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古”与“夏”历法号“十”演化典例2:

 商洛古文化院 2024-05-24 发布于陕西
作者:王国伟(笔名:zenmax 浮凸)


作者:王羿近照 

甲骨文象形文字历法号“十”化典2


作者:王国伟 王羿
(夏,因有秦改甲、七之故,夏,应与干支法号“十”相关。因此夏用“”双引号)
“古”字,自《说文解字》“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 [张章整理.说文解字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293]但是,殷商的甲骨文中没有“故”可依,“古”字并非是单纯的由数字“十”开始,因为数字“十”在甲骨文中写作“┃”,只有文字甲,即今所发现的干支法号为“十”,以及甲骨文数字七是形状为“十”的形状;显然,“十”的确是有代表干支的意义。
甲骨文的古字,其上部有“中”或在四方框的“口”中间立义竖“”,即甲骨文“”,即周后才写作“十”;或有“十字法号”竖在四方框的“口”中间;或直接“”,似“申”,均与干支即“十字法号”相关。
如下图:

(以上图片来自百科词条)
可见,如果是西周,此金文写作“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商朝进入周朝,其古干支的意义并没有改变,尤其是秦,可参照的是李斯“峄山碑”及秦简秦隶,其造型“竖”为天、“一”横为地;篆体圆为天、隶书方为地(第一次将册文与百姓俗体字通用);横平竖直“十字”天法。米字造型表表四面八方,这些还可从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的栎阳秦城中的“栎阳公字瓦当”得到诠释。其秦以及汉的“十字格”瓦当;秦汉秦封泥的“十字格”,都可以见到十字天法、天道的法号标记。所以,秦、西汉认为“古”是由干支法号为代表,直接用“十”表示,是代表了夏商此文字固有的干支“天法”沿续的意义,可直接说“古”字由“十”和“口”组成。
但是在朝政视“十字”天法为天机的情况下,尤其是秦,有意将与法号相同的七,即甲骨文写作“十”的字,改为下带尾巴的“七”,古人称“刀”,称“切”,实为秦尊法,是忌讳法号十与俗文七相同之故,同时改动的还有带尾巴的“甲”。
从文字改革以后的东汉说文解字及后世,如单纯的说“古”字仅由“十”和“口”组成而不提因干支,不提干支“十字天法”使“古”定型的解注,就造成了此古字在商殷甲骨文阶段的干支“天法”意义的空白和缺失。
如:《说文解字注》“故也。邶[bèi风、大雅》《毛传古、故也。攵部曰。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书。天为古。地为久。郑注尚书稽古为同天。从十、口。识前言者也。识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则展转因袭。是为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下》 .凤凰出版社.2007.02.第352]
逸周书。天为古。地为久。郑注尚书稽古为同天。从十、口”,认为“十”为天地,是周时期将甲骨文的古上部的“中”或四方框中间有“十”或直接“”,似“申”改为“十”,是有干支法号“十”,即是以甲,即“”字形的依据,亦是与其代表天地的中心、天地的时间意义相近。但“至於十则展转因袭并没有解释出处。
康熙字典〔古文〕》:《尔雅·释v诂》:古,故也。《说文》: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玉篇》:也,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诗·邶风》:逝不古处。康熙字典虽有古,故也”,但“故”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亦无解注;而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的解注亦离甲骨文的”或“”或“”口上的“中”、四方框中间有“十”、或“”,其代表干支的意喻甚远。
“古”字上部“中”,是干支天地的四方之“中”,包含了“建制”存在的意义。下部为“口”,除《说文》的解注外,根据干支作为朝廷建制的依据、文字象形、定型的依据,可以理解引申为操作干支的工作者,用口汇报已过去时间的含义。(王羿按:因史首载干支人的名字称“终古”,载录在《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文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又,为复姓。相传为夏桀内史终古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不过,从栎阳十字格公字瓦当、以及秦封泥田字格中间的十字格,其出土数年亦无涉及对“干支十”意义的相关解注。说明,自秦文字改革后,除朝廷历法者外,后世百姓亦不知干支法号“十”的存在,尤其是在历法、日历被固化,(从汉武帝的历法官陈平,仅为太史令之副手太史丞,其享受的俸禄可知,至此历法之官地位已低)而后又被“洋历”所取代,所以仅从今诸家甲骨文干支表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干支“十”对文字书法、建制、文明影响的论文,有论也是局限在干支之后的分支“五术”等学派理论之中。(秦汉称为“方术”)。
“古”字的“十字天法”解注,是对《字源》古义,“是指事字 ”,而对其“形”可“象”干支的补义。

附:今百科词条诸家解注无干支解注例:

