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治理的“人民”方法论

 wyouc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以“人民”为方法论:

 构建小营巷社区自治之道

作者介绍

王晨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教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社会,基层政府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代表著作

探索社区治理自主话语体系不仅是社区工作者的方法论,也是社区研究者的科学使命,构建在地化的社区治理范式与自主话语体系,一方面能够充分彰显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生动与鲜活,另一方面,也会让治理者陷入到守正与创新的张力之惑。以“人民”作为方法论,不仅是将“人民”作为治理对象、研究对象,也是观察“人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发起者、行动者、享有者和评价者的逻辑机理。无论是社区故事的主角配角,自始至终,人民都是主力。作为一个在复杂场景复杂问题中最为精简有效的价值立场——“人民”视角,往往能为社区治理陷入理论困境和实践难处时提供逻辑自洽的解答、共识,乃至信仰。

1

人民”方法论:

“小雨馒头”让“人”的再定义更具象表达

“等明年来开会时,我一定要拿着'小雨馒头’在人民大会堂前面拍个合影!”这是小营巷社区支部书记曹琛书记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社区给大家做分享交流时的结束语,台下的社区居民百姓纷纷点头认同,大家举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早已在心中认定实现的承诺。平凡朴素的馒头,是如何抵达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的?正如陈茁博士《一个馒头撬动的社区基层治理》所写:“小营巷的馒头看似稍显平庸、古老、甚至慢吞吞,可事实上,正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传承中,小小的馒头在时代的巨变中重新缔结起小营巷居民、社工、和共建社会团体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成了一支稳住根气的锚。”小雨馒头,已然是小营巷社区的集体代言,刻画的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关爱与相助,折射的是平凡人群中的肝胆相照。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人民”这一概念总是有着过于熟悉却又过度宽泛的理解:很容易将其与同样具有抽象意义的国家概念相关联。正如我时常在《政治学原理》课堂上讲到:“这是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来源”“是党和国家的话语中心”“是创造中国故事与中国奇迹的核心力”。毫无疑问,自古以来“人民”概念已经拥有了公认的强大生命力,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一个又一个进阶的宏大理论释义中忽视了它原本朴素的底色,比如下沉民间、根植群众,细碎到柴米油盐又辗转于悲欢离合之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中国智慧,凝练成为了小营巷社区百姓的公共信仰:“人民”这一概念的诠释在这里简单又直白,就是在制作馒头的一道又一道工序中,在一轮又一轮蒸腾的人情热气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走相送中,掰开揉碎,直抵人心。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的范畴是彼此关照的邻里,是尽心尽力的社工和志愿者,是勇于奉献乐于参与的社区参与者,是一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信任,是一段社区场域中关于“我”和“我们”的关系认定。当“人民”的概念与关系得以更具象化的呈现,社区治理的主体与客体得以统一,更进一步地说,社区自治开启良性运行。

作为一名社区治理的研究者,厘定研究对象的定义是第一步也是体现研究立场的关键一步,“人民”方法论作为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与价值依据,不仅让鲜活的社区故事为社区研究注入人情冷暖,也能让理性的科学验证为社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底气,以此双向赋能,正如何艳玲所说:“关注人民,是作为研究者的自我提醒,即关注具体的人的境遇,关注时代波动下个体的喜怒哀乐,在理解个人性境遇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提炼。”

2

“人民”方法论:

“小雨厨房”让“人”的集体行动更自觉主动

在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中,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既是治理目标也是治理效果的体现。社区作为城市问题和城市风险的集中地,它所能呈现的从意识到行动的“共同体”特征尤为可贵:先能实现将“人”的共识汇聚,再将复杂人群的个体利益与社区整体利益、个人生活发展需要与社区服务建设进行调和统一,进而以相对一致的目标和灵活方式来达成集体行动,同步实现个人生活和谐美好和社区生活安定团结。这需要空间供给,需要时间输入,需要故事贯穿,需要人情滋养。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当我们把社区生活场景简化为“一顿饭”的时间尺度,那么,在社区里共同做一顿饭可以意味着什么?在小营巷社区的共享厨房里,这可以是在一块不大的场所里一起制造的人间烟火气,可以是为社区老人烹制一道健康餐的爱心孝心,还可以是邻里话家常通民情畅民意的自留地。在这里,草根厨艺与民间智慧合作生产,用灶台上的柴米油盐烹制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热辣滚烫。

