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

 孙年飞 2024-05-24 发布于湖南
中国又出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中国人,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更有老百姓称呼他为当代后稷。
 
李振声193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贫苦农家,自小就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和饥饿的煎熬。1942年,干旱袭击了这片黄土地。
 
龙卷似的热风刮过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片片枯黄,稀稀拉拉的谷穗里更是空空如也,一粒谷子也找不到。
 
食不果腹的日子就此降临了。一家人能啃上几口干黄馍就已是万幸,仅仅靠这点微薄的口粮,连体力活也难以支撑下去,于是他们只得满山遍野地寻觅野菜充饥。
 
11岁的李振声记忆犹新,那时的他们总与榆树为伴,树皮和叶子都成了珍馐。但更残酷的还在后头:他13岁那年,家里再遭变故,父亲早逝,一下子,劳动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肩头。
 
母亲独自拉扯四个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她只得拼命找活计,一分一毫也不松懈,李振声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也只得辍了学。
 
他辗转来到济南,去碰运气,后来李振声在街头看到了一则让他目瞪口呆的广告:山东农学院正在招生,对于学生还能免费提供吃住。
 
对于长期饱受饥饿之苦的他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他终于可以不再为温饱发愁,更何况还能读书教育。从前的他想都不敢想,如今梦想却就这么变成了现实!
 
毫不犹豫,李振声立刻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就这样,这个生来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被命运推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种种经历都让他明白粮食的可贵,而这也正是他后来投身农学研究的最大动力。
 
20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知识分子投身祖国大西北的建设,李振声和13位同事毅然决然地响应了这一号召。
 
就这样,李振声和这支小分队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陕西杨陵。然而他们很快就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
 
'这可怎么办啊?'他反复地问自己,他清楚传统育种对于这种变种如狂的病菌来说,根本就是无力回天。
 
李振声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困惑中,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希望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如果能找到某种基因来源,将其移植到小麦中,让小麦永久免疫条锈病,那不就解决了燃眉之急?
 
李振声知道农田里顽固的杂草拥有着天生的抗条锈病能力,这或许就是他苦苦追寻的基因库!
 
但要想将这种抗病基因引入小麦,就意味着要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挑战。
 
但李振声已然下定决心,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漫长的实验研究,日复一日,他反复尝试各种新的杂交技术,从偃麦草和小麦间汲取有价值的'矮杆'和'抗病'等性状。
 
一次次的失利并未击垮他,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念,终于,在连番的打击中,一缕希望之光出现了!
 
1979年,李振声终于研发出了具有优良抗性的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这也是他将野生牧草基因成功导入小麦基因组的最初成果。
 
从此之后,李振声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他和团队成功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这些关键性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事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006年,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在获奖后不久,李振声就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新的科研攻关——'渤海粮仓'计划。
 
多年来,李老一直关注着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窘况。这片土地上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度高,因此农作物常年遭灾,收成寸草不生。
 
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难度可想而知。既然普通小麦无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那就培育出一种专门能在盐碱地里存活的'硬汉'品种!李振声毅然作出决定。
 
他们一定要攻下这块硬骨头,让贫瘠的土地重现生机!就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实验正式开启。李老和课题组成员日以继夜,将这些耐盐植物的优良基因逐步转移至小麦体内。
 
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带有耐盐基因的小麦品系在试验田中逐渐成熟。渤海粮仓计划一经实施,整个环渤海地区就迎来了久违的丰收季。
 
如今的中国乡村,到处可见李振声智慧结晶的身影。那些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黄土地和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后人们向往的家乡美土。
 
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当代后稷',祖国领土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留下了这位科学家的足迹。
 
 
资料:
上海黄浦 
网页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