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艺华的艺术人生

 翔山 2024-05-24 发布于山西
蒲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艺华的艺术人生

王艺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团长。运城市第一、二届党代会代表,享受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1957年,王艺华出生于万荣县集贤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村里虽没有出过辅朝襄政匡世安民的大贤,却祖祖辈辈聚集着不少喜爱吹拉弹唱的“戏曲贤士”一民间乐人。

王艺华的父亲便是这类贤士中的佼佼者,不仅唢呐吹得好,还唱得一口地道的蒲州梆子,在万荣、河津 一带颇有名气。从小耳濡目染的艺华尽享艺术氛围的熏陶,自幼便爱戏如痴。小时候剧团来村里演出, 看着小演员们身穿红肚兜、头留锅铲发,翻扑开打,十分好玩。艺华看得津津有味,竟然忘记回家吃饭。父母赐予他一副好身材、好嗓子,从小,王艺华在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里就是骨干。父亲之所以为他取名'艺华"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艺术之花”。

13岁那年,王艺华以一段酣畅流利的《红灯记》唱段,顺利考入稷山县蒲剧团,从此踏了戏曲艺术人生之路。

腊尽春回梅花开

刚进剧团的王艺华,主工小生。练好功夫是硬道理,严格的训练让小艺华后悔当初的决定,想打退堂鼓。

幸好父亲来团探望时说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这种念头。父亲对他说:“人生在世要干成一番事业,干出个样子,最怕就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不吃苦中苦,难当好演员啊!”父亲的这一番劝导,让王艺华铭记一生。一个人一旦选定了奋斗目标,就会不惜余力,排除万难去实现它。

王艺华从此下了狠心,铆足了劲头。别人收功了,他还要再多练一小时;别人踢腿一百下,他就踢一百五十下;别人拿顶半个钟头,他硬要超过一个钟头。剧团演出任务重、条件差,没有地毯和海绵垫。每到一个演出点,打麦场就是练功场,麦秸垛就是练功毯。王艺华放下铺盖便一头扑在麦秸垛里翻呀、跳呀,翻累了,喘一喘;摔疼了,揉一揉。有时练得指头出血,贴块胶布照练不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嫩竹子终于可以当扁担用了。艺华练功进度十分惊人,台下练、台上见,三个月练出了小翻,半年后就能翻高跤,竟超过了师兄们。艺华的刻苦勤奋精神,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没过多久,剧团排演《杜鹃山》,老师们一致提议让王艺华饰演杜小山一角。杜小山虽不算主角,戏却不轻。文武带打,翻打跌扑,演起来并不容易。对于第一次演角儿的艺华来说有些难度,该哭的时候哭不出来;该舞的时候跟不上节拍,急的艺华在后台直跺脚流泪。站在一旁的师傅不断给艺华打气鼓励,导演要求到哪儿,他就做到哪儿,排练时间不够,他就下来加班练。终于,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合乎了导演的意图。导演高兴地笑了,艺华却哭了。泪水背后的汗水,只有艺华自己最明白,王艺华在《杜鹃山》里的成功演出,使他一时间成了县里的小名人,去商店,他能买出紧缺的货,到澡堂洗澡,卖票的老人,认出他,非不收他的钱。

一排好小翻,翻进地区蒲剧团

好学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好攀登的人永远没有绝顶的终点。艺华像位坚忍不拔的跋涉者,继续向艺术高峰攀登,向新的目标奋进。

为了继续深造,王艺华求师傅为他向领导说情,让他报考运城蒲剧团。这无疑是挖剧团领导的心尖尖,哪能答应!于是,艺华来了个“伍员逃国”,不辞而别了。团领导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即命令把艺华追回来。多亏师傅的软磨硬顶,团领导终于决定放艺华远走高飞。

"一副好嗓子,一趟漂亮的小翻。"让当时招考王艺华的阎逢春老师不得不对王艺华赏识几分,刮目相看。来到新的环境,艺华不仅圆了自己的梦,还见识了团里一流的蒲剧演员,个个都是拿得起、放得下,个个都是响当当、硬邦邦的好把式。他深感在县剧团学的那点东西很不够用。虽然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是练功的狠劲、倔劲没有变。从冬到夏,从春到秋,池神庙外的打麦场上依然翻滚腾跳着艺华的身影。后来有人戏称,“王艺华是从麦秸堆里翻出来的人才!"

