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鲸探文物说 |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笼罩在天青色烟雨下的北宋美学

 培训班背包 2024-05-25 发布于陕西
编者按:以无纹水仙盆领衔的鲸探汝瓷阵容日益强大。汝瓷就已经很牛了,还是无纹的。汝瓷位列五大瓷之魁,传世极为贵重,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鲸探发行的6件汝瓷藏品总体还没有引起收藏家足够的重视,部分甚至还在破发的边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会有大收藏家认识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豪情与气度。

文物档案

名称: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年代:北宋

现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高6.7厘米,深4.3厘米,口径23.0×16.4厘米,底径19.3×13.0厘米,重670克

Image

后世对有宋一朝国力的评价总摆脱不了“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只是宋朝的一个侧面。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国势最为强盛的时期,军事力量不振也备受诟病,但宋代经济仍有长足的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昌盛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亦正如宋代陶瓷业,在质量和数量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堪称鼎盛。其中又以汝窑为最,南宋叶寘曾记载,“汝窑为魁”。北宋传世至今的汝官窑不足百件,足以成为稀世珍品。而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则是这不足百件珍品中唯一一件无开片汝瓷,可谓传世之孤品,汝窑之绝唱。

01

无纹尤好” 唯一存世的无开片汝瓷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在历代文献中几乎都被书家奉为“惊为天人”般的存在,加之传世文物极少,窑址也长期未能发现,更为其添上传奇色彩。

在传世不足百件的汝官窑里,水仙盆只有六件:四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两件分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而其中唯一一件无开片汝瓷,便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开片是汝窑的一大特色。在釉烧过程中,泥料和釉料都要收缩,但泥、釉料的收缩不一致,存在坯釉膨胀系数差,造成釉面出现裂纹。釉层冷却固化后,受到坯胎的伸拉和应力,造成了釉裂开片。这项原本技术上的缺陷,被工匠们掌握纹理变化规律后,让每只汝窑都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蟹爪纹、鱼鳞纹、鱼仔纹、柳叶纹、通体长线纹……在使用过程中,这些纹理每天都会出现未知的新变化,令人期待,让人着迷。

Image

开片纵有千般好,然而无开片的汝瓷只有唯一一件传世孤品,其价值不言而喻。明代曹昭也在《古窑器论》中记载,“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无纹水仙盆也引发了学界对水仙盆用途的更多猜测。宋人有“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体现。用于插花的花器分为瓶花和盆花,水仙盆通常被认为是盆花花器,种上水仙,叶片碧绿笔直,花朵洁白芬芳,置于书桌案头,清净风雅。

然而,无纹水仙盆光洁如镜,没有任何开片、裂纹,或许并非用作花器。有学者认为,这种椭圆形四足盆的器型,与西周青铜盨造型有相近之处。盨由簋派生而来,宋代吕大林《考古图》中的小子师簋和叔高父旅簋,《博古图》中的周太师望簋,都与水仙盆器形接近。这是在崇古仿古之风盛行,又流行“极简”的宋代,铜簋的器盖和双耳被移除,又削去铜身各类纹饰,只保留下椭圆的基本形。青铜簋器本用来盛放稻、粱、黍、稷之类谷物,以供奉神明。水仙盆也很可能是特殊造型和用途的食器、祭器。

Image

从左至右:小子师簋、叔高父旅簋、周太师望簋

在乾隆帝的描述中,水仙盆被称为“猧食器”。乾隆极爱这件水仙盆,底部刻有一首七言律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熏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句后署“乾隆御题”,钤印“比德”“朗润”两枚闲章。还给它专门配了木座,木座底部的抽屉里存放着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

Image

02

天青之极 开辟陶瓷美学新境界

十世纪中叶,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命人烧制过一种瓷器,称为柴窑。但迄今为止,柴窑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而当窑匠请示要将瓷器烧成何种样式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句周世宗柴荣当时说过的话,却通过古书记载流传下来。天青色、柴窑,就像这个在位仅仅5年多,被誉为五代时期最英明,却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君王一样,成了后人心中一个神秘而难以逾越的谜。

没过多久,据说赵宋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梦见了天青色。天青,几乎成了一个王朝的颜色,其代表是汝窑青瓷,“寥若晨星”是她美质的写照。汝窑无纹水仙盆,则把“雨过天青”这样一种视觉心理的描述,极致地呈现出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青色?或许是夏日雨后的天空,既非绿,也非蓝,似乎介于二者之间,似乎在平日见惯的湛蓝的天空里,透着一种澄澈的白,仿佛白云揉进了蓝天里,又像是清晨东方的鱼肚白里泛着清冷而高贵的色调。

关于汝窑的青色,古籍中有诸多记载,明代曹昭《古窑器论》:“汝窑器……淡青色”;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

淡天青釉是汝窑瓷的主色,纯正的天青釉外,天蓝、粉青、卵青、月白、豆青、蟹青、豇豆青、葱翠青等,都是天青色构成色素比例、窑内有氧的掌控所形成,色重者谓之天蓝,天青浅淡者为之月白,天青微显绿头者谓之粉青,天青而又偏绿者谓之豆青。

Image

釉内结构

汝窑的呈色原理是由于原料中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在窑炉中通过还原气氛窑变烧成的。汝瓷原料中有黄金土和黑长石,含三氧化二铁,加入釉料,严格控制窑炉中的气氛,在适当的还原气氛中,三氧化二铁还原为亚铁,再和汝瓷另一味独特的材料——玛瑙融在一起生成硅酸亚铁,便呈现出天青色。

天青,宋徽宗最爱的颜色。蔡京之子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礼制局提议要改玉辂(皇帝所乘之车)之色,因玉辂本该是黄色,至隋唐因玉之高贵逐渐认作青色。宋徽宗对此表示拒绝,因为他乘着玉辂行郊祀祭天礼时,看到上天果真显现出青色,即天青色——“朕乘此辂郊,而天真为之见时青色也,不可以易以黄。”

汝窑青瓷,以素雅简洁、隽永深沉的天青色系,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而被称为“天青之极”的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更以那纯净天然、淡雅莹润又幻变不定的天青色,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奇迹般的存在,一如大宋婉约雅致、欲说还休的风华气韵。

03

汝窑之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方有定论

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的窑口,称为“汝官窑”,为民间生产生活烧制日用瓷器的窑口,则称为“临汝窑”,也称“汝民窑”。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民窑,窑址遍布豫西、豫南和豫北。汝官窑是在民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官窑起初是官府督造定制,工匠来自民窑,烧成后政府挑剩后方允许买卖。后来政府自己建窑烧造。官窑集中全国优秀工匠,烧造不计成本,并吸取越窑、耀窑、磁州窑等各家之长而最终形成独妙之品,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汝窑御用品窑址,历史文献都记载是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但一向未能找见,加之汝官窑为宫廷烧制御用品时间很短,产量有限,传世品过于稀少,对于汝官窑的窑口产地、生产规模、烧造品种及其工艺特征等课题,长期为古陶瓷学术界所困扰,历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Image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掘现场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有了结论——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确切窑口,终于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村找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经过六次科学考古发掘,获得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多组重要遗迹。相关文献指出,根据典型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的瓷片实物及其“元丰通宝”铜钱等,既解决了长期以来汝官窑口的历史悬案,又为探索为宫廷烧制御用品的具体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其中出土的“元丰通宝”铜钱币,表明烧制御用汝瓷的上限不会早于宋神宗年间(1078——1085年),其烧造年代应在北宋晚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