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的关系:适度是药,过度是毒(上)

 中外比上 2024-05-24

智慧心理疏导 2024-05-21 12:36 江苏

图片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

掏心掏肺地对一个人好,却被对方视作理所当然;

费尽心思地维系感情,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家浮石在《青瓷》中写道:“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对“边界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边界感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清晰边界感的人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想法和行为,同时也不会轻易受他人想法影响和控制。

通俗点讲就是我们日常交往时的底线和原则,强调一个“适度”,无论是哪种关系,维系健康而舒适的“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

和人相处,适度为良药,可解世故,通人情;反之,过犹不及,只会让关系破裂。

 无论和谁相处,一定要学会规避这四件事,除非你想毁掉这段关系。

图片

01、过度付出

心理学有个词叫“贝勃定律”:

如果对一个人太好,非但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会让他习以为常,变本加厉地榨取你的付出。

网友老曹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生,他说自从毕业后日子就没安宁过。

有人让他帮忙挂号,有人让他帮忙看病,还有人托他在北京买药。

可办事哪有不花钱的,一开始几十几百的小钱,他咬咬牙也就算了。

后来随着孩子出生,父母又卧病在床,他自己经济压力也很大。

眼见花出去的钱都要不回来,老曹便开始婉拒乡亲们的请求。

没想到曾经受到他恩惠的人,开始纷纷在背后数落他。

想起《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总是对别人的事情大包大揽,到头来透支了自己不说,还可能换来冷漠与怨怼。

很多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走下坡路,不是因为做得太少,而是付出太多。

生活中,总有些人宁愿淋湿了自己,也要给别人撑伞;

也总有些人明明自己力不能支,也要踮起脚尖托举他人。

说到底,他们是期待真心换真情,渴望付出被珍惜。

然而,这世上有太多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却忘记了报桃报李。

一味付出,非但换不来对等的关系,反而会让原本的付出变得廉价,更有甚者变本加厉地榨取。

要知道,人心永无底,付出应有度。

任何一段关系中,适可而止的付出,远胜于没有底线的讨好。

02、过度干涉

 “刺猬效应”是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典型的具象化代表。

 “刺猬效应说的是寒冷冬天里两只相互依附取暖的刺猬,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将各自伤的鲜血淋漓,后来慢慢调整姿势,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得到了温暖,又不至于伤害对方。

其实,“刺猬效应”落着点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

作家沐歌在《我们的新时代》中写到白菁和文静这对相识多年的好姐妹。

文静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当起了出租车司机。

白菁替好友感到不值,她觉得文静是师大毕业,开出租车实在太屈才了。

于是,她建议文静重新换一份教育相关的工作,说完急忙给她推荐人脉。

文静倒觉得开出租车很自由,还方便自己带孩子,便表示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

可白菁却固执己见:“你按我说的做吧,你是不是没有简历,我帮你写好了,你就准备面试吧。”

听到这里,文静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怼道:

“你能不能别这样!总以为自己说得才对,把你觉得正确的事强加给我。我完全不想换工作,你听懂了吗?”

白菁觉得当头一盆凉水泼了下来,合着自己一片好心全是白费。

就这样,两人不欢而散,多年的感情也淡了。

每个人身边,并不乏像白菁这样的人,每每经历,让人如鲠在喉,无所适从。

这个世界,花有各异,人各不同。

别人的幸福,我们未必懂得;我们的苦衷,别人也未必全知。

一切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在给彼此徒增烦恼。

结果只会是:纵有千般好意,到最后也成了万般无奈。

其实,生活如饮水,冷暖靠自知。

若真心为人好,点到即止,如此才是对一段关系最好的保护。

就如莫言所说:“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理解。于己,这是涵养;于人,这是慈悲。”

(上)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