跨过寒冬勇摘梅花

到运城后,蒲剧界四大武生之一的曹锁元特地为艺华选排了《黄鹤楼》。《黄鹤楼》是蒲剧优秀的折子戏,小生扮演的周瑜,高靴大蟒、紫冠流苏,双翎高竖、威武英俊。它曾是蒲剧小生泰斗筱月来演红了一辈子的好戏,也是衡量一个生角演员唱做念打技艺功力的重头戏。

老戏新排,旧戏新演,既有传统的表演精华,又有出新的技艺运用。特别是翎子功表演,突破了传统框框,精心设计了旋翎、竖翎、抖翎等特技。

在《黄鹤楼》中,王艺华饰演的周瑜,出场时两句响彻云霄的唱腔就已先声夺人。接着上场,又以甩袖、提蟒、摆翎、垫步的动作,以及英姿勃发、眉飞色舞的眼神表情,就把个风流倜傥、踌躇满志的兵马大都督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当周瑜借口扣刘逼讨荆州大计失败时,王艺华集中运用精妙传神的一系列翎子功,摇翎、挽翎、摆翎、“二龙绞柱”“朝天一炷香”等优美技艺,把此时此境的周都督怒不可遏的懊恼、焦躁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饰演的清官寇准,通过运用帽翅功、靴子功等技艺,把寇准不畏权势、大义凛然、伸张正义、为民除奸,而又机智诙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王艺华在唱腔上根据自己嗓子醇厚宽亮的特点,扩大了高音区,增强了阴柔性,使唱腔既有慷慨激昂之气势,又有清脆婉转之韵味。1985年以主演《黄鹤楼》中周瑜一角的王艺华,荣获山西省“杏花奖”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小生组第一名。

《周仁献嫂》是蒲剧传统剧目,也是蒲剧表演艺术大师阎逢春的代表剧目。主工小生的王艺华,决心继承阎逢春老师的这个名剧。并在导演的指导下作了大胆突破,广泛借鉴吸纳姊妹剧种的艺术形式,横向借鉴了秦腔、川剧的一些生角表演技巧。他着力运用帽翅功、梢子功等表演特技,以悲壮优美、声情并茂的唱腔。把周仁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表现得逼真细腻,形神兼备,打动人心。王艺华的精彩表演,被戏剧评论家赞许为“功力深邃,技艺卓殊”。《周仁献嫂》成了王艺华的看家戏,走到哪,演到哪,红到哪。在山西省1990年振兴蒲剧调演中,他以其中的《哭坟》一折,荣获主角金牌奖。

《寇老西升堂》与以往王艺华演的大多悲剧格调不同,是一部喜剧。当寇准难以对付潘妃的礼单时,他深感做官之难,联系宫廷之黑暗现实,激发出一腔愤怒,终于决定弃官。为了充分表现人物这一刚烈行为,王艺华运用了绝技,努力拓展人物的心理空间。通过精彩的翅子功,表现他内心深处的波澜;又在数十句的大段唱腔中,充分表现了寇准困惑焦虑再到激愤的心理过程。他的表演真切自然、激昂火爆,韵味浓郁的演唱,荡气回肠。王艺华也因寇准这个角色的出色诠释再获殊荣。

正是带着这三部折子戏,1993年寒冬万里雪飘之时,王艺华进京举办了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这在蒲剧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往进京演出显示的是群体实力,而这次显示的是其个人的艺术造诣。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夺“梅花奖”

对于王艺华来说,进京摘梅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成功,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这次进京演出,即使有再大的困难袭来,王艺华也要挺住。因为,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拿到最高奖,得到最权威、最专业的专家和社会认可,是演员的至高梦想。

