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千丝万缕 奔走在汉口与黄陂之间

 人文武汉 2024-05-25 发布于湖北

杨德元

1977年我上黄陂刘集高中,成绩偏科,数理化不行,读不下去,高二冇读完就回了。开始回队生产,被排为弱劳力,跟老太婆一样,一天工分只4分半,心理蛮不平衡。加上我家成分不好,房头又小,感觉受到歧视,于是我不安于现状,想学会做一门手艺。

生产队晓得我刚辍学回来的心情,派我进城去顶了个差事。原来,队里在黄浦路积肥时,因涉及别人利益,粪桶和板车被扣押了。请人去周旋,对方提出条件是要我们队里出一头牛帮他们耕藕田。于是,我牵着一头冇得尾巴的牛到了那里,具体位置是十大家,雷达学院附近的打靶堆。我在那里勤快做事,东家蛮喜欢我。有人开玩笑说,东家有三个姑娘,想留你下来做儿子。半个月后,我让牛驮着捡的藕和晒干的鱼回去,蛮有成就感的。

那是1980年的春天,杨楼子湾的苦楝、刺槐都发芽抽枝,感觉特别新鲜。十八岁的我,似乎对自己特别有信心。搞副业总比做农活强,这是我抱定的想法。

汉口跟黄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陂是汉口人的菜园子。端午进城卖艾蒿、菖蒲,冬天进城卖铺草,这些事我都做过。往往用板车把货拖到道观泉,搭28路车到滠口,或到刘古塘搭29路车到三阳路。

那时二哥在前湖后湖一带为生产队放鸭子,我跟着去,在湖里打了近千斤鸡头苞,让它烂一个星期,然后把籽晒干,卖到收购站,搞了一两百块钱。这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农民一年喂一头猪也不过如此。我赚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我们家乡田多水多,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房子。秋天到了,我还到湖里去扯些菱角,前天煮熟,第二天用二哥赌博赢的一辆旧凤凰牌脚踏车,拖到城里去卖。

汉口在我一个乡里伢的眼里是陌生的。我牢记黄陂在北,在中山大道和解放大道之间穿来穿去,以北为坐标,就不容易迷路。菱角两角钱一满杯,有的说要找点,就让他再拿去一两颗。

有一天卖完菱角,经过四季美汤包馆,我花钱和粮票买了一笼,吃了一半,把另一半装进杯子里,带回家给老娘吃。这事让老娘念了一辈子,说四季美的汤包哟,油滴了,蛮好吃。

我还经亲戚介绍,到汉口天声街以两角钱一斤买了五十斤猪蹄子,走村串户叫卖,一块钱三斤。有一次在彭家嘴被打了围,人都涌上来,我生怕猪蹄子被哄抢。幸亏有一个人主动帮我维持秩序,我好感激他,卖猪蹄时只收了他一半的钱。那次我赚了接近7块钱,跟屋里买了一床大凉席。

1981年下半年,我已经涨到一天可赚6分工了。但农村政策变了,公社瓦解,分田到户,搞单干了,队里集体财产一夜之间分光。湾里的榨油坊,本来是杨家的,当时没有分,采取轮流榨油制,你家哪天,我家哪天,都是排好了的。

我父亲在东西湖镜湖一带放鸭子时,我去帮忙收了一些菜籽,一点点弄回来,记得刘国梁(后来的小蓝鲸酒店董事长)在荡船,还帮我过湖汊渡口。

600斤菜籽,一般要榨160斤油。通常是油给别人,自己留饼做肥。按排班还轮不到我家榨油,怎么办。我就去找原来的队长,要他出面说明天要榨油,实际上是把开榨时间给了我家,保证了送油给别人。这算是我第一次用智谋。

农民自由了。我开始进城打工,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的航空侧路帮别人盖房子、提灰,做泥瓦匠,一块八一天。做了两个月,我认为这样没出息。接着到砖瓦厂去挑土,赚了60块钱。

到球场街一家五金店买了一套木匠工具,开始跟着张师傅做木匠,实现自己做手艺的梦想。这行手艺对我后来传承榨坊技艺和建博物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杨德元(1962.4.19—2024.5.4)

1962年生于黄陂县横店区叶店公社先锋大队,就读刘集高中。1984年出席武汉市“重点户、专业户”代表大会,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和武汉市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榨油技艺)、武汉杨楼子湾榨坊博物馆馆长、黄陂区政协委员。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杨楼子老榨坊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