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新产品试制过程中“首件鉴定”的理解与实施

 宋洋sy 2024-05-25 发布于江苏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8.3.7新产品试制中提出:组织应对新产品试制过程进行控制,控制内容包括:c)编制首件鉴定目录,进行首件鉴定,满足GJB908要求。可见首件鉴定是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首件鉴定可以固化组织的生产工艺过程、保证生产制造质量,为组织后续新产品的批量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围绕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的首件鉴定,结合某电子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就首件鉴定工作的定义、意义及组织实施进行讨论。

一、首件鉴定的定义

GJB1405A-2006《装备质量管理术语》对首件鉴定的定义是:对试生产的第一件(批)零部(组)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以确定生产条件能否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GJB908-1990《首件鉴定》对首件鉴定的定义是:按照设计图样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对试制和批量生产的第一件(部或组)件进行全面的工序和成品检查、考核,以确定生产工艺和设备能否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按照定义理解,首件鉴定是对试生产的第一批零部件进行全面的过程控制和成品质量检查,目的是确定组织的生产条件能否生产出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的产品。组织的生产条件一般包括组织的工艺水平、生产设备以及生产人员的能力等。

二、为什么要进行首件鉴定

首先,通过首件鉴定可以验证组织的工艺水平、生产设备、生产人员能力能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首件鉴定过程中,对组织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能够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问题,最终为组织按照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保证。

其次,各项法规、军用标准对于首件鉴定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见下: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2023年征求意见稿,第四章研制、生产与修理质量管理中的第二十八条【研制质量管理】,为确保武器装备研制质量,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应当开展以下工作:

(十三)编制首件鉴定目录,严格对关键件、重要件进行首件鉴定;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8.3.7新产品试制中的要求:组织应对新产品试制过程进行控制,控制内容包括:c)编制首件鉴定目录,进行首件鉴定,满足GJB908要求。

三、首件鉴定的一般要求

GJB908A-2008《首件鉴定》在GJB908-1999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首件鉴定提出一般要求与详细要求。

第一,组织应建立首件鉴定的程序,明确职责,对试制或批量生产中首次制造的零(组)件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试验,以证实规定的过程、设备及人员等要求能否持续地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此条对组织建立首件鉴定程序提出了要求。

第二,首件鉴定产品的生产过程所采用的制造方法应能代表随后批生产的生产制造方法,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此要求强调的是开展首件鉴定的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应与批生产的制造方法保持一致,不能首件鉴定时是一种制造方法,而在批生产时采取了另外一种制造方法。这样就失去了首件鉴定的意义。

第三,首件鉴定的内容应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所有特性及其过程要求。对组件进行首件鉴定时,其配套的零件及组件应是经首件鉴定合格的零件及组件。

第四,首件鉴定不合格时,应查明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重新进行首件鉴定,或对鉴定不合格的项目重新进行首件鉴定。首件鉴定不合格的零件或组件不能批量投产。

四、首件鉴定的详细要求

1、首件鉴定的范围

首件鉴定的范围主要包括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的零(部或组)件的首件;

对于成批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应开展首件鉴定:

⑴设计图纸发生重大更改后制造的首件;

⑵工艺规程发生重大更改后,对产品的符合性产生影响的首件;

⑶产品转厂生产的首件;

⑷非连续批次生产制造的首件。

⑸合同要求指定的项目。

2、首件鉴定的内容

首件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检验和审查以及产品的检验和审查。

生产过程的检验和审查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运作与其策划结果的一致性检查。按规定的生产过程的作业文件进行作业,并采用过程流程卡对过程的运作进行控制;对特殊过程确认的检查;器材是否合格的检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经进货检验且有合格证明文件;生产条件处于受控状态检查,涉及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人员资格以及文件和记录均处于受控状态;生产过程文件资料正确性检查及验证。当生产过程及其资源条件与生产作业文件不一致时,应按规定办理更改、偏离或例外转序的批准手续,并进行记录。

产品的检验和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特性的符合性检查。

3、首件鉴定的程序

⑴确定首件鉴定范围

组织应确定需进行首件鉴定的零(组)件,并编制《首件鉴定目录》,该目录一般由组织的工艺技术部门编制,质量部门会签。

⑵标识

组织应对首件鉴定过程中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有关文件进行标识,确保对首件鉴定的零(组)件的可追溯性。

⑶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检验

组织应根据《首件鉴定目录》安排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符合性检验。

⑷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检验结果的审查

组织应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检验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审查。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检验结果的组织工作应由《首件鉴定目录》编制部门负责,参见审查的人员应包括《首件鉴定目录》会签部门代表。一般由组织的工艺技术部门组织,质量部门参加。

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检验结果审查后应形成审查报告,并作为审查合格与否的结论。

⑸对生产过程作业文件的确认

首件鉴定合格后,组织应对其使用的生产过程作业文件(如工艺规程、工作指令、数控加工的计算机源代码等)进行确认,并加盖“鉴定合格”的标识。

首件鉴定合格后,组织才能批量投产。

五、首件鉴定的实施案例

我们结合某电子制造企业首件鉴定管理制度来描述新产品试制过程中首件鉴定工作的具体实施要求。该企业技术部负责工艺技术管理及实施,质量部负责检验验收及质量管理工作。该企业首件鉴定的管理及实施具体如下:

