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最厉害四种思维,读完真的不一样

 黑扭 2024-05-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自古以来,因果循环是世间的基本法则。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智慧博大精深,涵盖了世间万象,包罗万有。只要我们能够领悟其中的四条真理,便能够获得无尽的智慧,让我们受益终生。

01 贪多必败,见好就收的思维

《周易》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隐退,坚决避开,往往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不利的。我们不应该怀疑或犹豫。

在商业中,要学会适时收手,不要贪得无厌。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十分重要。只要得到自己应得的,就不必去与他人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取舍,这样反而可能会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在为人处事中,要谨记风水轮流转的道理。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忘记福祸相依的古训,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保持谦逊低调。

在高位上,常常会引来小人的妒忌和恶意。因此,修身养德成为了生存的关键。最聪明的做法是抓住时机,及早离开高位。

就像古代的名士选择隐退一样,他们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也关心国家民生。他们能为明君提供忠告,又能避开小人的谗言,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这种行为正是高飞远引、急流勇退的体现。

事物的盛衰轮回,是自然界的规律。懂得这一点,就能理解“肥遁”的真谛。商人在最利润丰厚的时候停止贪婪;君子逃离小人的纷争,可以开创新的天地。这就是隐退的最高境界。

图片

02 内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维
《周易·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无尤。”

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理解命运无法改变,因此不会沉湎于忧愁和烦恼。

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其规律,这是天道,也是自然法则。遵循这些规律,从而修养自己,是最正确的修行之道。而修行的核心,在于修心。只有内心充满乐观的态度,顺应生命的起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心与外界事物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不可分割。举个例子,雨水的降临。对于植物来说,是生命的滋养,是茁壮成长的必需。而对于没有遮雨工具的行人来说,却可能是一场困扰,甚至会引发疾病。因此,一切事物并非自身所具有的属性,而是由观察者的意识所塑造。也就是说,观察者的心态决定了结果。

事物的实质是虚空的,它们是我们内心意识的投射。因此,积极乐观的人眼中,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景象和芬芳的花朵,而消极的人则更容易看到污秽和混乱。

一切现象都源自内心。内心的意愿会激发自我驱动力,即内在的动力。这股力量能够推动我们不断进步,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从而开创出全新的世界。

当内心达到丰盈和满足时,就会感受到内在的平静与满足,外界也会显得丰富而圆满。

因此,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会让局势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图片

03 舍得守恒的思维

《彖传》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这里的“反复”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指的是不断调整、修正,以确保前进方向的准确和稳健;另一方面,则是指回归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其道”则是指自身的修行,以及所遵循的道路。

“七”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到了七,就会发生变化,即为破。

在易经中,总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到了六就会发生变动。而“七”则标志着下一个卦,也就是新的局面的开始。

总而言之,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我们能够顺应天道,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十是完整循环,五是过半,而七则标志着返复的开始。所谓的“七日”代表着天地循环的周期,只有周期完成才能成熟,才会“来复”。了解了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前行,因为“利有攸往”。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失去的东西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来,这也是物质不灭的定律。有时候,看似在付出,但实际上,付出的过程中正在不断积累。

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返还,循环往复。在失去的时候,也正是快要得到的时候。

就如此卦的节气,冬至一样,表面上是万物凋零,寒冷已极,万物都在收敛深藏。然而实际上,生机已在悄悄孕育和萌动,暗藏着万物即将复苏、重新开始的新局面。

做人学会这个智慧,就不会抱怨自己的付出。在“舍”的同时,孕育着“得”。相信自己的付出,终究会有所回报。正如不断积德之人,通常都会福泽绵长。

用于谋事或者做生意,体现在“守”的智慧。专注去做,勿因挫折而退缩。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困顿中往往隐藏转机,守得住,就能渡过困难。翻过高山,总有全新美景。

图片

04 事不过三的思维

在损卦的解析中,六三爻告诉我们:当三个人一起行动时,由于各自主张不同,行动不协调,就会导致其中一人受到损害;而如果是单独行动,就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个世界上,万物皆有阴阳对立而构成。因此,独自行动的人往往更容易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当三人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会产生猜疑和嫉妒。相处中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由于没有主次之分,就会为了争夺主导地位而发生争执,而争执之下,必然有人会受到伤害。

在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不免出现了蜀、吴联合伐魏的情况。当时曹魏虽然实力强大,但却频遭蜀、吴多次算计,渐渐地消耗了自身的实力,最终导致了三国归于晋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三人行则损一人”的情况。比如一个三人小团队,总会有一个在某方面相对出众,可能是学识渊博,或者是家境优越。这样一来,另外两个人自然会围绕着这个相对突出的人。因为大家都希望得到他的认同和青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有一个人开始感觉到自己被冷落,甚至受到了伤害,这会伤及到他的自尊心,进而导致他希望融入更大的群体。

《道德经》中谈到道的生成过程,指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因此,三被称为生数,也是变数。

这句谚语“好事成双,事不过三”正是基于对三的理解。过了三之后,变数就会变得太多,事情容易失控。

另一句谚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是反映了这一理念。两个人一心一意,就能事半功倍。因此,不宜涉及第三个因素,因为一旦加入第三者,就可能导致变数增多,破坏了原本的平衡和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