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水部字的精妙构形

 宁波师爷说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陈年福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9日 05版)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甲骨文“水”单独使用时作(1)等形,古人以流动的一条曲线加上几点水滴,巧妙地抓住了水流动的特点来构形,描摹水的形象既简单又生动。甲骨文中,“水”字尤以后二形居多,原因是以一S形竖线两侧各四点的构形最为简单,符合文字形体的简化原则,所以,这一最简形体演变到小篆作(2),隶定为楷书作“水”,基本上未有大的变化。现在用作偏旁的“水”作三点“氵”,来源于草写对小篆形体的简化。在甲骨文中,“水”作偏旁时也多省去点而作(3)等形,古人就是用这样一条简单的优美曲线,完美地描摹了水的流动特性。水的常见形态还有水滴,故点状形态的水也是甲骨文水部字的常见构形。甲骨文偏旁“水”构形虽然简单,但由其构成的水部字(包括含“水”之字)的构形却不简单。今揭表数字,以领略甲骨文字精妙构形的魅力。

以“聚散有常”表现水的不同形象

甲骨文二水并列的“沝”字作(4),也聚二(5)作(6)。二水相并后便有了一个界面,甲骨文以二水的构形来表示不同的水类形象。例如,“淮”字从一水者作(7),记录的是淮水(河流)义,从二水者作(8),记录的是汇聚义(如“别风淮雨”)。“洀”同“盘”,从一水作(9)等,以表示舟在水面上盘旋之意;“洀”又同“汎”,今作“泛”,从二水作(10),意思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泛舟中流”)。“滳”即今漳河,从一水作(11)等形;“滳”又同“滂”,是大水涌流的意思,从二水或三水作(12)等形。“洹”即今安阳河,从一水作(13),“洹”又有水盛义,从二水作(14)。“沖”是水涌,从二水作(15),点表示水花。“潭”为水潭,从二水作(16)。“(17)”是水泽名,从二水作(18)。此外,“(19)”即“攸”表示流水、“淄”表示浸染、“涑”表示浣洗、“洼”表示深池、“潾”表示水清等字,在甲骨文中皆从二水而作。“沝”在甲骨文中还可以充当声符,如“(20)”作(21),声符“沝”二水重叠,兼表水肿之形。《合集》13861卜辞“贞:不[身]有(20)?”这是卜问身体会不会出现水肿的意思。这条卜辞大概是医学史上最早关于水肿病的记录了。

三水并列的“川”字作(22)(23),也聚三(24)作(25),其左右之“水”,说者多以为兼表示河岸之形。从川的字,如“衍”字本义是衍流,其甲骨文从川作(26)等形,比今字从水要更加形象,其中后一形用点连通水,其表示衍流之意更加明显。“瀧”字除表示水名外,特指湍急的河流,故甲骨文或从川作(27)。“涉”是过河,故甲骨文有从川作(28)的形象构形。“州”是水中可居之地,故甲骨文从川作(29),川中的小圈即为“州”。

以“点线形质”表现水的不同种类

自然界的水各种各样,甲骨文往往通过点与线不同的形质来表现性质不一样的水。

以“点”表液体。甲骨文除用S形曲线加点的构形来表现流动的水(也是共性的水)外,还用连续的点来表现各种液体。例如,“液”作(30),像滴沥的水液之形;三点表多滴液体,上下排列示连续滴落之意。水性流动,故甲骨文以S形线条以象之;液体黏稠,甲骨文则以滴沥之点以象之。这完全是一种根据事物特性的精妙构形。“(31)”是将血液涂抹在祭品上的祭祀,字作(32)等形,从几声,小点代表血液。“(33)”或作(34),以人背上出汗液会意。“舌”或作(35),从口屰声(兼表舌头的伸缩),上面的小点为唾液。“易”作(36),从“液”表声,又兼表从器皿中倾出的液体之形。“醳”作(37)等形,从“液”表声,又兼表米麹化为酒液之形。“醡”指压醩取酒,字作(38),从酉从泉,小点表示酒液像泉水一样流出。“桼”字作(39),像汁液从树木上滴下之形。

