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对病因赢健康

 和谐世界 2024-05-24 发布于福建

中医治病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所见联系疾病的本质,治病求本。本期特推出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感冒久咳不愈看看中医

感冒是人们近来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让不少人遭罪,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婴幼儿和体弱者反复感冒,咳嗽不愈,大大影响了健康。那么,中医遇上感冒,会怎样辩证、用药呢?

分清风寒和风热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往往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舌不红,治疗时常采用辛温解表法。而风热感冒主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干而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稠鼻涕,口渴想喝水,咳嗽吐黏痰,治疗常用辛凉解表法。

有痰不宜养阴清肺

从中医的角度看,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一概称之为外邪。外邪侵犯到肺,才有咳嗽与咯痰。肺是五脏之中一个娇嫩的脏器,经不起寒、热、燥等外邪的影响,肺气不利就会出现肺气上逆的症状,如咯痰甚至喘息等。所以,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方案是,有外邪时需区别寒邪与热邪,寒邪用温散,热邪用清散,总之要把外邪驱逐出去。一般在咳嗽早期(也就是急性期),宜用宣肺药,使外邪不致闭藏于内,便于痰液排出,咳嗽也就自然停止了。对于后期咳嗽的患者,中医多采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的方法。对于小儿高烧不退,可采用耳穴放血或耳穴贴敷疗法,效果很好。

感冒咳嗽虽是常见病,但用药大有讲究,切忌擅自滥用。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只要有痰,则不宜用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膏或养阴清肺口服液等,如若用错药反而会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受凉、熬夜或处于疲劳状态时,易感受外邪而发病。过食辛辣食物同时受寒气侵袭,也易患感冒。因此,在感冒多发季节,应尽量避免上述诱因。

颈椎病,先治筋后调骨

骨错缝,筋出槽

颈椎病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中并无此病。中医对于颈椎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将各种症状归属于痹症、痿症、眩晕等范畴。对于其发病原因,较为经典的描述是“骨错缝,筋出槽”。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痰瘀交阻、气滞血瘀所致。

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颈椎病,都与“筋”和“骨”损伤有关。其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颈部肌群的维护、保养不当,从而产生劳损,导致颈椎退变加重。颈椎部位筋骨失衡,不都是椎骨出了问题,更多是因为筋先出了问题,这里的“筋”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筋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在大部分情况下较之于骨,更容易发生劳损或失衡。所以,治疗应坚持“筋骨失衡,以筋为先”原则,先调理“筋”的状态,再逐步恢复“骨”的平衡。

柔筋正骨加药物治疗

颈椎病患者可以到正规中医院进行按摩推拿,这是中医治疗多种类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

1.按揉松筋。在颈部、后枕部、肩部施用一指禅推法、点揉法或拿法(推拿手法名),改善颈部肌肉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操作时,应注意力量应由小到大,使颈部、后枕部、肩部充分放松。

2.點穴止痛。中医师会在患者颈部、肩部的一些重点穴位进行点揉、弹拨,起到止痛、缓解痉挛、分解粘连的作用。较为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等,每穴操作1分钟左右。需要注意,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上颈段点揉的力量不宜太大。

3.药物治疗。中药局部外用如贴膏药,舒筋活络外敷包等:使中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充分发挥药物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药理作用,又可避免使全身阴阳、气血平衡被打破,且使用方便、快捷,易于接受。此外,针灸、中药熏蒸等方法,治疗效果也较显著。

专家提示用葛根、伸筋草、透骨草、川芎、蜈蚣、地龙等以通筋活络,片姜黄、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白芍以柔肝缓筋,或加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或加防风、细辛、白芷以祛风散寒,或加地黄、补骨脂、桑寄生以补益肝肾,诸药合用,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柔肝缓筋、补肾强骨。对于症状较重者,可适当增加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的西药进行缓解。

运动缓解颈椎病

1.锻炼脖子 双手掌撑住下脖,发力,上托或下压,坚持10秒,双手交叉抱头,手往前压,头往后仰,会感觉脖子后面发热,坚持10秒,双手抱头,手往左推,头往右转,然后交替10秒。

2.揉肩颈穴 脖子和肩膀中间的节点叫肩颈穴,揉一揉这个地方会感到非常酸,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效果非常好。