当时团里资金紧缺,路途中又遇到大雪,搬运道具的卡车被冻住不能前行,押车的人员用自己的棉衣当燃料,确保道具准时运上火车。

临行前,一同前往的团友突发车祸,又改变了已经安排好的行程。俗话说:好事多磨!因为之前遇到的困难,耽搁了行程。因此,安排好的头场彩排演出被取消,王艺华将直接面对第二场的专家评审场,再大再好的演员都会紧张。王艺华上场脸就绷得发僵,唱罢两句,台下的观众响起热烈掌声,这才让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王艺华在《黄鹤楼》中饰演的东吴大都督周瑜潇洒出场,威武亮相,一句“大江磅礴腾细浪”就赢得了碰头彩;他的翎子功更是表演得最好的一次,竖翎不仅快,而且竖立时间也长。接着他在《周仁哭坟》中扮演周仁,感情真挚,声情并茂,唱得人热泪盈眶;一圈走马梢子,一个腾空飞跪赢来观众的满堂彩。最后演出《寇老西升堂》中的寇准,扮相英俊,风流倜傥。

一场接一场,一场比一场状态佳。三出戏完整、全面的展示了王艺华扎实的艺术功底。凭借这三出戏,王艺华一举摘得全国第十一届戏剧“梅花奖”。

梅品清香无俗韵

王艺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蒲剧名生,他的表演适应性强,文武丑生,将帅公卿,平民百姓,古装现代,悲喜正剧,端庄诙谐,他都能胜任。同时,他又具有创新精神,大胆尝试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吸纳借鉴。他是蒲剧界较早把西方交响音乐与古老蒲剧艺术相结合的实践者之一。从中学习借鉴,使他的唱腔显得大气、圆润、宽厚、华美,具有时代风韵,从而受到各界观众欢迎,为蒲艺术的创新发展探索了新路径。他也是蒲剧艺术大众化、蒲剧文化产业化的积极探索者之一。

王艺华精心塑造人物的同时又勇于创新。特别是他的翎子功、帽翅功、梢子功、靴子功等特技演艺,成功塑造了寇准、周瑜、吕布、周仁、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他主工文武小生,又擅长武丑和猴戏。王艺华天生的艺术才华加之勤学习、多苦练,戏路宽、技艺精,唱念做打继承蒲剧艺术优秀传统。优美的唱腔艺术,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是名震艺坛的蒲剧优秀代表人物之一。

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王艺华继承蒲剧老艺人的发声经验,吸取姊妹剧种及歌舞演唱技巧,融汇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他的嗓音洪亮醇厚,音域宽广,被观众赞为“满嗓”。他在生角唱腔上刻意求新,完善提高,扩大高音音域,增强柔美委婉,使大小嗓音过渡自然,连接和谐,浑然天成,既保持了蒲剧传统唱腔慷慨激昂的气势,又富有清脆婉转圆润流畅的神韵。他的唱腔,有阎逢春的高亢苍劲,张庆奎的儒雅悠扬,又有王天明的清亮婉转,形成刚柔相济、张弛有度、音韵绵长、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王艺华的表演技艺全面精当,娴熟地掌握运用蒲剧传统表演程式与特技,善于采用各种表演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在做功上,集蒲生角名家之大成,又吸收京剧小生的高雅做派,增强了表现力。他的身段、台步、动作的设计运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刻画人物真实感人。他的扮相端正俊美,动作刚健舒展,表演潇洒大方,具有阳刚之美。

王艺华担任繁忙的领导职务和各种社会兼职后,仍然坚持登台演出。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他至少要演出100多场。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王艺华,对普通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论山区平川、城市农村;不论村大村小,人多人少;不论风天雨天,条件好坏;他总是不惜力气,认真演出。

作为一团之长的王艺华,不仅要抓演出,还要管理好行政工作。针对剧团建团早,离退老同志多,王艺华上任后,对老同志十分敬重,体贴关怀,逢年过节都带着礼物挨家挨户的探望。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王艺华,很少过问自家的事。王艺华的妻子不仅是这个家里的贤内助,还是他在艺术上的良师益友。大多数的排练和演出,妻子都要认真地看,细致地记,虚心听取观众的反映。回家后与王艺华探讨,使王艺华的技艺不断地改进提高和升华。

王艺华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黄土地哺育了我,我没有理由不好好演戏。就是这份责任,我一定要演出更多更好的剧目,用更高的艺术水准来报答黄土地的父老乡亲们!

(文.武超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