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忍之道:以《留侯论》观人生智慧

 小飞学长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巨匠,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更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他的《留侯论》一文,便是其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告诫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而不能意气用事,因为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留侯论》开篇即指出,真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苏轼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勇敢——一种是匹夫之勇,面对侮辱即拔剑而起;另一种则是大勇,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能够泰然自若,不为无故加之的挑衅所动。这种大勇,来源于内心的坚定和远大的志向。

苏轼进一步通过楚庄王和勾践的故事,展示了隐忍与意气用事的鲜明对比。楚庄王能够忍受一时的屈辱,最终赢得了尊重和胜利;而勾践在遭受屈辱后,选择卧薪尝胆,忍受三年的屈辱,最终实现了复国大业。

反观那些意气用事、刚愎自用之人,他们往往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酿成大错。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项羽,虽勇猛无比,却因过于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这种刚则易折的性格,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韧性和应变能力,最终导致失败。

苏轼警示我们,即使是才能出众的人,如果不能学会隐忍,也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刚强而遭遇失败。

学会隐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而是要在坚守原则和信仰的同时,学会灵活变通、审时度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适当的隐忍和退让,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学会隐忍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摩擦和冲突,如果我们总是意气用事、针锋相对,那么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关系更加紧张。而如果我们能够学会隐忍和退让,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那么就能够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留侯论》所传达的隐忍之道,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隐忍、避免意气用事,因为刚则易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生根,走得更远、更稳。

《留侯论》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huò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