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元关系思辨作文题“目见耳闻·出山观察”范文欣赏!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2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01

文题展示

图片

图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图片

02

思路导引

图片


两则材料都出自苏轼的诗文,思辨色彩浓厚,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途径。

第一则材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告诉人们“目见耳闻”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缺乏调查研究、观察体认而做出的主观臆断往往会与真相相差甚远。

第二则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立足点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是把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融入诗歌的典范,比唐代诗歌托物明理来得更直接。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呢?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无法形成整体印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提示写作时应该首先整合材料,然后展开联想,最后表达看法。材料有两则,从观察体认的角度来看,第二则材料的前两句与第一则材料关联度更高一些,两者形成递进关系,“目见耳闻”是基础,但不一定可靠,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所以不但要“目见耳闻”,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其他事物也应该如此。材料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普遍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失公允,失之偏颇;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跳出狭小的圈子,宽视域、全方位体认,这样才能摆脱主观臆断。综合来看,两则材料呈现出递进关系,指出了获得正确认知的途径,揭示了丰富的哲理,“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认识事物,应注意观察的视角”等写作角度,均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①识全貌,践真知;②探,多角度;知,需实践;③用实践检验,换角度思考。

(米学良)

图片

03

写作示范

图片

01

图片

“目见耳闻”探其路
“出山观察”获真知

一考生

作为生命个体,我们总处于探索与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苏轼有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告诉我们要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目见耳闻也未必能识得事物的真面目,只因我们身在“庐山”,便难免存在片面看待问题的现象。我认为,在探索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应以“目见耳闻”探其路,“出山观察”获真知。

目见耳闻,格物致知,实践乃探索事物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几乎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古,苏子乘小舟夜探绝壁之下,方得石钟山命名之奥秘;庖丁反复实践,终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游刃有余之境界。览今,“东方魔稻”的面世、“青蒿素”的发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问”问天,哪一个不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此观之,要认识事物,就一定要投入到实践中去,“目见”方能探其路。

当然,不是所有的“目见耳闻”都能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唐代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击之,自以为探知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难道他没有“目见耳闻”吗?我想不是。他“得其实”了吗?也没有。这是因为,事物的形成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也会有所不同。正如《题西林壁》中所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客观事物的观测会因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于事亦然。正是因为能全面地看待事物,二战中统计学家沃德才能看破“幸存者偏差”,成功地提高了战机的安全性能。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眼见为实”依然被很多人坚信。但是许多人忘记了一点,就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看到”的“真实”,实际上是被符号化的事实的片段,“键盘侠”们往往仅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网暴”他人,以自己片面的观察角度,刻板的评判标准,将他人推向深渊。所以,我们不仅要实践、探索、认识,还要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多角度地分析,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出山观察”,方获真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出山观察”乃为获得真知之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是因身处“山”中,往往看不清“山”的本质。这时,跳出认知的“包围圈”,便成为获取真知的必由之路。跳出“大而无用”的思维定式,便获得了五石之瓠“浮乎江湖”的真正价值;跳出“独善其身”的狭隘想法,人类世界便会在携手中前进。“出山”,则曾经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终将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跳出局限的视角、片面的看法,终将探出事物的本质,行于正道。

身处网络世界蓬勃发展之时,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实践而致知的途径更加多样,吾辈青年更应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目见耳闻”以探其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出山观察”而获真知。

图片

亮点评析

图片

审题精准,拟题精巧。文章以“'目见耳闻’探其路,'出山观察’获真知”为标题,立意准确,题目精巧,点明中心论点。文章紧扣材料展开论述,内容丰富,而且恰当地运用了课本中的素材,读起来有亲切感;能联系现实辩证思考,分析透彻,论述层层深入,首尾呼应。

图片

02

图片

亲历辨真伪

全面知全貌

一考生

正如苏轼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外界信息,唯有经过求证,方有可信度。而如若所得信息过少,亦容易形成片面的观点,也似“庐山中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所以,亲历方能辨真伪,全面了解方能知全貌。

实践可以让抽象化的概念变得具体,可以突破表象深入内核,使人们不会陷于臆想,使思想有据可依。假如亲身实践的作用被淡化,我们的思想就如未固根之木,未浚源之流,不长不远。纵使实践并非获取真知的充分条件,但其必要性也是不可否认的。古有司马迁“网罗天下闻”著《史记》,郦道元踏访沟壑小川注《水经》;今有钟扬穿行祖国大江南北探寻种子的秘密,毛姆收集整理素材著成《月亮与六便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抛却“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以脚踏实地的姿态去亲力亲为,体会生命的奥妙。

我们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即便亲身实践,也难免落入“身在此山中”的境况。就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洞穴之喻”,正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实践者,当保持突破之姿,跳出认知局限的束缚,走出洞穴,看清全貌。

因此,我们不但要“目见耳闻”,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全面观察,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向外探索,向内沉潜,方能消除认知局限的厚障壁,走出“眼见”的洞穴。霍金曾说“知识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知识的幻觉。”在我看来,我们未能获得真知,并非目不见耳不闻,而是被虚假的“眼见”束缚,在追寻真知的路途中越走越偏。正所谓:“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孔子韦编三绝、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宋濂冒雪求师的佳话,他们以自强不息的姿态,拓宽了知识的“界”,突破了“眼见”之“见”。

唯有将亲身求证与全面了解之法相结合,方能不惑、不错。亲身考证所得的信息只是一把钥匙,只可用来打开大门,若想知其全貌,便少不了多方面的探索。亦如拼图,只有将你掌握的所有碎片归位,才能看到最终的图画。亲身求证与多方了解,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第一步,信息可能就存在不实,所作出的判断又怎会正确?如果缺少二步,则易成片面之见,不能窥其全貌,便与盲人摸象之举无异了。所以,若要明真相,必须谨遵此两法。

以亲身求索拨谬言之雾,以多方求证知全局之貌,如此行事,又有何事不明,何事不解?我辈当如此,破谬论,寻真知。

图片

亮点评析

图片

这篇文章主题明确,紧扣材料来立意,落实了两则材料的递进关系:“我们不但要'目见耳闻’,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全面观察,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审题非常精准。开头紧扣材料,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先论述“亲历辨真伪”,再谈“全面知全貌”,接着论述两者结合“方能不惑、不错”。结尾再次点题,突出了观点。全文论述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恰当使用例证和引证,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指导教师 米学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