以“点”表水滴。当水为水滴形态时,甲骨文也用点来表现。最典型的莫过于“雨”字(如下图)。“雨”中之点长短不一,后二形为长点。“雨”字整体像雨点落下之形,上横表示天空,点之形态多样,极尽雨姿。“歬”作(40),从止(脚)在甬(桶)上,即“湔”(洗涤)字,加点表示洗脚时溅起的水滴。“(41)”作(42),即今溺水之“溺”,点在人下表示溺水者身上滴水之形。“濩”有煮、浸、檐水下流等义,作(43),其构形缀点在声符“隹”上或周围,以表示煮或浸沤之形;又作(44),缀点于“隹”上面分两侧流下或下部流下,以表示檐水下流的样子。“泳”或作(45)等形,从水永声,水作点状,以表示游泳时打起的水花。“沑”有水疾流、蹜沑(水纹蹙聚)义,从水丑声,其作(46)者,水作点状流下以表示水疾流;其作(47)者,水作环状四点以表示水纹蹙聚。“砅”作(48)从二石夹水会履石过水之意,水作三点以表示小水流。“屚/录”二字甲骨文同形,作(49)等形,从巫(表工刻)系以漏壶,点则像滴漏之形;由水滴漏为“屚(漏)”字,由记录滴漏而为“录”。“沰”字作(50),从石从水,“石”右加一直竖以表岩洞;“水”一旁加点表示水滴从洞顶滴落之形。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上火不落,下火滴沰。”意思是如果丙日不下雨,第二天丁日就会下雨。甲骨文“沰”字构形完美地阐释了“滴沰”义,空旷的石洞中洞顶滴落的水滴声就是“滴沰”。笔者是客家人,客家话讲水滴落地的声音正为“滴沰”。甲骨文“沰”字构形实质上是以形拟声。

以“线”表波浪。江河湖海之水莫过于波浪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甲骨文正是以波浪线来表示波浪以构成相关的字形。例如,甲骨文“(51)(災)”的初文作(52)(53)等形,也可竖起来作(54)等形,以重叠的两条三条波浪线来表示波浪大即洪水之象,而洪水也即水灾。“淇”字作(55),前一形从(56)、其省声,后一形从(57)、省其声,其水旁作一条波浪线局限在“其”字形内,是为了表现淇水水量丰沛的特点。甲骨文“淇”即《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中的淇水,即今河南省淇河。“汤汤”即水盛貌,淇河为山区性河流,至今水量充沛。甲骨文“淇”字构形,正是为了表现其水流量大的这一特征。

以“线”表流水。江河在大地上流淌会形成支流汇入干流的水系,甲骨文或以线条来描摹。如“(58)”字作(59),即今“流”字异体,字从水,左边像(60)(不)之字,其实并非“不”字,而是河流、水系的象形字,因其与“不”字形近才误隶定为“不”。卜辞中“(61)”与“疾”构成“(61)疾”一词,即“流疾”,是流行性疫病的意思。“(61)疾”也以合文形式出现,写作(62),“(61)”省去了水旁。

以“线”表潮水。涨潮时潮水成一线形涌来,甲骨文即以弯曲的线条来表现。如甲骨文“潮”作(63),从日,表示潮涨潮落适时而动;右边的两曲线像接连而来的潮涌之线形。

以“线”表水痕。水洒在地上或水干后会形成水痕,甲骨文即以相似的线条来表现。如甲骨文“泎”作(64),从水(作一曲线)、(65)(乍)声,形符“水”与声符“乍”特意写在一起,以表现水落地后的形状,亦以其形而拟其声。“泎,瀺泎,水落地声”(《广韵》),又“泎,瀺泎,水落皃”(《集韵》)。

以“上下错落”表现水的不同运动

水的自然流动是一种重力运动,往往形成一个由位置高低所产生的势能。因此,甲骨文时代的造字大师为了记录水的运动,往往通过安排“水”符位置的上下错落来表现。例如:(66)指沥水去汁,即把(食物等的)汁水逼出来,字作(67)(68)四形,形符“水”要不安排在侧下方,要不安排在正下方,其目的是表现所沥之汁水。“泲”指水清,字作(69),从水、(70)声,“水”上“(71)”下,表现清水上扬而浊滓下沉之意。“益”即今“溢”字,作(72),“水”在“皿”上,以表满溢之意。“(73)”同“溢”作(74),“水”在“皿”下,以表溢出之意。“(73)”今为“益(溢)”异体,但在甲骨文时似不同字,一表“满溢”(未流出),一表“溢出”(已流出)。“灌”作(75),从水、雈声,“水”在下作卧流状,以表流灌之意。“淉”作(76),从水、祼声,祼兼表灌器之形;水在灌器侧下,以表祼灌之意。“洎”作(77),从水、自声,“自”置于“水”上方兼表灌釜之形。《说文》:“洎,灌釜也。”“洎”构形与“淉”相同。“(78)”字作(79),从水、(80)声,水高于声符且加点,有表示水溅起来之意。《广韵》:“(78),(78)溅。”后作“灒”。

以上为水部及其相关字的甲骨文构形情况。可以发现,为表现水的不同形态、种类与运动,甲骨文构形可谓极尽其精妙之法,给人以另一种美的感受。甲骨文中不同形象的“水”后来大多数已简化为“氵”,这是文字线条化、符号化规律发展的结果,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可以肯定的是,若能够知道一些文字的古文字构形对我们了解其字义的来源是有帮助的。

(作者:陈年福,系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