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极少非议别人,对战友更是容忍度极高,唯独对乐少华例外

 James5291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粟裕极少非议别人,对战友更是容忍度极高,唯独对乐少华例外】粟裕曾“非议”乐少华说:“他不懂军事,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娘,爱以政委的名义给人扣大帽子。”

原来,粟裕是军委的人,而乐少华是政委的人。红军时期,理论上而言,政委的权力很大。施行“党指挥枪”的阶段,粟裕等军委的人,常不得不听乐少华等人的“调摆”。

可谁都知道,军事上的事,一直在进行实战的军委成员更懂。然而,这个事实,向来对军事事务处理强硬、不太重视基层干部意见的乐少华是不懂的。

于是,军事会议上,常常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粟裕和寻淮洲的意见常得到大部分干部的认可和拥护,可乐少华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为何会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呢?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乐少华和粟裕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粟裕是在实战中成长,而乐少华早年留学苏联,是个留苏干部,他在理论上很精通,且自认为可以“通神”。

因“留苏”的镀金作用,乐少华升官速度极快,这也导致他缺少基层历练。而粟裕则长期在基层锻炼,只是,因为此时还未进入让粟裕大放异彩的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光芒尚暗淡,他甚至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

在乐少华眼里,粟裕是缺乏“素养”的基层干部,这样的人,非得听他的才不会走弯路。在粟裕眼里,乐少华纸上谈兵、过于固执和保守,不懂变通。

所以每次粟裕提出什么方略,乐少华都会鸡蛋里挑骨头,这一来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乐少华急于想压粟裕一头有关。

有一次,粟裕跑来请示是否追击敌人。粟裕请示完了之后,军团长说好,作为军团政委的乐少华一声不吭。粟裕就以为乐少华也同意,于是扭头就准备去追击敌人。粟裕怎么也没想到,这时候的乐少华突然猛地站起来,对着粟裕就是一顿怒吼,直接把粟裕吼得连自己是谁都忘干净了。

战场上军机就是一切,粟裕反应过快是极正常的事。可在乐少华这里,却被理解成了“没脑子”。粟裕心里自然委屈不已,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了乐少华要狠狠压自己一头的架势。

被骂了那次后,粟裕和乐少华共事时,自然地多了一分谨慎。可即便他再谨慎,两人的思维毕竟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的矛盾自然也在所难免。

两人如此不对付,按理,粟裕恨不得给乐少华来几下。可与之相反的是,乐少华遇到困难,粟裕不仅没有袖手旁观,还率部奋力对他进行了营救。

1935年,红军在谭家桥遭受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寻淮洲所率部队被敌人截成两半,分别被包围。战斗中,寻淮洲壮烈牺牲,粟裕带领着先头部队奋力突围。得知乐少华仍然被围困在包围圈内时,他二话没说,直接率部折回好容易突出来的包围圈。

经历重重险阻后,粟裕成功找到了受伤的乐少华,并带领他们突围脱困,事后,他还派人将乐少华送到了上海去医治。

自此后,乐少华对粟裕的胆识和担当钦佩不已,对于他能不计前嫌拼死救他的行为,更是满怀感恩。

粟裕救下乐少华后,面对乐少华的热情,他并未给予回应,他依旧不肯与乐少华有过多往来。在粟裕看来,救他是顾全大局,并不代表他全不在意之前的种种。另一方面,粟裕也认为,以乐少华的性子,他们若过于密切往来,怕是还会起纷争。

乐少华的性子后来为他惹下了麻烦,1951年他被怀疑有违法乱纪问题,并遭到错误指责,处境堪忧。在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中,乐少华于1952年选择了用自杀证明清白。

28年后,乐少华被平反。

相比之下,粟裕也曾遭到了类似的劫难,可因为他素来不争权夺势,且总是与人为善,他终平安活到了198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