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庆皇帝是位可悲的皇帝,他很清楚自己接手的清朝所面临的问题,也力图挽

 James5291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嘉庆皇帝是位可悲的皇帝,他很清楚自己接手的清朝所面临的问题,也力图挽救清朝的颓势,但真到了该下手的时候,又畏首畏尾,甚至十分抵触改变,清朝有这样一个领导人,怎么能走出困境?

嘉庆五年,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在完成《高宗实录》第一卷的编修工作后,顺手写了一篇近六千字的政论,一道呈递给嘉庆皇帝。就在不久前,嘉庆皇帝才下诏,表示要“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结果嘉庆皇帝看了洪亮吉的奏折后,火冒三丈,因为洪亮吉指责他“视朝稍晏,恐有俳优近习,荧惑圣听”,就是说皇帝你上班怎么老迟到,该不是沉湎女色或是被近臣迷惑了吧!嘉庆皇帝到底是啥情况咱们不知道,但洪亮吉却因为这句话被充军伊犁,虽然后来被特赦回到故乡,却被软禁至死。

洪亮吉的遭遇是一个悲剧,从他的经历来看,清朝有嘉庆皇帝这样的统治者同样是个悲剧,洪亮吉是位颇有才学的人,他在史学、地理学、经学、音韵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在人口理论学上也有自己的见解。放在二百多年前,他是一个很有先觉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政府官员,本来好好任用这些人才,清朝也还是有救的,结果等待他的却只是无止境的迫害,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洪亮吉失去了自由,而在洪亮吉之后,帝国再无言路,一个被勒住脖子的人还能活多久呢。

嘉庆一朝困局究竟在哪?乾隆三十一年,清政府岁入白银4858万两,当时全国人口约两亿左右;到了嘉庆十七年,岁入白银4013万两,全国人口是3.5亿多,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就能看出嘉庆朝的人口压力和财政压力。嘉庆朝,相对是比较平稳的,除了偶尔有白莲教造反,并无大规模战争,社会相对稳定,但问题也就在这里,没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方向了,清朝的上限就这么大,人口却能不断增多,平均到每个人,可以分到的资源也就变少了,这才是嘉庆皇帝面临的最大困境。

嘉庆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财政收入主要以田赋为主、其他收入为辅。这也是农业国家普遍的财政收入模式,但田赋收入是有上限的,还会受到生产力,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清朝想要再上一步,就必须对财政收入结构做出调整,但是,一旦调整又会引发动荡,嘉庆皇帝显然没有这种魄力,并且能调整的也就只有增加盐课、关税和杂赋的收入比例,这必然会动摇“重农抑商”的国策。

很显然嘉庆皇帝并不想看到太大的变动,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以阿美士德勋爵为首的英国使团一行75人出现在北京皇宫门口,等待着嘉庆皇帝的召见。但是最终,他们都没有见到这位传说中的皇帝,只听到内廷传话:“该贡使等即日遣回,该国王表文亦不必呈览,其贡物著即发还。”

在此之前,嘉庆皇帝还愤怒地说:“朕为天下共主,岂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这是继乾隆五十八年。马嘎尔尼使华23年之后,嘉庆皇帝因为英国使者进见时不愿下跪,拒绝接见英国使者。我们今日回看历史,会觉得“天下共主”的自许实在滑稽,这背后的何尝不是封建帝国的悲哀。阿美士德勋爵拂袖而去,清政府也再度失去了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机会。24年之后,悲壮的鸦片战争爆发,中西方文明最终以一种极端的对抗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封建社会,嘉庆皇帝的选择也是帝国的选择,在改变与沉沦间,清政府选择继续沉沦,这其实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自给自足文化的封闭性导致的。所以之后,嘉庆皇帝面对清朝的国情也彻底躺平了:陕西、湖北、四川三省因征剿白莲教,军需费用直线上涨,到嘉庆十五年还有1800余万两白银未报销;而嘉庆朝每年关税就只有100多万两白银,不到全国财政收入的2%,但嘉庆皇帝却从未想过利用对外通商来增加关税,而是严防死守,整个清国就只有广州一地能对外通商,嘉庆皇帝还极端鄙视西洋技术,就连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进也严格限制,当时主要产粮地湖南长沙,亩产也不过680多斤。

嘉庆朝远比乾隆朝还要死气沉沉,因为嘉庆皇帝能力有限,所以一切都以不变应万变。就连朝堂上,满眼望去皆是白发苍苍的老头,鲜见年轻官员,这位保守的皇帝,让清朝在万劫不复的境地里不断沉沦,清政府几乎失去了自救的可能,中衰终成定局,这似乎也是历史的循环,已经度过了180多年岁月的清政府,宛如一个老叟,毫无生机地迎接来自己最后的时光。

图一洪亮吉,图二嘉庆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