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文医话】针灸二科:痛风的针灸治疗

 东海蓝鲸 2024-05-24 发布于浙江

痛风俗称“富贵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趋于年轻化。

痛风发病急,经常会在夜晚突然出现关节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随后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还有手部关节、膝盖、肘部等。发病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给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现代医学发现,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图片


辨证分型

中医研究发现,痛风常由于酒食失节、过劳、受寒或感染等多种因素引发,以春秋季发作较多,且常在午夜突然发病,属中医“痹证”等范畴,有以下分型:

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涩;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01
针刺疗法

主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曲池。

配穴: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合谷。

治法:通过辨证选取以上穴位,下肢疼痛为甚者,以下肢穴位为主;伴上肢疼痛者,加以上肢穴位,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02
刺络放血疗法

主穴:阿是穴(红肿热痛最明显处)、太冲、内庭;

配穴: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治法:在以上选穴中,选取患侧穴位,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在红肿痛甚处可加拔火罐,促进瘀血的排出,并嘱患者治疗后,治疗部位不可以碰水。


03
火针疗法

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

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丰隆、脾俞、太溪、三阴交

治法:在治疗足部穴位时,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位行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针,出针后即有暗红色血液从针孔喷出,一般而言,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时,会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压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者,可在红肿的患部散刺数针,使浆性渗出物排出。上法每周治疗一次,并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


04
体针加指针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痛风石所在的部位。痛风石多为隆起结节,小如芝麻,大似鸡蛋,好发于耳轮、趾、指及肘部等处。

治法:寻得阿是穴后,治痛风石的基底部从左右前后方向刺入4针,再沿痛风石正中与刺入痛风石基底部针垂直方向刺入1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以拇指用一指禅手法推患部,同时采用按压挤揉法,时间为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痛风的治疗不仅仅要靠药物及相应的外治法,在生活中患者应时刻注意: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防止并发症。在饮食上限制高嘌呤的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以及海鲜类(如鱼,虾、海蟹、海带),避免大量食猪肉、牛肉、豆制品等,限制饮酒,尤其是含大量嘌呤的啤酒。多喝水,每日喝水量在2000-3000毫升,增加尿酸的排泄,多摄入青菜,水果,主食可多选用大米、小米、燕麦、玉米等五谷杂粮。

专家简介

图片
姓名:米勇
科室:针灸二科
职务: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专业擅长:中风病、面瘫、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耳鸣耳聋;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焦虑状态、抑郁、睡眠障碍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仓房沟门诊)

END


来源:针灸二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