古,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在'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个',强调''传说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的'。有的金文将写成明确的'。有的金文将'写成'(言说),强调''言说的关系。有的金文在'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更遥远。 [6.象形字典 [引用日期2019-11-21]]
古,指事字。'字所从的中,中等在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中都是'的象形,下面加上区别符号'构成指事字,是'坚固'的本字。'的特点是',所以能从中分化出'古(固)。这和'的特点是',下加区别符号'构成'的本字'是同一道理。自西周中晚期盾形线条化成'之后,形体基本稳固,战国文字中虽然有'中加点、线的异体,但在以小篆统一的文字和秦汉古隶的演变中都逐渐消失了。许慎所说的'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是据后代的字形说后代的字义。如果只就小篆等后起字形和'的常用义'时间久远而言,是合理的,经过十人之口传下来的故事,正是时间久远。 [22李学勤 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164]
秦汉时少习山下的县都是几千人 (王帼聲配图)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商业转载者以盈利性质获利时,必须与商洛市古文化院共享分配,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1.商洛商探源
2.少习武关地望新考
3.宰相“杨炎负义”典故
4.国博中的西周商洛人
5.周星教授带博士生考察商洛新发现的“故武关”
6.少习武关地望新发现
7.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8.秦朝上雒丞印下迷失的商洛界河游记
9.商洛破译——士山盘“仲国”补义
10.秦“上雒丞印”的科学依据
11.二重证据浅论
12.商洛地方古史文化的若干问题
13.秦封泥与商洛古史
14.三伏天游上洛
15.古城墓葬文物“哄抢”及被盗的思考
16.西安近年封泥除土地调查
17.洛间论(上)
18.洛间论(中)
19.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20.旅游宝典:300年前商於古道是这样的)清.商州赋(之一)
21.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两城池五关隘是这个样   清.商州赋(之二)
22.(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吃的什么飞禽走兽)清.《商州赋》之三)
23.王子朝遗部笔下的两条神河 《洛 间 论》下
24.(旅游宝典:)商鞅敲的那扇门  清.《商州赋》(之四)
25.(旅游宝典:清.《商州赋》译注长序
26.七律:《重游六百里》 (藏头诗)
27.解读商洛五次微信的秘密
28.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一)
29.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二)
30.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三)
31.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四)
32.青    烟
33.兰露序
34.兰 露  (商洛兰)
35.古商雒
36.皇城南门的泥印
37.夜村发现双龙古城碑
38.秦封泥“商丞之印”图论
39.《秦汉史少习山下拾遗》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书版)
40.疫间商洛考
41.封泥说
41、洛间口被抓的放牛老头
42、青铜器下的商与密
43、秦楚界河
44、《水经注.丹水》凸释  (上)
45|《水经注.丹水》凸释  (下)
46、朝秦暮楚
47、那条是王道
48、司马起丰(典故影视脚本)
49、楚水
50、秦岭之名论
51峣关葛牌乎?
52、南城子 北城子
53、武关道(秦
54、丹鱼之名
55、丹水之名
56.可能是史学界2020一次伟大的发现(秦驰武关道今商於古道的发现)
57秦楚大道
58、少习之名
59、武关(秦汉)
60、商於(论)
61、为秦始皇修的一座高桥
62、为什么说少习武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起点
63、焚书坑儒与《左传》中的上雒
64、浅论商洛敦煌文化交流书法巡展与历史考古
65、《岳麓秦简肆》中的襄武、上雒、商、函谷关
66、《观览岳麓秦简(四)上雒商》
67、《上雒县治史》

68、秦四关(秦简图秦前为什么没有“秦岭”的名字

69秦四关(秦简图)

70十二幅图解秦简上雒关与汉中

71、少习山

72、少习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用文字与山形命名的地标

73、秦侨下寻秦

74、武关

75、蓝田商洛人都高兴的文旅发现(峣关)图

76、《岳麓秦简(肆)》上雒关外的“雒汉”路经

77。古秦岭

78、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1)

79、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2)

80、洛阳与雒阳之名

81、“浅谈上洛郡县”文中的秦前上洛

82、秦史记载的更改黄河之名

83、洛阳与商洛之雒

84、秦始皇被冤排儒两千年的史证

85、史记《左氏春秋》有周秦两版本的依据

86、康熙字典“雒”误注

87、《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之一)

88、商鞅的封地与此商的出处探析

89.  今本左传不是秦禁书的依据(《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  几个问题)(之二)

90.   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91.《系年》秦“守坟墓” 与秦获九鼎周守“冢岭”的报复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3. 洛南秦宫  亦是全国唯一可考的轩辕帝斋宫

94.文物与《秦记》下的商鞅封地商(县)

95.为商於古道之”商於“的命名说一句话

96.《史记》中《秦记》属性解码的意义

97、《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质

98、《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99、《史记》纪传体应来自于《秦记》

100、颠覆历史的言论--纪传体中的《周本纪》是秦记的主要承接点

101、《史记》沿用汉初史记的秘密

102、秦始皇本纪、世家、列传秦新朝、秦记属性的举例

103、五尺“道”文化对爨体书法隶变起止的影响

104、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4、     ”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5、【爱我商州】王国伟——用古文化为商州代言

106、线装书局 《秦汉雒史》概

107、线装书局《秦汉雒史》”它露出秦史断代失传的一个天大秘密“

108、线装书局《秦汉雒史》秦史断代谜底

109、《秦汉雒史》续:奇妙的数字

110、《秦汉雒史》续:秦称帝后的五行排列

111、泰上皇议

112、《秦汉雒史》下重读清华简秦人始源的发

113、《史记》《左传》断清华简《系年》“秦人始源”的秘密

114、雒史、系年下读周本纪:秦人救西伯才有周800年

115、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太史公”新论)

116、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一)

117、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二)

118、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三)

119、商洛文化自信的名片-秦岭(课件一)

122、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一)

123、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二)
123、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三)

124、栎阳公字瓦当的十字法号来自夏历的标志(四)

125、重磅发现:夏历干支表是人类最早的成果发明【一

126、三星与中原文明关系鉴别的标杆:夏历(干支表是人类最早成果发明【二】)

127、夏历干支年12月365、366天与今相同(干支表是人类最早成果发明【三】)

128、《国际書畫薈萃大匯展》学术研讨会,开启了中国古“干支”与甲骨文、国家等文明标志研讨的先河

129、夏历法号“十”与甲骨文象形文字变化典例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