⑴职责划分

技术部负责编制产品首件鉴定目录;质量部负责首件鉴定组织工作、负责印制各种原始记录表格、管理及发放;总装车间生产班组负责零部组件的生产。

成立首件鉴定小组。首件鉴定小组组长由质量部产品质量师担任,其成员分别为:产品设计师、产品主持工艺师、各工序工艺师、各工序检验员、军代表。

首件鉴定小组的职责:监督首件的制造;组织首件鉴定小组成员进行鉴定,做出首件鉴定结论;对鉴定中有异议的问题进行复验。

⑵工作程序

a)进行首件鉴定时,技术部按照项目策划书要求及生产计划安排,拟制产品首件鉴定编制说明与首件鉴定目录,经质量部门、军代室会签,工艺管理部门领导批准后发至各有关单位。

b)质量部门接到首件鉴定目录后,组织首件鉴定小组,以文件形式通知各有关单位,以便开展工作,并将“首件加工原始记录”表格交第一道工序的工艺师,其余交有关检验人员。由首件的第一道工序的工艺师填写“首件加工原始记录”表的主题栏,交生产班组长。

c)生产班组长派生产任务时,必须向操作者指明该项应进行首件鉴定。操作者按要求进行加工。首件工序完工后按规定填写“首件加工原始记录”。

d)各工序工艺人员对操作者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填写在“首件加工原始记录”上。

e)检验员按要求检验首件加工工序,并在“首件加工原始记录”上签名。各工序的检验员对本工序的首件按照图纸及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在“首件检验报告附页”上填写数据。由鉴定小组组长填写“首件检验报告”。

f)首件最后一道工序检验完毕后,所在工序的检验员应负责搜集随首件传递的所有表格,送达首件鉴定小组组长。

g)首件鉴定小组组长在仔细审核“首件加工原始记录”、“首件检验报告附页”和“首件”实物后,如无异议,应及时召集首件鉴定会,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后形成首件鉴定报告。

h)首件鉴定合格后,填写首件鉴定合格证,鉴定小组成员签字后一份转序,三份附在首件鉴定报告上保存;首件鉴定报告一式三份,一份送工艺管理部门作为生产定型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份留质量部门存档,一份送驻厂军代室。

i)首件鉴定完成后,由产品工艺师出具该产品首件鉴定结论报告。

j)首件不合格时,鉴定小组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并查明不合格的原因,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纠正措施,重新制造首件,并重新进行首件鉴定。

六、首件鉴定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概念不清,对首件鉴定与首件检验的定义和目的存在混淆

组织在新产品的首件鉴定实施过程中,很多人员对于首件鉴定与首件检验的定义存在误解。

按照GJB1405A-2006《装备质量管理术语》中对于首件检验和首件鉴定定义分别为:

首件检验:对批量加工的第一件产品所进行的自检和检验员专检的活动。

首件鉴定:对试生产的第一件(批)零部(组)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以确定生产条件能否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知道,首件检验与首件鉴定的主要区别如下。

首先是参与人员不同。首件检验主要参与人员为生产者和检验者,而首件鉴定的参与者一般包含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者以及检验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

其次是目的不同。首件检验是一种检验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出现批量差错;首件鉴定是对试生产的第一件零部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其目的是确定组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是否能够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组织的员工只有搞清楚了首件鉴定与首件检验的差异,才能够充分的理解首件鉴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意义。首件鉴定是考核产品可生产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首件鉴定是对试制中首次制造的零部(组)件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试验,以确定组织的试制条件能否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即确定试制过程是否具有相应能力。

2、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存在大量错误,首件鉴定工作无法推进

首件鉴定一般是在新产品试制阶段开展,此时的设计图纸应该基本固化。但在实践中,存在设计图纸质量较差,车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存在大量错误,无法执行的情况。

在首件鉴定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积极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设计图纸中的错误尽快办理更改手续。工艺人员也需要对自己的工艺文件进行检查,将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尽快修正。只有设计图纸、工艺文件适用于生产,一线工人才能够按照文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首件鉴定工作一般在生产前状态检查和工艺评审后执行。好多组织由于生产前状态检查、工艺评审工作流于形式,到了首件鉴定阶段发现问题很多,最终造成首件鉴定无法通过。

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是加大源头管理,提升设计质量,在产品的设计工作中就需要充分的考虑产品的可生产性;在生产前状态检查工作中,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在工艺评审时重点考核工艺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只有前期设计和工艺工作质量有保证才能够确保首件鉴定一次通过。

3、职责不清,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由于首件鉴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组织的研发部门、工艺部门还有生产部门,加上大家对于首件鉴定的概念存在误解,因而首件鉴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按照GJB908-1990《首件鉴定》的第6节要求,首件鉴定工作由承制单位工艺部门或质量部门负责,并由其负责组织首件鉴定小组。

首件鉴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工艺部门与质量部门之间就哪个部门来牵头组织首件鉴定工作常常存在争议。

虽然上文首件鉴定实施的案例中是组织的质量部门牵头开展首件鉴定工作,但是笔者认为,首件鉴定工作主要考核的是组织的生产条件和制造能力,一般由工艺部门牵头更为合理,质量部门需要做的是按照检验验收条件对零部件试制过程中是否合格进行判断。另外,对于首件鉴定一般需要邀请用户代表参加。

针对该问题,组织需要参照GJB908-1990《首件鉴定》标准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编制专项制度,明确首件鉴定工作的职责和流程。

七、总结

本文从首件鉴定的定义出发,对首件鉴定的意义及目的、首件鉴定的要求进行了描述,结合某电子制造企业实际对首件鉴定的管理和实施进行了说明,尤其是对首件鉴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从事装备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的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GJB908-1990《首件鉴定》

GJB908A-2008《首件鉴定》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作者简介:吉世栋,男,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陕西省质量协会理事,就职于某通信集团公司,主要从事通信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工作。个人微信号:jsd12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