中医治哮喘,化痰是关键

哮喘,中医称之为“哮症”。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有些患者往往痰多难咯,许多化痰、排痰、祛痰的中药就可以在此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哮喘的早日康复。而在哮喘的缓解期,更有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膏方、汤药等多种治疗方法,从改变患者的体质着手,根本上减少哮喘发作。

“发作时治标,缓解时治本”是哮喘中医治疗的原则。

由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传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此后每当遇上气候突变、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诱因,就会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因此要治好哮喘,关键在于如何化痰。

哮喘严重发作时,其救治处理可分两种情况:较重的哮喘,如喘急、痰多而黏难以吐出、不得平卧、胸胁胀满者,可急用控涎丹或皂荚丸,以涤痰平喘;病情甚为严重时,肺肾俱虚,心阳亦衰,除哮喘加剧、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张口抬肩外,尚有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烦躁不安、脉浮欲脱症状,应急服独参汤或黑锡丹,以回阳救脱。

哮喘在缓解期的调治应从肺、脾、肾着手。肺气虚弱,卫气不固,则外邪易于侵入。这些患者每因气候变化而发病,平时则恶风自汗,易于感冒。调治时可用太子参、黄芪、防风、大枣等配伍,以补肺固表。代表方如玉屏风散(现已有冲剂和口服液)和人参保肺丸。若有口干、咽痒、舌红等阴虚症状,可加用五味子、麦冬。用太子参泡茶或新鲜无花果捣汁开水冲服,生脉饮口服,也能益肺生津、气阴兼顾。脾气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易生痰湿。这些患者平素咳嗽痰多、身体虚弱、面色少华、常自觉神疲乏力、食少胸闷、便溏,且往往因饮食不节而发病。调治时宜健脾和胃,运化痰湿。平时病人可服用六君子汤或二陈丸、定喘养肺丸,也可服至灵胶囊等成药,增强免疫功能。久病及肾、失于摄纳。这些患者平时可见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夜尿频多,且每因房事过度而诱发。调治时宜补肾纳气。常用药有金匮肾气丸等。

除上述药物外,还可配合单方、验方、艾灸等治法,以加强疗效。与此同时,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注意消除哮喘发作的诱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辩证法,破解便秘不再难

老人总是便秘 吃补益肝肾中药好了

老人素有便秘,就医时自述一周未解大便。吃了医生开的大黄、番泻叶等药,虽然大便通了,一天拉了好几次,但过后又再次发生便秘。

资深中医内科专家王惟恒(国医大师朱良春、李济仁弟子)诊察后发现,老人家年老体弱、面色无华、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唇舌淡、脉沉迟而细弱,认为属“假实真虚”,治疗应该以补为主,开出了以肉苁蓉、黄芪、当归等配伍的中药方,服药一剂后老人大便就通了,3剂后大便逐渐有规律,每天一次。其后再用肉苁蓉决明子茶调理巩固,老人多年习惯性便秘终获痊愈。

王惟恒指出,患者年老体弱,阳气不足,气血两亏。气虚则大便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致大便秘结。若一味采用泻下药,则更伤津液,不仅大便难通,而且秘结症状会加重。若補其不足,则肠道得润,大便得通。

肉苁蓉性味甘咸而温,有补益肝肾、润肠通便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肉苁蓉中所含有的无机盐类及亲水性胶质类多糖,有推动肠蠕动、促进排便的缓泻作用。用肉苁蓉熬粥、泡茶或煲汤喝,对防治老年便秘都很有效。而性温的肉苁蓉配以微寒的决明子,相辅相成,很适合中老年便秘患者长期服用。

食疗可治便秘,但要先辨证分型

王惟恒指出,中医治便秘也需要辨证。常见的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有如下三种:

1.气虚便秘型。病人虽有便意,但解大便时很困难,常常是努争不下,便后汗出,体倦乏力,舌淡苔薄,脉虚。治宜益气润肠,方用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加减。

2.血虚便秘型。病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淡,脉细涩。治宜养血润肠,方用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加减。

3.阳虚便秘型。病人大便艰涩,小便清长,四肢不温,喜热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阳通便,方用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

虽然老年便秘以虚为主,但也不可一味攻下,而宜攻补兼施。除了用药,还可配合食疗,如将黑芝麻、核桃肉、松子仁等份细研,稍加白蜜冲服,对阴血不足的便秘,颇有功效。          (综合《读者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