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梁思成)为什么要学建筑

 黄之中 2024-05-25 发布于上海

古建筑学
最专业最真诚的古建筑研究交流
与文化传播平台
图片

梁思成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术。”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最初投入建筑门下其实始于无意。上世纪初,国内尚未把建筑视作艺术,更无“建筑史学”一说。而连建筑学科是什么都不清楚的他只因热爱绘画,继而选择了这门专业并远赴重洋求学,对建筑的“情根”由此种下。

图片

图片

1932年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公常常向朋友们谈起他为什么选择这一行,并成了中国建筑史专家的。他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

图片

梁思成先生在东大殿

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当时西方学者尚未注意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技术。但我感到日本学术界已开始注意中国,如著名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都对中国建筑艺术有一定的研究。我相信如果我们不整理自己的建筑史,那么早晚这块领地会被日本学术界所占领。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图片

1933年9月云冈石窟考察

图片

1933年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图片

梁思成又在著作《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写道: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图片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图片

图文来源: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