需砖数,约需要多大面积内的耕地泥土材料,然后适量灌水,犁耙至泥浆状,停浆一两天,把水排放至粘稠糊状,然后以人力牵着耕牛,将泥浆均匀反复踩踏,而后撒上适量剁好的禾稿,禾稿长度约十厘米,泥胚之间起到互相牵引的连接作用,粘而不稠是最基本的成砖条件。

做砖也叫“打砖”,砖斗放在砖泥旁边已准备妥当的平整空地上,用铁耙满上足量湿泥胚,放入砖斗内,双手紧按砖斗扶手,用力压紧砖斗,单脚把泥胚踩踏均匀,再抹平,双手抓住扶手慢慢提拉,直至砖斗与砖脱离,便告砖成。砖斗内框必须是湿的,脱砖才囫囵省力。每打完一个砖,都必须用自制的禾稿圆扫,把砖斗内框扫湿,利于脱砖。几天后,经过削砖、停放至干透,就是硬实的砌墙材料了。

图片


还有一种墙是夯土石灰墙的墙体,我见过后期的夯土墙建造方法。材料是山上挖的黄泥土,车子运回来之后,与石灰按比例合成,再加上松毛针、糯米饭团、红糖等混合,增加韧性。夯墙的时候,用厚实板条拼成平直的长方形大块木板,夹空成所需厚度,保证绝对稳当地垂直固定在要夯墙的地基上,倒入适量的黄泥土、石灰等的混合材料,用夯棍将黄泥土完全夯实,再循序渐进加黄泥土夯实,如此重复夯至黄泥土与板相平,拆开平移或上移继续完成另一幅。为了增加墙体牵引力,转角或墙与墙连接的地方利用竹篾扁条加固,竹篾扁条弯成直角,放进两墙角连接处,填入黄泥土压住,夯实。竹篾扁条数量适当即可。听建房师傅说,这种夯土墙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不能一幅刚好,就马上进行挨着的下一幅,特别是夯到了一定高度,墙体尚湿,坍塌的危险性也增加。


图片

无论是泥砖墙还是夯土石灰墙做成的瓦房,其共同特点都是中间栋部高,两边屋檐低,这也是瓦屋最基本的排水结构原理,最大的是栋桁(所谓的栋梁之材应该就是这种喻意),其他的排桁相对较小。桁木(与栋梁由高到低平行排列)和桷木(固定连接高低之间的实木板条,互相间隔距离由瓦的大小决定)排列稀疏决定屋面架构的稳固程度。钉子钉好桁桷之后,就可以铺排正屋脊和两斜屋脊瓦面,排瓦必须先阳(仰)后阴(俯),意思是外弧向下排在桷木与桷木之间,摆放密度适当即可,每两排仰瓦上面再放一排俯瓦压住仰瓦,形成顺利排水功能,再用砖与沙土结合,石灰泥浆或红毛灰(也叫水泥)混合沙土垒砌成结实美观的正屋脊和斜屋脊。整体瓦面完成后才做檐口,檐口由滴水和瓦当辅以泥浆糊收口。做成后,挡风防漏效果好,立体气派不凡,远观宏伟,近看典雅,具备时代美感,匠心独具。在保证坚固的前提下,结合个人和匠人设计理念,玲珑浮凸,流畅线条。或者雕梁画栋,在增加民俗文化色彩的基础上,体现经济追求的奢华和物质追求的高贵风水格局。甚至在还能够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细腻程度,判断出主人拥有的财富与格局品味。

图片


据记载,瓦产于西周,瓦屋始于春秋末期,可见其浩浩荡荡而来的砖瓦大军历史鼎盛之久。其制作工艺和样式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不单是瓦的制作技术,建筑形式也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气候因素,另一方面讲究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分成南北民居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广东等地所见的瓦屋,多以上三下三、上三两廊、上五下五、排屋或围屋等形式存在。也以其具有代表性建筑形式,浓郁的地方色彩,成为各个地方展示特色古民居的一张重要名片。这些分布在各村落,保存相对较好的古代建筑,犹以祠堂、庙宇更甚。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而且里面构造也别具一格,木桁挑梁的地方,处理得惟妙惟肖的木工雕刻工艺,手工精湛细腻,油漆颜色的浓艳衬托,每一处都是一幅独立的图画,或人物,或花草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栋梁桁和排桁上各种图案,有龙凤呈祥、有八卦悬梁、有九子登科等寓意吉祥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画作,栩栩如生盘桓于栋桁和其他桁木之上,凸显了各地域热情好客,团结进取的宗族文化。

图片

图片

瓦屋独立门楼,也叫鼓楼,是正屋院子外的建筑。是规模较大的瓦屋建筑当中,必不可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圆柱、大门、石砖或泥砖与石砖混合垒砌,屋顶是四角或六角,伸出部分成燕尾状。桁木尽显华贵,雕梁画栋自不必说,屋顶上的屋脊燕尾,在建筑风格上有意无意中表达着尊贵的特色。相宜的搭配,具备了凉亭的潇洒突兀,也有城楼的典雅霸气。古语有云:门楼是字,房屋是书。所以说门楼甚至更能体现出中间的内涵故事。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形象,总会更加引人好奇而一探究竟。另外从风水角度来说,门楼跟正屋的分金是不同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外分金”。 

 
尽管瓦屋在建筑史上的土木研究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却注定摆脱不了与时代脱轨的命运,作为古建筑而言,大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甚至应该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让它的古朴沧桑成为考究土木建筑的依据。作为很多破落的危瓦房而言,涉及柴房,猪圈、牛棚等的原始用途。单独而濒临坍塌的存在,早已失去了其价值意义。就安全问题,拆除应该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站在保护的角度,真的有点鸡肋的味道,“吃之无味,弃之可惜”。

图片

图片

看着一座座砖瓦房老去和那些断瓦残垣,心里陡然有种与过去告别的寂寞。好像随着泥车而去的是再也站不起来的岁月。不单与它的主人告别,也与这个时代告别。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很多规模较大,修缮保护尚好的瓦屋,在政府和民间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得到了及时保护,经过不同方式的修复加固。以老貌新颜重新展现往日风采,让这些古村落成为了山区旅游参观的重要亮点,创造着存在的价值。

 

END

图片

彭武法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