往往,厨房里忙碌的都是家人的身影,在小营巷社区的共享厨房里,进进出出忙活的都是社区居民百姓的共同亲邻。有几十年如一日都在为家人张罗一日三餐的阿姨长辈,有厨艺精湛愿露一手的社区志愿者,有切菜、端盘、洗碗行动麻利的社工和青年学生,有热心公益服务积极供给食材的社会组织,还有,慕名而来一睹为先的社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每一个分工默契的人物,仿佛都因“会做饭”而变得角色丰满起来。在小营巷社区的共享厨房里,因为“一起做饭”能调动跨年龄、跨身份甚至是跨社区的人群聚合进而生成的新型社区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模式,这种被称为“命运”的事物,在中国,我们称之为“缘分”。

在共享厨房的公共空间里集结民心民意,这属于社区治理的研究范畴中“情感治理”的逻辑,即是“通过服务建立情感”,以社区情感再生产过程的干预来协调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重建社区成员间关系来缔造更自觉主动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因一顿饭而“结缘”的公共空间,不仅能激发公共责任,达成公共行动破解公共问题,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小营巷社区在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的路径,一面探寻社区微更新的可行性,一面在营造社区活力、凝结社区共识,实现社区公共精神的塑造与自治文化的传承。

走出社区,人们记住的究竟是社区里的厨房还是厨房里的社区,答案或许未知。重要的是厨房里的这些味道,在翻炒的锅气中,和家园、邻里、互惠、奉献、回馈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缠绕在舌尖心间有关厨房的回味,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3

3、“人民”方法论:

“助人自助”让“人”的获得感更触手可及

自上个世纪的美国城市规划师亨利·丘吉尔在《城市即人民》中提出“城市属于它的人民”的基本思想,到近几年来中国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治理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先”“以人民为主”的中国式城市治理逻辑,这也相继回答了“为了谁”“谁主导”“谁创造”“谁享用”等系列问题。1 人民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需求主体,更要体现为其是价值共创的主体,基于共同生产与价值共创的场景设计,能够实现群众百姓在公共服务各个环节中与服务提供者、管理者形成密切互动的一种参与形态,通过合作式、互动式的参与模式,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对话、整合与协调。在此基础上,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应运而生。在一定意义上,治理者也是被服务者,奉献者也是被回馈者,在“助人者自助”的良性循环中,人性的善意与社会的善治达成统一

在小营巷社区,活跃着好几支志愿者队伍:他们有专为90岁以上高龄老人风雨无阻送餐的小雨送餐队,有每周三为社区老人做馒头的小雨馒头组,有在社区共享厨房精心为百姓烧制饭餐的“大厨志愿者”,还有到了腊八节为邻里送腊八粥而组建的送粥志愿队等等。在这里,当群众有需求、有难处,总能召集到志愿者来帮忙解决,也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在这些志愿者中,有邻里熟悉的“徐叔叔”“唐叔叔”“林阿姨”“田阿姨”等社区原住长辈,有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兢兢业业的社区工作者,还有仅一面之缘但也热衷于奉献的青年学生甚至是外卖快递小哥。小巷子里承载着邻里、城里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之间的大爱,用行动让敬老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内化与传承。

正是社区志愿者的深度参与和密切合作才能为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基础、情绪供养、专业支撑、资源保障、科学决策等,更为重要的是,志愿者行动有效地构建了居民与社区居委之间情感联动与信任托付,外在彰显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内在”强化了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内部的情绪理解和行动团结”。2一度走向“公共人衰落”的社区,基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精神再度实现了“社区人”的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回应了当下中国韧性社区建设中“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指向。基于此,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中国的基层治理仅仅依靠法律为基础的秩序难以实现可持续的良法善治,回到社区生活,来到百姓身边,当我们感受到面对崇尚家庭、社群和集体的中国社会时,更需要一种依靠温情互助、关系构建支撑起来的治理秩序。3于是,在“助人自助”的信条中,“人”的获得感更触手可及。

以“人民”为方法论,是以人民的名义,皆是人民的正义。

访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小营巷社区书记曹琛

参考文献

1.[ 卢庆强.“人民城市”理念的人民主体观与城市现代性 [J]. 新型城镇化,2023(07)。]

2.[ 赵云亭,唐有财,王静. 社区志愿服务助推社区韧性治理:价值意涵、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 [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3 25 (04)。]

3.[ 张力伟,高子涵.人心与治理:如何通过提升社区温度塑造社区韧性?——基于D社区的个案研究 [J]. 社会政策研究, 2022(03)。]

城市大脑研究院驻研工坊简介

驻研工坊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本着院地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联合搭建的汇智共建实践平台。驻研工坊以现实问题与需求为导向,在合作双方中遴选组建青年研究队伍,链接政企社专家,并带学生进驻实地常态化开展工作。共同出题,共同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通过在地场景式研究与应用,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并为驻地沉淀研究成果,服务城市,助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